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联大诸校长中,赖琏是另外一种人物,和李蒸、李书田这些教育家不同,赖琏是将教育服从于政治的坚定执行者,他虽然是学工程技术出身的留学生,但主要职业经历是“办党”、“办报”,他是国民党CC系的骨干,□□“清党”的干将,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主持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和国立西北大学,较好地贯彻了国民党政府的办学意图。本文全景展示了他复杂的一生。
世事纷纭说赖琏
◎赖琏
赖琏(1900-1983),字景瑚,笔名觉仙,福建永定人,在长沙长大。他学工程技术出身,但一生从事的主要是办党、办报、办学三件事情,从本质上来讲,他是一名政府官员。1939年到1944年,他任西北工学院院长和西北大学校长,是官员办学的典型,办学期间,他手腕强硬,按照国民政府的命令,维持了一个正常的教学秩序,但同时,他又对左翼师生进行了打击,是一位争议颇大的人物。
1
赖琏,字景瑚,1900年出生,祖籍福建永定,在湖南长沙度过其少年时期,因而,在他的性格里,既有着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有着湖南人的坚定和倔强。他的父亲是一名经营水烟的商人,在长沙开了不小的商铺,后在西方香烟的冲击之下,家道中落。在家境还好的时候,父亲很重视对他的教育,专门请了私塾教师教他识文习字,他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打小就给他讲《三国演义》中的传奇故事,由此赖琏喜欢上了文学。新学兴起,赖琏进到岳云中学学习,当时正是辛亥革命之后,著名革命家黄兴回乡省亲,赖琏在街头欢迎的人群当中,目睹了黄兴的英姿,十分钦佩。后又到美国人所办的教会学校雅礼大学读大学预科,那时,他是一名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学习之余,爱读陈独秀所办的《新青年》和傅斯年所办的《新潮》杂志,不满北洋政府的混乱和□□,和同学一起在街头、乡村做过演讲和鼓动,这些和他在主持国立西北工学院和国立西北大学期间,严禁学生闹□□是一个极为鲜明的对比。
在雅礼大学就读时期,赖琏虽爱好文学,但认为中国要想强大起来,就必须发展工业,由此,立下了学科学技术的志向,他最好的同学是柳直荀,柳则立志学医,两人相约将来科学救国。当时,赴法国勤工俭□□动正兴起,两人打听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有一个名叫毛泽东的学生,和在北京的赴法勤工俭学组织有联系,于是相约去岳麓山山脚的一个小乡村去找毛泽东。此小山村就是今天位于长沙市新民路的新民学会旧址,即蔡和森故居,当时蔡和森一家人住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一帮“同学少年”常在这里聚会。
赖琏和柳直荀那一次并没有见到毛泽东,但见到了蔡和森,他们称之为“老学生”。“老学生”蔡和森给他们讲了关于勤工俭学的方法和各种困难,总之是不太乐观,对赖琏是一个打击。后据赖琏回忆,他之所以最终放弃赴法国勤工俭学,是他们后来了解到毛泽东不是一个对勤工俭学很有办法的人,很多去找过他的人都比较失望。一年以后,赖琏有两个同学去了法国勤工俭学,但他们一到法国,不但没有找到工作,而且发起勤工俭学的吴稚晖等人也没有给予援助和指导,这两位同学便转到美国留学去了,至于其他一些人,比如周恩来、陈毅等人则加入了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