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这些情况之下是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幼年和初学走路时,有天赋的儿童及其父母都没有注意到他们自身技能的开发。这非常容易理解:很显然,小孩子自身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些对这一细微过程没有深入认识的父母们会形成一种古怪而又固执的想法。这种想法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不把天赋看做成长的过程可能会加深技能来自天生的认识。当玛丽娜问她的儿子是如何觉察到跑调的音符时,蹒跚学步的马友友会回答道:“妈妈,我不知道呀”。或者是“我就是知道”。幼年马友友那神秘莫测的能力究竟从何而来?他的妈妈在□□中将其全部归因于基因——然后,她详细地论述了马友友如何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全面而深入地接受音乐的洗礼。玛丽娜是一个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歌剧歌唱家,她的丈夫马孝骏集教师、作曲家、指挥家于一身,两人从青年时代起就移居到法国,一起学习,一起演奏,一起创作并且一起教授音乐。为了给在法国的生活增添中国式的舒适和提高社会地位,马家的生活沉浸在音乐声中。他们在巴黎的微型双居室公寓是这样布置的:
母亲和孩子在一个房间里睡觉,另外一个小一些的卧室被马孝骏当做工作室。天知道他是怎么将他的钢琴、孩子用的一堆弦乐器以及一张简易床塞进去的。他那珍贵的手稿和乐谱在精心的安排之下,有的被塞进了一个老旧的大衣柜里,有的则整齐地排列在钢琴盖上。每个角落都被他的手稿塞满。
马孝骏白天在音乐学校学习,晚上则向学生授课,他始终怀抱着建立一支儿童管弦乐队的个人梦想。像利奥波德·莫扎特一样,他精心设计了面向儿童的教学法,并渴望在实际中运用。马友友的姐姐马友乘(像那奈尔·莫扎特一样),在很小的年龄(大约是马友友出生之际)就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当3岁的马友友还在弹钢琴时,他的姐姐已经显现出自己的天赋。他的母亲回忆道:“从摇篮时期起,马友友就生活在一个被音乐包围的世界中。他将《古典精选集》听了有数百次之多,有时来自唱片,有时是爸爸和姐姐的演奏。巴赫和莫扎特已经嵌入他的大脑。”
嵌入大脑——根据神经学家和音乐心理学家的说法,这是极其真实的。我们现在知道音乐能同时激活大脑中的许多区域,并且每一次用心的听觉体验都会促进多端记忆的形成,进而依次形成未来音乐记忆的编码。麦吉尔大学的丹尼尔·列维京解释道:“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颞叶背部的‘旋律计算中心’似乎将注意力放在了两个音调之间的音程大小和长短上,为了在传输过程中编织成美妙的歌曲,一种我们可能用到的旋音无音节模板随之形成。”列维京也同意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戴安娜·多伊奇和其他人的推论,他们认为,可能每个人生来都具有音高辨别能力,但是只有那些在很小年龄便饱受音乐熏陶的人才能将其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