书城农林农作物实用新技术
11648100000018

第18章 测土配方施肥篇(2)

(2)农作物施用化肥不当,可能造成肥害,发生烧苗、植株萎蔫等现象。例如,一次性施用化肥过多或施肥后土壤水分不足,会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作物根系吸水困难,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枯死。施氮肥过量,土壤中有大量的氨或铵离子,一方面氨挥发,遇空气中的雾滴形成碱性小水珠,灼伤作物,在叶片上产生焦枯斑点;另一方面铵离子在旱土上易硝化,在亚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铵,气化产生二氧化氮气体会毒害作物,在作物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斑块,叶脉间逐渐变白。此外,土壤中铵态氮过多时,植物会吸收过多的氨,引起氨中毒。

(3)过多地使用某种营养元素,不仅会对作物产生毒害,还会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例如,施氮过量会引起缺钙;硝态氮过多会引起缺钼失绿;钾过多会降低钙、镁、硼的有效性;磷过多会降低钙、锌、硼的有效性。

(4)鲜人粪尿不宜直接施用于蔬菜。新鲜的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病菌、毒素和寄生虫卵,如果未经腐熟而直接施用,会污染蔬菜,易传染疾病,需经高温堆沤发酵或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施用。未腐熟的畜禽粪便在腐烂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易使蔬菜种子缺氧窒息;并产生大量热量,易使蔬菜种子烧种或发生根腐病,不利于蔬菜种子萌芽生长。

为防止肥害的发生,生产上应注意合理施肥。一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缓冲能力;二是按规定施用化肥。根据土壤养分水平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情况,合理施肥,不随意加大施肥量,施追肥掌握轻肥勤施的原则;三是全层施肥。同等数量的化肥,在局部施用时往往造成局部土壤溶液浓度急剧升高,伤害作物根系,改为全层施肥,让肥料均匀分布于整个耕层,能使作物避免伤害。

10.制约配方施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过各级农业部门多年的不断努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多年推而不广、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测试手段落后;二是土壤养分监测体系不够完善;三是复混配方肥(专用肥)配方针对性差;四是缺乏推广力度和资金支持;五是打假扶优缺乏法律依据。

11.什么是配方肥料?

指以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以各种单质化肥和(或)复混肥料为原料,采用掺混或造粒工艺制成的适合于特定区域、特定作物的肥料。

12.作物缺乏营养元素有哪些形态特征?

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如果作物生长期间严重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往往会破坏体内正常的物质代谢,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或花、果实等生殖器官显现出特殊的病态。这种由于营养失调所引起的生理病态,通常称“缺素症”。一般缺乏大量营养元素与缺乏微量营养元素的外部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差别。例如,由于氮、磷、钾、镁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具有再度利用的特点。因此,当作物缺乏这些元素时,它们可从下部老叶转移到上部新叶而被再度利用,缺素症往往首先从下部老叶上显现出来;而微量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没有再度利用的能力。因此,当缺乏微量营养元素时,缺素症状最易在上部新生组织如幼芽、幼叶上表现出来。

作物的缺素症状是作物内部营养状况失调的外部反映,因此可以从作物外部形态上直观地观察出来,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中某些养分的亏缺情况。

13.作物营养元素过多时有哪些症状?

作物营养元素过多时,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会产生不正常的症状、甚至毒害,在生产中应注意避免。表5列出养分过剩时的症状。

14.什么叫做农作物营养缺素症?

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如果缺乏任何一种营养元素,其生理代谢就会发生障碍,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使根、茎、叶、花或果实在外形上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将会引起农作物减产,通常称为农作物的缺素症。

15.如何按测土配方计算施肥量?

一般情况下,测土配方施肥表采用的推荐施肥量是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用量。但由于各种化肥的有效含量不同,所以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易准确地把握用肥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施人土壤中的化肥量。假设该地块推荐用肥量为每亩施纯氮8.5千克、五氧化磷4.5千克、氧化钾6.5千克,单项施肥其计算方式为:推荐施肥量+化肥的有效含量=应施肥数量。可得结果:施人尿素%尿素含氮量一般为46%)为8.5+46%=18.5千克;施人过磷酸钙(过磷酸钙含五氧化磷量一般为12%)为4.5 U 12%=37.5千克;施人硫酸钾(硫酸钾含氧化钾量一般为50%)为6.5+50%=13千克。如果施用复混肥,用量应先以配方施肥表上推荐施肥量最少的那种肥计算,然后添加其他两种肥。如某种复混(合)肥袋上标明的氮、磷、钾含量为15G5:15,那么该地块应施这种复混肥:4.5 U15%=30千克,这样土壤中的磷元素已经满足了作物需要的营养。

由于复混肥比例固定,难以同时满足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对各种养分的需求。因此,需添加单元肥料加以补充,计算公式为:(推荐施肥量-已施人肥量)U准备施人化肥的有效含量=增补施肥数量。该地块已经施人了30千克氮、磷、钾含量各为15%的复合肥,相当于施人土壤中纯氮30 x 15%=4.5千克、五氧化磷和氧化钾也各为4.5千克。根据表上推荐施肥量纯氮8.5千克、五氧化磷4.5千克、氧化钾6.5千克的要求,还需要增施:尿素(8.5-4.5)U46%=8.7千克,硫酸钾(6.5-4.5)+50%=4千克。

16.土壤肥力对冬小麦施肥有多大影响?

根据相关试验研究表明,冬小麦的最高产量和土壤的基础产量(不施肥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1000x/300+0.816x,最高产量(y)对基础地力(x)的依赖程度一般在50%~100%,平均75%。产量越高,对地力的依赖程度越大。形成产量的氮素来源中,有60%~93%靠土壤供给,低肥力土壤可供60%~63%,中肥力土壤可供68%~71%,高肥力土壤可供80%~93%。形成产量的磷素来源中,低肥力土壤可供55%~63%,中肥力土壤可供69%~92%,高肥力土壤可供91%~98%。显然,冬小麦产量及其养分来源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土壤的基础肥力。要想获得800千克/亩以上的产量,起码要有500~600千克/亩以上的地力。从上可看出。确定目标产量和计算施肥量都需要了解土壤地力。因此,在配方施肥中开展测土是十分必要的。

17.小麦需肥特性是什么?

小麦每形成100千克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5-3千克、磷素(五氧化磷&;1~1.7千克、钾素%氧化钾&;1.5~3.3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G.44G.93。由于各地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等条件不同,小麦产量也不同,因而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和每形成100千克籽粒所需养分的数量、比例也不相同。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规律基本相似。一般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从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量占总量的30%~40%。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点,通过施肥措施,协调和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要,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在小麦苗期,初生根细小,吸收养分能力较弱,应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麦苗早分蘖、早发根,形成壮苗。小麦拔节至孕穗、抽穗期植株从营养生长过渡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是小麦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也是决定麦穗大小和穗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因此,适期施拔节肥,对增加穗粒数和提高产量有明显的作用。小麦在抽穗至乳熟期,仍应保持良好的氮、磷、钾营养,以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运输,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饱满和增重。小麦后期缺肥,可采取根外追肥。

18.小麦有哪些缺素症状?

缺氮:植株矮小,茎短而纤细,叶片稀少,叶色发黄,分蘖少而不成穗,主茎穗亦短小。

缺磷:出苗后延迟或不长次生根,植株矮瘦,生长迟缓。叶色暗绿,叶尖紫红色,叶鞘发紫,不分蘖或少分蘖,抽穗成熟延迟,穗小粒少。

缺钾:新叶呈蓝绿色,叶质柔弱并卷曲,老叶由黄渐渐变成棕色以致枯死,呈烧焦状。茎秆短而细弱,易倒伏,分蘖不规则,成穗少,籽粒不饱满。

缺钼:首先发生在叶片前部褪色变淡,接着沿叶脉平行出现细小的黄白色斑点,并逐渐形成片状,最后使叶片前部干枯,严重的整叶干枯。

缺猛:小麦缺猛症状与缺钼症状类似,不同的是缺猛时,病斑发生在叶片中部,病叶干枯后使叶片卷曲或折断下垂,而叶前部基本完好。

缺硼:分蘖不正常,有时不出穗或只开花不结实。

19.什么叫肥料的利用率?

肥料的利用率是指所施肥料的有效成分为作物吸收利用的比率。即收获物中吸收有效成分的数量与施用的肥料中有效成分的数量百分比。

肥料利用率的高低与气候、土壤条件、作物种类、生长期长短,以及肥料的性质、施用量大小等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氮素利用率30%~50%,磷肥的磷酸利用率不超过10%~30%,钾肥的氧化钾利用率平均接近50%。而根据化肥试验数据推算,氮肥施用后能被作物利用的氨素仅为30%~50%,磷肥为10%~30%(粉状磷肥10%~15%,颗粒磷肥30%~40%),钾肥不超过60%。采用氮肥深施和增施氮肥增效剂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20.什么叫肥料后效?

肥料后效是指施用肥料的有效养分当季未能完全利用,在下一季或下一年还表现一定的肥效。肥料的后效与肥料的性质、种类关系最为密切。施用难分解的有机肥料和难溶性磷肥的后效最长,如果施用量较大,施用后第三、第四季甚至第二、第三年还表现出肥效。而速效性氮肥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特别在沙质土或灌水过多时往往容易流失,一般不表现后效,或后效不明显。速效性磷肥施人土壤后容易被固定,当季不可能被全部利用,也有后效表现。

21.怎样才能提高氮肥利用率?

氮肥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铵态氮的挥发损失和硝态氮肥的淋失以及反硝化作用所造成的。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项措施:

(1)合理分配。氮肥应用在增产效果好的土壤上。根据试验结果证明,一般在地下水质好、基础产量较低的贫瘠低产型土壤上利用率较高,增产效果较显著。

(2)深施覆土。深施结合覆土可以增加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减少挥发,对铵态氮肥利用率有显著的提高,施肥深度应结合作物品种特性与施肥量灵活掌握。化肥用量少、作物根系分布较浅的,以中层浅施(深6~12厘米)较好;化肥用量大、作物根系发达、人土深、分布广的应以底层深施(深12~15厘米)为宜。

(3)因作物施用氮肥。作物习性不同,对氮肥的要求也不同。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需氮肥较多,应适当多施;而豆类作物,一般只需在根瘤菌未起作用之前的生长初期施用少量氮肥。同种类的作物也有耐肥性的差异,耐肥品种稍大于不耐肥品种;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对氮的需要量也有差别。例如玉米在拔节期及大喇叭口期需肥量较多,此时应追氮肥,而小麦是“胎里富”,满足基肥很重要。实践证明,60%的氮肥和全部磷肥深施作基肥,40%的氮肥根据土壤特性,一次或分次追施具有较高利用率。不同的作物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反应也不完全一样。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施用铵态氮和硝态氮同样有效,而洋芋则喜欢铵态氮,烟草喜欢硝态氮,大多数蔬菜也喜欢硝态氮。

(4)因土施肥。施用氮肥必须充分考虑土壤的供肥保肥特性。土层深厚,保肥力强的地块以基肥为主,一次追肥;保肥力差的风沙土、漏沙土,应坚持少吃多餐的原则,采取分次施肥。

(5)氮磷化肥配合施用。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要求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协调供应。根据我地土壤氮磷均缺的状况,要注意氮磷化肥的配合。

22.怎样提高磷肥利用率?

磷肥在土壤中易被固定。移动性较小。利用率一般10%~25%,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深施。根据实验,过磷酸钙集中深施比撒施效果好,即把磷肥施在作物根基部分,便于根系吸收利用。一般采用条施,例如结合春播浅耕溜施、穴施、沟施均可。

(2)磷肥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磷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可减少土壤固磷的作用。同时有机肥料能为微生物活动提供能源,微生物活动的旺盛,又有利于土壤中难溶性磷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