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道德修养综合手册:观念篇
11610300000025

第25章 人生的主宰(4)

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我们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你拥有的,还是未曾拥有的,不管它是繁杂的,还是简单的,也不管它多么便宜,多么金贵,多么实在,多么虚无。只要是你最喜欢的,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十四、注重才能的积累

一天,某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

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幸之助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松下先生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

“薪水很少,一个月才一万日元。”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很好!虽然你现在的薪水只有一万日元,其实,你知道吗,你的薪水远远不止这一万日元。”松下先生微笑着对年轻人说。

年轻人听后,感到有些奇怪:明明我每个月的薪水只有一万日元,可松下先生为什么会说不止一万日元呢?

看到年轻人一脸的疑惑,松下先生接着说:“小伙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我的机会,明天也就同样能争取到采访其他名人的机会,这就证明你在采访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才能和经验,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钱存进了银行是会生利息的,而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的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松下先生的一番话,使年轻人茅塞顿开。

许多年后,已经做了报社社长的年轻人,回忆起与松下先生的谈话时,深有感慨:对于年轻人来说,注重才能的积累远比注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为它是每个人最厚重的生存资本。

1.两种结果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凡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人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去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去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就可以赚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年,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见不到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两种观念导致了两种行为,两种行为又导致了两种结果,这样不同的结果,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2.1+1凭什么不能等于3

美国人的“奇思怪想”可以说是举世闻名,单单围绕迈克维一案,他们的花样已是层出不穷:当地小镇的酒吧推出一款名为“打毒针”(即迈克维被处死的方式)的饮料并举办“处决之夜舞会”;一家据称将是警察押送迈克维赴刑场必经路线的小餐馆,忙于准备“迈克维套餐”;更有一间T恤商店推出写着“死期已到”的T恤,结果瞬间告罄,而较早前推出的“该死”T恤早已售光,但另一款印有“宽恕他”的T恤却滞销……

俄城大爆炸案的主犯迈克维最后在特雷霍特被处决,行刑前他最后的晚餐包括了2品脱(1升)配有巧克力碎屑的薄有冰淇淋。不知当地的冰淇淋小贩是否干脆立即把该镇的冰淇淋改名叫“迈克维”,但有一点事实恐怕不可否认,就是迈克维为当地创造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再有就是美法院容许300多名俄城爆炸案的受害者家属通过闭路电视观看其被处决的过程,相信如果收费就能观看此情景,那收视率绝不会亚于泰森与霍利菲尔德的拳王争霸赛。难怪迈克维“死不瞑目”,美国商人确认从他身上榨干了最后一滴血。

美国社会似乎总是充满种种“诱人的商机”,我们暂且不谈这些举措是否人道,但就他们对商业的开发精神采说似乎可圈可点。说他“唯利是图”也好,“掉到钱眼里”也罢,反正能挣到钱的总是他们。要说美国人聪明,似乎我们谁都不愿承认,因为自小我们国家的孩子就在奥林匹克大赛上争金夺银,而他们的孩子却连影儿都找不着。但长大以后却掉了个个儿,他们的孩子个个都是挣钱的一把好手。

我们的孩子从小很聪明,会做很多很多的题,长大了,美国人发明了YA-HOO,我们就照搬出好几个SOHU、SINA。他们的孩子从小很“笨”,但总是想出一些“新花样”。还有人说美国人历史知识贫乏得可怜,大概因为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思考未来了吧(不要将这句话压缩为“学习不重要”)!似乎上学第一天起,我们就日益被禁锢在“1+1=2”中了迈克维被处决了,特雷霍特将趋于平静,但确信美国人还会玩出许多“新花样”。我们的孩子还是很优秀,但我想替他们问一句,“1+1”凭什么不能等于“3”?

3.深圳人的观念

深圳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崛起,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全新的观念叫人一震,正是这些观念的引导,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而全国第一的奇迹层出不穷。那么深圳的新观念有哪些呢?

(1)“超负荷主义”。领导如果发现,自己的将士能挑一百斤面仅挑八十斤时,会立刻给你压担子,五分钟就可以决定。深圳人不留恋“铁饭碗”,推崇“超负荷主义”的人生哲学。为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就必须使一个只能担五百斤重的人,尝试着负担六百斤至七百斤,否则就是一种错误,而且也损伤了对方的自尊。在深圳,领导者的言语常常是:“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总之完成任务才来见我,我不习惯听人诉说困难。”

(2)善劳才多得。在深圳,有的是压力,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求得发展生存。过去崇尚“多劳多得”,而在商品社会里,这个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善劳才多得”。不仅要肯干,还要善干,巧干,用最少量的时间创造最大的价值。这就需要雄厚的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就是金钱。在这里,虽然有压力,但没有压抑,没有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有的只是不知足的精神。

(3)敢为天下先。在深圳,人们崇尚“敢为天下先”的优胜观念。没有魄力干不成大事,“世界上之所以有路,就在于有敢于踏上取得第一脚。”一次大赛中,某青年获冠军,记者问他:“你来报名时有没有想到你会拿第一呢?”“我早就想到了,下次再赛,我还能拿。”他自豪地大声说着,同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凡是来这里的人都认为自己能搞出一番事业来,他们充满强烈的自信心。

(4)投我一票。在深圳到处都是实行聘用制,不少工厂和公司实行投票选“官儿”,竞选者有点像美国总统候选人那样公开地说:“我将会是你们选出来的最好厂长,请投我一票!”他们宁要人才富集的摩擦,也不要庸才充斥的一团和气。

(5)不谈他人私事。在深圳,人们关注的话题是:“听说她最近搞成了一宗项目,她晋升经理了!”诸如此类。关于他们自己的私事,如他们和那个男人或女人交往,那是自己的事。放着那么实现自我的机会,谁有闲心嚼舌头。在这里,独处的女人和离了婚的女人,觉着独身女人并不难,二三十岁的经理、厂长、企业家、外交家二社会活动家,比比皆是。

这些年轻的改革家就没有痛苦吗?没有痛苦又何为开拓?他们也又痛苦、呐喊、忧郁,但悲伤之后,能够倔强地抬起头,又走向那冰雪覆盖的山峰。宁可赴死也不失败。他们说:“世界上唯有自己能战胜自己。”活着就要有点声响,死,也要死得优美。“在这个城市里,不进则退,没有让你伤感和脆弱的时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强者,就能从失败的挑战中升起!”

十五、世界上并无十全十美的人

鲥鱼多刺,海棠五香,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刚直的人有脾气,俊逸的人有妄气,忠厚极时近乎愚,辩才纵横则近乎肆。

为什么要写下这些话?是要提醒一件事:世界上并无十全十美的人。为此,我们需要保持对人的爱心,一如我们仍然喜欢海棠或鲥鱼。

每个人是一个月球,都以其光明皎洁的一面向人,并且不断努力使之团圆。对人如对月,最好忘记他背后的阴影。

1.给予

这是一个使人回味再三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小屋。这个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用力地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然,他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但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的最后,一种奇妙的感觉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了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看了这个故事,我仿佛变得聪明起来,变得豁达起来。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可使我终身受用。

我喜爱这个故事。

2.想想对方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书中写道:能了解别人的想法,你会收益很大。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真有必要去了解别人吗?我想是的。

我们对许多“陈述”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估量”或“评断”,而不是去“了解”。每当有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或是信念时,我们通常即刻做出的反应是:“这是对的”、“这好蠢”、“这是不正常的”、“那毫无道理”、“那是错的”、“那个不好”,我们很少要自己去了解陈述者话中的真正含义。

有一次,我请了一位室内装潢师设计家中的窗帘,当等账单送进来时,价钱着实让我吓一跳。

隔了几天,有个朋友来访看到了那些窗帘,问起价钱,然后以夸张的态度宣称:“什么?别吓人!我想你是受骗了!”

我想这话也许说得不错,但很少有人愿意听他人讲出这种真话,做出这样的宣判。于是,我为自己辩解,提出便宜非好货等道理。

第二天,另一个朋友来访,对那些窗帘赞不绝口,还希望也能买得起这种漂亮的货色。我的反应与前一天截然不同:“啊,老实说,我也差点付不起。我买贵了,真后悔没先问好价钱。”

当我们犯错的时候,也许会私下承认。当然,比如别人的态度温和一些,或显得有些技巧,我们也会向他们认错,甚至自认为坦白、心胸宽大。但是,假如对方有意让你难堪,情况又不同了。

知道了自己的这些感受,当我们看到别人的窗帘时,就应该知道如何说话了。

3.善良受了欺骗

去朋友家串门,三口之家正闹得不可开交,孩子则在抹眼泪。问其原因,原来是孩子放学后,被一个骗子骗走了100元钱。

他的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在放学的路上碰上一个外地妇女,那个女人穿得很破旧,说自己的儿子在城里走失了,说完就哭。然后说自己好几天没有吃饭了,又没有回家的钱。

孩子听了很同情她,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她买了三只热乎乎的包子。

妇女对他说,能不能借点钱给她,以后肯定还。

孩子便把自己身卜所有的钱都给了她。

回家孩子把这件事说给母亲听,母亲一听便对他说:“这肯定是个骗子。”

孩子说:“我当时也有点怀疑,可是见她眼泪都流出来了,就毫不犹豫地把钱拿出来了。”

争论就这样开始了。孩子的母亲说:“别让同情心害了自己。”

我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只能匆匆告退。

为什么他们不能从另一种角度看待自己的孩子,譬如自己的孩子是如此心地善良。对一个孩子来说,难道善良的品德不比精明更加珍贵?

有时善良是被欺骗引发的,善良受了欺骗,便给善良多了一份警觉,对孩子来说,不是更好吗?

4.罗杰教授和他的难题

小波初到哈佛时,人生地不熟,惶惶恐恐地选了世界著名教授的课,一丝不苟地做作业。

罗杰教授是著名的机器人专家,以“严格”出名,第一次作业就出了道难题。

这是小波来哈佛后的第一门课的第一次作业,他不眠不休地做了两天三夜。交作业后才发现,没有人做出这道题。

TA(助教)是个韩国人,在小波的作业上赫然批下:“如果你抄作业的话,最好能说明抄自何处。”

小波当即去找罗杰教授:“我刚下飞机没几天,人生地不熟,到哪儿去抄作业?”罗杰教授无奈地说:“白纸黑字地写下了,你让我怎么办呢?我能砍下他的手吗?既然你能做出这道题,我还有一道更难的,没有答案的题,你不妨试一试。”

这道题可不是三天三夜不睡觉做出的,足足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小波总算把答案交到了罗杰教授的手上。

罗杰教授又惊又喜:“Your answer makes me very sad,but I am also very happy.”(你的答案让我非常悲伤,同时我又非常高兴。)原来这是一道罗杰教授多年没有做出的题。

罗杰教授把小波收为弟子,第二个学期韩国人不见了,TA换成了小波和一个美国女同学。

这个女孩子非常年轻,非常漂亮,也非常爱说爱笑。上课时两个TA不好好听课,躲在教室最后一排谈笑风生。

有一天小波正在罗杰教授的办公室,女同学进来说要先走了。罗杰教授趁机说:“安娜是有丈夫的人,真是不一样呀,要早早回家做饭。”然后他回头神情古怪地对小波说:“她丈夫是个物理学家。”

安娜被他戳穿了,脸一红,悻悻地走了。从此后不好意思再跟小波打得火热,上课也不敢再说笑了。

两年后小波要转系,罗杰教授虽然不舍,还是写了份很好的推荐信。后来,小波找工作时还想请他推荐,罗杰教授说:“把你的论文拿来给我读一读。”读完论文后,罗杰教授打电话来:“我不能给你推荐,因为你的研究课题我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