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
11610500000048

第48章 新媒介作品鉴赏(1)

新媒介作品鉴赏城南旧事(节选)

尹明编剧

47英子家西厢房内。(盛夏、傍晚、大雨)

英子和妞儿跑进来。英子打了个嚏。

妞儿对英子说:“我从家里跑出来了,死也不回去了。我来告诉你一声,我要找我的亲爹妈去。”这时我们看到她胸前抱着的是两件旧衣服。

英子:“下这么大雨,你上哪儿找?”

妞儿:“我不知道。反正到齐化门慢慢找。”

英子:“齐化门在哪儿?”

妞儿摇摇头:“我只知道他们是在齐化门把我捡来的。”

妞儿说完,呆呆地望着窗外的雨景。

英子也呆呆地向窗外望着。

雨哗哗地下个不停。

天色昏暗。远处雷声隆隆。

雨点打在屋檐上,打在台阶上,打在地上。院角里的阴沟边已涨起了水。英子和妞儿看着汹涌的雨水看呆了,眼睛注视着地上,一句话也不讲。

英子忽然想起了什么,回头注视着妞儿。

妞儿呆呆地看着雨。雨无情地打在房廊下的一盆海棠上。

英子注视着妞儿的后脑勺。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

换火柴的老婆子的声音:“一落地就用包裹包着,赶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墙根底下……”

英子喃喃地:“小桂子。”

妞儿回过头来奇怪地看着英子。

英子的眼死死地盯着妞儿的脸。

妞儿的脸突然变成了秀贞的险。

英子:“小桂子!”

妞儿:“你怎么了?(伸手摸英子的脸)好烫啊。”

英子:“妞儿,不,小桂子,我要看你脖子后头那块青记,你妈说你后脖子上有块青记,让我找找……”

妞儿:“你怎么了?是不是病了?”

英子:“不,你让我找找。”

英子拨开妞儿那条狗尾巴小辫儿。可不是,在妞儿的杂乱的黄头发根里,中间是有一块指头大的青记。

英子高兴地:“是你,是你,你就是小桂子。”

妞儿:“什么小桂子不小桂子,你是说胡话吧?”

英子急切地:“不,我没糊涂,你不是从齐化门捡来的吗?你不是有青记吗?我不胡说,我知道你亲妈在哪儿,就在不远,我带你去找。”

妞儿挣脱了英子的手:“上哪儿去找?你睡觉吧,我怕你,你别瞎说了。”

英子几乎要哭了:“我不是瞎说!你妈还给你做了好些好些衣服,她天天在盼你。走,我马上带你去。”拉起妞儿往外跑。

妞儿被英子的认真劲镇住了,不由自主地随着英子跑出去。经过院子,跑出大门。

妞儿带来的两件衣服掉落在破藤箱上。

48胡同里,英子家大门外。(盛夏、傍晚、雨)

天更昏暗了。几乎已看不清人的脸。

英子拉着妞儿的手跑出自家大门,向惠安馆跑去。

四只小脚噼啪噼啪踩过水塘。

49惠安馆门口。(盛夏、傍晚、雨)

惠安馆的门洞黑乎乎的。

英子拉着妞儿跑来。

妞儿在台阶上又犹豫了,抬头看着写有“惠安会馆”四个大字的横匾。

英子:“来呀,妞儿,没错。你妈妈,就跟你一样……”

50惠安馆大门内过道。(盛夏、傍晚、雨)

过道里更是黑乎乎的,没有动静。

英子拉着妞儿的手走进来,一边小声地对妞儿说:“……薄薄的嘴唇,一笑,眼底下就有俩泪坑。她第一天见着我,就说……”

51惠安馆小跨院。(盛夏、傍晚、雨)

英子拉着妞儿的手走进来。

英子:“……见着小桂子,就叫她回来。”

妞儿紧张地:“嗯。”

英子:“她说,不打你,也不骂你,一块找你爹去。”

妞儿:“嗯。”

英子:“她就是……她就在这里。”

说着推开跨院小屋的门。门吱一声响。

52跨院小屋里。(盛夏、傍晚、雨)

屋里已点着—盏小油灯。灯影忽忽。

秀贞又在整理那口箱子。

英子和妞儿来到秀贞身后,妞儿不由地紧依着英子。

秀贞没理会进来的是谁,头也不回说:“您不用催我,我这就去睡。”

英子和妞儿没作声。

秀贞猛回转身来:“哟,是你,英子,这一身水!”

她跑过来。妞儿躲到英子身后。

秀贞蹲下来,突然看见英子身后的妞儿,她瞪大了眼,慢慢地,慢慢地侧着头向英子身后看。

妞儿紧挨着英子的背也瞪大了眼在看秀贞。看着看着,妞儿终于哇的一声哭出来。

秀贞也哑着嗓子喊了声:“小桂子?是我苦命的小桂子!”

秀贞一把将妞儿从英子身后拉过去,搂起她,一下就坐在地上,搂着,亲着,摸着。

妞儿傻了,哭着回头看英子。

英子脸上露出了刚看得出的一丝惨笑。无力地倚在门框上。

雨声哗哗,静静的雨夜里传来一声尖厉的火车汽笛声。

秀贞听了听。

火车汽笛声又起。

秀贞突然跳起来:“听,火车,快,这一身湿,换衣服,咱们连夜赶,我知道八点五十有一趟车上天津,咱们俩赶天津的大轮船,咱娘儿俩一块儿找你亲爹去,快,快。”

说着,秀贞以从未有过的快速,打开皮箱,解开包袱,拿出平时给小桂子做的衣服,一件件给妞儿穿上。妞儿变呆了,眼直望着秀贞,任她摆布。秀贞忙了一阵,又盖好箱子。

英子从口袋里掏出那块小表:“给,妞儿,不,小桂子,送给你。”

妞儿呆了。

秀贞见了毫不客气拿过去,立刻给妞儿戴在手腕上。然后提起箱子,拉着妞儿的手。忽然又放下来。

秀贞(对妞儿):“你还没叫我呢,叫我一声妈。”

她蹲下来,搂着妞儿,又扳过妞儿的头,撩开小辫看了看妞儿的脖子后头。

秀贞(笑着):“可不是我那小桂子,叫呀!叫妈呀!”

妞儿看着秀贞,感动地伸手搂住秀贞的脖子,把脸贴在秀贞脸上,轻轻地叫了声:“妈!”

秀贞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看着这娘儿俩,英子也哭了。

又传来火车的汽笛声。

秀贞提起箱子,拉起妞儿的手:“走吧!”

英子跟在后面走出了跨院。

屋里空了,只剩下那盏昏暗的小油灯在爆着灯花。

53井窝子旁。(盛夏、天刚黑、雨)

天已完全黑了。雨仍哗哗地下个不停。

秀贞拉着妞儿的手绕过井窝子急急走去。

英子拉下一段跟在后面。

英子在叫着:“妞儿!妞儿!秀贞!”

54顺城街。(盛夏、夜、雨)

英子在雨中踉跄赶来:“妞儿!秀贞!”

远处,模糊地看到秀贞和妞儿的身影。—辆洋车驰过她们身旁,洋车旁暗黄的小灯把她们的身影又照亮了一小会儿,洋车过去了,她们的身影又隐在黑夜里。

英子扶着墙,支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

火车的汽笛声渐强,还隐隐听到了车轮碰击铁轨的声音。

英子轻轻地呼唤着:“秀贞!妞儿!”

火车轮声渐强、渐强。

远处传来宋妈和英子妈的呼唤声:“英子!英子!”

英子回过头去,口中喃喃地呼唤着:“妈妈!”

火车轮声盖过一切声音。

英子目眩,她再也支持不住,摇摇晃晃地倒下去,倒在雨地里。

尖厉的火车汽笛声和隆隆轰鸣的车轮声,像是从她的头顶上碾过去……

【阅读提示】

本文节选自电影文学剧本《城南旧事》。

电影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文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文字,而电影使用的基本工具是画面。尽管一部小说和一部电影可以表现相同的内容,但两者在编写手法上存在明显差异。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自由方便之处,作者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尤其是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直接进行深入全面和细致入微的刻画,而这一切都是运用文字来表达,读者也是通过文字的阅读之后在脑海中形象地再现出来的。但电影就不能这样,它是一种视觉艺术,观众一方面可以方便地将形象和场面一览无余,一方面又无法直截了当地了解事情的渊源、洞察人物的内心。有人归纳为:在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在文学里,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

无论如何,电影文学同小说一样具有情节、人物、主题思想等几方面要素,但是电影中的这几方面要素却有自身的特点。(1)电影文学有篇幅限制。由于人们注意力的集中有所限制,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间一般控制在两小时以内。这种篇幅上的限制,决定了电影的内容容量有限,艺术表达形式上也受到限制。(2)可视性、动作性。因为电影的特点就是将一切都让人们看到,电影要告诉人们的东西都是通过画面来实现。一百个读者头脑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但一百个观众眼中却只有一个林黛玉。小说可以写林黛玉如何想,如何感受,但电影剧本就只能写林黛玉如何说,如何做。小说可以停留在一个时间、一个场景上议论、抒情,也可以大幅度地插叙、倒叙,甚至可以略写人物的行为,而专写人物的感觉、意识、思想。但电影作品不能让情节和画面停滞下来,也不能将叙事的线索搞得太复杂。小说往往可以用抒情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或者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过程。电影却只能从视觉艺术的特点出发,把属于人物精神领域里的抽象的东西变成人物的具体动作、表情和言语,把它表现出来,使观众明确地看到。因此,写电影文学剧本与写小说不一样,剧本有一种约束,即时时要注意到写出来的东西能不能直接体现在银幕上。所以我们看到的电影文学作品,往往是人物的动作和对话。(3)故事情节要完整,主题要统一、集中。电影总体上是一种大众艺术,需要照顾大多数人的欣赏品味和水平,所以电影的情节要有头有尾,线索清楚,头绪不能太多。电影一般都很强调“故事性”,电影首先要吸引人,然后才能打动人。而要吸引人就要求开头有气势,有悬念,中间有高潮,有间歇,结尾处所有情节都要有一个结果,如正义战胜邪恶,善良得到好报等等。同文学的欣赏方式不同,电影的观赏方式是“一次性”的,不便于随意的反复观赏。所以电影的主题要明确、鲜明,让人容易领会、理解,第一次观看就能够即时接受和理解。

电影《城南旧事》,是由尹明根据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吴贻弓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1982年摄制的。本片获1983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对于长期习惯于观赏戏剧结构式作品的中国电影观众来说,《城南旧事》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经验。影片中既没有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情节,也没有触目惊心的大事和异乎寻常的人物,有的只是一些自然得像小溪流水般的生活,只是孩童身旁的一些亲切逼真的凡人琐事。影片通过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林英子一双童真无邪的眼睛,直观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华古都的各种风物人事,折射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愁云惨雾的世间人生。《城南旧事》所采用的质朴清新的散文化叙述风格确实让当时的中国观众耳目一新。

导演吴贻弓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为影片的总基调,用一种质朴的、舒缓的散文化叙述方式,成功地再现了林海音原作那种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影片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化结构,代之而起的是形散而神聚的艺术散文结构;打破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代以生活的原生态形式呈现的现实关系的多层次。全片以小英子童年间的生活及她所见到的周围人的生活而构成顺时空的表层结构。其主要的段落就是:秀贞和妞儿的段落;被人称为“贼”的青年的段落;宋妈述说家事及英子丧父的段落。这三个故事片断都可以独立存在,其中包蕴着母女之爱、手足之情、别离之苦。若将各个段落独立出来,都可以看成是一部“庶民举步维艰”的社会悲剧。但创作者力避俗套,其创意不在写故事而在表情怀。因而,心理情绪便自然成了影片的深层结构,潜在地贯穿三个段落,也统御着全片。这样,当生活自然而然地以纵横交织的多重断面和细节的网状在影片中展开时,心理情绪的内在张力也就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为了强化这一效果,影片在摄影上,60%以上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全用低视角拍摄,基本上是小英子听不到、看不到的不出现;三个故事片断的开头,也都是从宋妈送她那牵毛驴的丈夫拍起。此外,独轮水车、学校操场放学镜头多次出现,《骊歌》主旋律反复回荡。这种艺术散文式的结构,能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它能以特有的情调和灵便的方式,多侧面地反映社会的历史面貌、风俗人情。而且,这样的结构方式,也将许多“空白”留给了观众,让人们去填补、去思索。

《城南旧事》散文化风格特征的另一重要体现是意境的成功创造。显然,导演吴贻弓是将意境创造作为影片风格和总体情境构成的重要方面来对待的。他使意境这一具有突出民族特色的美学传统在电影中得到了成功体现,因而也使这部影片成为很有艺术个性和文化底蕴的影片。我们可以从银幕上领略到许多处美妙的诗情。如秀贞向小英子讲述她与思康相爱的那一段空镜头:在秀贞的画外音中,小屋的窗户,又一扇窗户,窗户上的玻璃闪着光,接着是跨院的月亮门,小屋的内景……这一段的叙述始终没有实在的人物出现,然而却都能引起观众不断的联想。再如那个雨天的情景:妞儿遭到收养人的抽打之后,来跟小英子诉说自己的不幸际遇。那天晚上,天下着大雨,雨丝裹着大风,阵阵卷过屋面,在阴暗的灯光下像一条条鞭子抽来,落到地面激起无数泥浪……影片用七八个镜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这风雨场面,将不幸人生的抒写外化为银幕中的意境,令人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落泪。影片结尾的意境更为浓郁、深远:效外,墓地,深秋,飘零的落叶,荒凉的古道,远远山林中的红叶黄花,沉寂中的几声鸦噪,构成了浓重的生离死别的凄凉氛围。在萧瑟的秋风中,小英子告别了父亲的墓地,告别了宋妈。结尾是,英子伏在马车上渐渐远去的叠印的镜头……等待她们的未来会是什么呢?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情境,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影片《城南旧事》紧紧地把握原作者所投注于作品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切切的怀恋,借电影特殊的语言构成了哀婉凄美的情调,回环往复的旋律,含蓄优美的意境。因此,让人觉得既有艺术散文雅趣,也有中国古典词曲的风韵,颇为耐人回味。观众看过影片很长时间后,仍能感觉到“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悠扬动情的旋律犹在耳边回荡,那缠绕着缕缕情丝的画面仍会在脑际复现。

【思考与练习】

1本文是电影文学剧本,但这个剧本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化结构,而具有形散神聚的艺术散文结构。请对这种艺术散文结构进行仔细品味。

2在节选的部分里,有关的环境描写是“(盛夏、傍晚、大雨)”——“(盛夏、天刚黑、雨)”——“(盛夏、夜、雨)”。电影剧本中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水浒传·浔阳楼题反诗

杨争光、冉平编剧

4街上,黄昏

宋江走着,一阵风吹来,脚下打了个趔趄。环顾左右,行人稀少,街上很冷清。

街头有一个瞎眼老者孤零零地坐着,似乎不知天色已晚,口中喃喃道:“知生知死,知福知祸,知贵知贱,知前生之事,知未来之果……”

宋江俯身关切地说:“老人家,快回去歇息吧。天色已晚了,街上早没了人。”

宋江掏出一锭银子,塞到老者手里,说:“风凉了,老人家还是回去吧。”

瞎眼老者接了宋江的银子,却一把抓住了宋江的手,摸索着。

宋江也不抽回来,只是笑笑。

瞎眼老者:“手上无茧,是个读书人。”

宋江:“不错。”

瞎眼老者:“手掌无肉,像是怀才不遇。”

宋江一愣:“不错。”

瞎眼老者:“外柔内刚,能屈能伸,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宋江苦笑:“也不错。”

瞎眼老者:“腕骨细巧,指节宽大,此人吃得大苦,受得大辱,将来终成大事,青史留名。”

宋江一惊,抽回手来:“老人家休取笑于我。”

瞎眼老者:“这样的手老朽一生也没遇到过,不会说错。告辞了。”

宋江愣愣地站在原地,看老者佝偻的背影消失在清冷的街头。

6.浔阳楼,黄昏

落日西斜,染红浔阳江水。

浔阳楼立在江边,被夕阳镀了一层金黄。

小二在收拾,准备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