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二辑)
1162000000010

第10章 格局之变:西北联大触发的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变迁(4)

3

大格局决定小格局,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之所以在高校布局方面选择了相同的发展战略,其实是由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大格局所决定的,这种历史大格局使得无论什么人当政,只要想获得国家的独立自由和持续发展,就得选择这种战略,这种力量远远超过了阶级利益和政党政见之争,发挥着强大而持久的作用。在某种角度上,国共之争,比的就是谁更能应对这种世界历史大格局对中国带来的挑战,谁的政策和方法更为有效,谁就能成为这个国家的领导者。

这个世界历史大格局就是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列强挟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之威、进行的全球化扩张,科学技术加上资本主义极大地增加了西方列强征服和统治全世界一切地区的野心和能力,一切落后地区都成为他们掠夺和压迫的目标。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的兵锋抵达了中国。

对中国而言,自十九世纪中叶后逐渐承受着帝国主义侵犯掠夺之苦,但也在顽强的抵抗中,逐渐学习着帝国主义所得以强大的那些新的东西:教育和工业。由于近代帝国主义是从海上入侵中国的,所以早期的西式教育,均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如中国最早的两所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5年建立,后来的北洋大学即今天津大学的前身)、上海南洋公学(1896年建立,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都出现在沿海地区。又由于中国始终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权力中心一定会同时成为经济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所以,当中央政府意识到新式教育的重要性后,就总会把最大的资源投放在政治权力中心即首都附近。天津、保定的高等教育基础是晚清时形成的,当时清政府囿于成见,不愿意在京城发展太多的新式教育,所以只能由天下督抚之首的直隶总督在其驻节办公的这两个城市发展起了一批近代学校。辛亥革命后,北京成为首都,在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的高校得以发展,并迅速成为国内一流名校;而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很快又在南京打造出一流的高校,如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前身)。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执政时间都不算太长,还无法完全清除前朝的影响,这就形成了平、津、沪、宁地区均有一流高校,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几为空白的畸形布局。这就是抗战爆发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和形成的原因。

帝国主义的文明从海上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也从海上来。抗日战争爆发,平、津、沪、宁地区先后沦陷,大批高校不得已而内迁,中国的抗战也必须依靠虽然落后但幅员辽阔的西北、西南地区才能坚持下去,而要在现代战争中坚持下去并取得胜利,必须有独立的科学和工业基础才行,所以,在学校内迁的同时,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实施了工业内迁的计划。这种教育布局和产业布局的战略被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政府延续下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共产党所面临的国际战略大格局和过去是一样的。建国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便不断在周边地区挑起事端,新中国始终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危险。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判定,一旦战争爆发,敌人一定会从江、浙、闽、粤沿海地区登陆进攻,而以当时中国的国防力量,是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只能将敌人放进来,在江南水网以及中原地区消耗歼灭敌人,因而,西北西南仍然是最可靠的战略后方,急需加强建设,正是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央以更高的速度和强度,推进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还实施了以“三线建设”为□□的经济建设工程(其实,就是抗战时工业内迁的延续),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西部地区不仅有颇具规模的教育体系,还有了自成体系的强大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