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4
11609300000030

第30章 附录(1)

附录一体育与博弈

体育

1.先秦时期的体育

①远古体育的萌芽

远古时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大量的生产用具,如石球、石镞、网罟等。人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生产工具,不断加强使用生产工具的能力,就必须锻炼本身的技能,如奔跑、跳跃、攀爬、投掷、射箭、游泳等。这些活动技能的内容和方式,就是早期体育活动产生的根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年人开始以游戏的形式传授儿童各种生产、生活方面的技能,如追逐、跳跃、投射、游水、角力等,这样,远古时代的体育活动萌芽便产生了。

原始社会后期,一些较为发达的部落中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舞蹈。人们为庆祝或祭神,以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吕氏春秋·古乐》中曾记载:“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青海大通县出土了一个新石器时期的陶盆,盆内壁画有3组舞人,他们手牵手,整齐划一地翩翩起舞。

这一时期,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械斗。《世本》中记载:“蚩尤造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这些兵器就是后来武艺器械的雏形。《述异记》中记载:“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操干戈,用五兵练角抵,这都属于军事技术范畴,也可以说是早期军事体育的萌芽。

②夏、商、西周时期体育的发展

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并对这一时期的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说的是夏启带领部下在大乐之野进行叫“九代”的武舞。商朝时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射、御两字。西周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武艺,对百姓习武也有明确要求,即“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夏、商、周三代还有专门的习武学校,分别叫“校”、“序”、“庠”。周代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规定根据年龄不同而学习不同内容。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体育活动,与军事和田猎等有联系,就是学校教育中的射、御、舞等也均有明显的体育特征。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带动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文化和体育的发展。这一时期,除军事训练和学校教育外,社会上开始流行各种具有养生和保健性质的游戏,并初具规模。这时期与军事技术相关的体育活动有拳斗、剑术、举鼎、赛马、钩强、射箭等。

举鼎是以举起重物来比赛力量大小的活动。鼎由金属铸造,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举鼎活动一般都是用中小型鼎。

钩强是当时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墨子·鲁问》中记载:“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逆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逆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后来我们的拔河运动就是由此发展演变而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健身活动丰富,蹴鞠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鞠”就是皮球,“以革为囊,实为毛发”。《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斗鸡走狗云博蹴鞠者。”这记载了蹴鞠是当时齐国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疾病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为求健身长寿的导引术。导引亦称行令。郭沫若曾将战国时期的石刻文《行令玉佩铭》诠释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萌,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行令的要领和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很多思想家对体育也有一定的见解。如荀子就提出了“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备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的体育观,他破除了对“天命”的迷信,表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秦汉三国时期的体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焚书坑儒、销毁兵器等政策,极大地阻碍了体育的发展。

西汉武帝时期,体育全面复兴,导引、蹴鞠、投壶、百戏等民间游戏体育活动开始盛行不衰。而东汉时期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多、难度之高,均超过了西汉时期。

①导引与五禽戏

秦汉时期,随着医学的进步,导引术在养生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在老子学派和方士中有不少人积极利用导引作养生的方法。如李少君、东方朔等人的“导气养性”;矫慎的“仰慕松、乔导引之术”。《后汉书·方术列传》里说到的很多方士都是精于此道的养生家。

西汉时代还出现了以动物姿态命名的导引术。《淮南子·精神训》中曾记录了“熊经”、“鸟伸”、“凫浴”、“篪蠼”、“鸱视”、“虎顾”六个名目,被后人称为“六禽戏”。东汉末年,华陀在总结前人有关导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编了一套“五禽戏”。可惜华陀编的“五禽戏”早已失传,今天的“五禽戏”为后人所编。

②百戏中的体育活动

百戏又叫“角抵戏”、“角抵奇戏”。其内容形式多样,如杂技魔术、歌舞杂奏、角力较武等。西汉中期之后,百戏十分盛行。百戏丰富的内容当中,有许多项目都属于体育活动,如绳技、爬竿、扛鼎、冲狭等,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当高,还有如舞蹈中的七盘舞、折腰舞、巴渝舞等,是体操、武术与舞蹈的结合。角抵的形象在很多秦汉时期的文物上都能见到,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晚期墓壁画上就有角抵形象,后来日本的相扑就和这种角抵十分相似。湖北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木篦,其上部的弧形就绘有彩色的角抵漆画。

秦汉三国时期,除以上体育项目外,史料记载较多的还有手搏、剑术、射法、投壶、击鞠以及一些民间节日体育活动,如踏青、观灯舞龙、赛龙舟、登高等。

秦汉三国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各种体育活动在这一时期均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体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时期的体育活动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因果报应”、“神不灭”等唯心主义宗教观念得到推崇,从根本上否定了体育强身健体的意义。

这一时期,导引被认为是“小术”,被广为传播的是服药静养,但还是有很多人非常重视导引之术。《养性延命录》一书的编著者陶弘景就曾明确提出用导引术医疗疾病的观点。他的《养性延命录》中还记载了“五禽戏”的练法:“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这是对华陀所编的“五禽戏”最早最详细的记载。

这一时期的舞蹈艺术倒是在各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发展,当时宫廷和豪门世族有专门的歌舞艺伎。

汉晋时期,舞蹈传到了北朝,西北少数民族的“龟兹乐”、“西凉乐”、“西戎伎”等乐舞也被带进了中原,促进了各民族间舞蹈的大交流。优美的舞蹈活动也出现在佛教艺术当中,如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伎乐”。《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反映了北魏京城洛阳景乐寺大斋时的舞蹈场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体育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还有杂技、相扑以及投壶等项目。从整体角度看,这一时期观赏性的活动已畸形发展,运动健身的项目明显衰退了。

4.隋唐五代时期的体育

隋唐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时期,这大大地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体育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如武艺、球戏、角抵以及民间体育活动等在南北朝衰落的情况下得到复兴,且有明显的发展。

隋唐时期推行的府兵制和武则天设置的武进制,使武艺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而且武术运动正逐渐向健身和娱乐的方向发展。《新唐书·兵志》中记载,隋唐的府兵制规定,府兵“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攒手、步射”。而武则天“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由此可见武科考试要求之高。这期间,涌现出大批的武勇之士,如尉迟敬德,《资治通鉴·唐纪四》中记载他与李元吉比武:“齐王元吉以善马稍自负,闻敬德之能,请务去刃相与校胜负。元吉操稍跃马,志在刺之,敬德须臾三夺其稍。”这其中就有浓重的武术运动色彩。

南北朝时期衰落的击鞠、蹴鞠活动到了唐朝再度流行。《资治通鉴·唐纪十五》中就记载永徽三年,高宗李治登安福门楼,看宫外“有群胡击鞠”。中宗李显也喜爱击鞠,说明击鞠在当时宫廷、府第间蔚然成风。在唐代皇室墓葬壁画中就绘有击球图。女子击球活动也是在唐朝开始的。五代时,后蜀花蕊夫人《宫词》中就有“自教宫娥学打球,五鞍初跨柳腰系”的说法。

乐舞在隋唐时期也达到极盛,这时还有了专门的机构“太常寺”、“教坊”来管理其事。丰富多彩的舞蹈大致可分为健舞和软舞。大型舞蹈创作在宫廷里风行一时。唐太宗李世民曾令人编制《破阵乐》,据记载,共舞者达到128人,与《九功舞》、《上元舞》属于有名的三大舞。武则天时又创编了多达140人的《圣寿乐》,《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可以想见这是类似于现代团体操形式的组字舞。小型舞蹈也有软舞、健舞之分。这些舞蹈均在民间非常流行。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各类体育活动不断创新,更加丰富多彩了。而这时期的最大特色就是女子体育活动的开展。除杂技、舞蹈等历代多为妇女参加的种类外,各种球戏、射箭等也开始有女性参与。另外,中国与外国的体育交流活动也比前代更加频繁和突出。

5.宋辽金元时期的体育

宋辽金元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以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活动的发展。随着印刷术的进步,古代各种体育活动的规则和形式自宋朝起就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宋朝统治者出于军事考虑,将射术和武艺视为重中之重。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宋神宗亲自定下《元丰格法》作为考核士卒武艺的标准,对步射、马射、弩射要达到的标准有详细的规定。由于加强了弓弩技术的训练,武卒的能力比战国时期大大增强。

辽金元的统治者都一贯重视骑射,一到重要节日都要举行各种骑射活动。特别是元以骑射立国,以弓矢作为作战的主要武器,其骑技、射术是其他王朝比不了的。

宋朝时期的养生术在摆脱魏晋以来“长生不死”等迷信观念后,找到了切合实际的养生之道。宋代道士蒲处贯总结出一套包括四肢运动、头部运动和转体、弯腰的古代健身操。流传至今的著名的八段锦就是在宋代出现的。

蹴鞠到宋代得到宋徽宗的酷爱,他的两个宰相李邦彦和高俅都是蹴鞠高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记录了当时的盛况:“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从宋辽金元这一时期的体育史实我们可以看出,除了骑射、养生术、球戏外,还流行相扑、长跑、水上活动、投壶等体育活动。特别是民间弓箭社、齐云社、相扑社的出现,标志着城市民间体育进入了有组织的阶段。这一时期还有一个比前代更为丰富的,就是很多体育著作得以流传后世。

6.明清时期的体育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经济高速发展并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从明初到清中期,体育活动如武术、摔跤、冰嬉、导引等空前活跃。但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日益衰败,传统的体育活动也慢慢衰落。

明朝,随着民间武艺的广泛开展,其健身、娱乐的作用日益明显,最后分化出一个专门的运动形式——武术。明清武术高度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明正德年间,少林寺就已“以搏名天下”。少林寺至今还遗存有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立的一座“少林观武”碑,碑上刻有“暂息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的诗句,说的就是该寺以武术表演见长。由于少林武术影响较大,最后逐渐形成著名的“少林派”。

武术发展到明代,建立了有特定内容的武术系统。这些复杂的拳械之术又统称为十八般武艺,此时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武术理论。

摔跤和冰嬉在清朝被列为军事训练项目,并设立相应的机构和管理人员,使这两项传统体育项目得到飞速的发展。

导引传至明清,又有了创新和发展。有关导引的著作很多,而且大多还形象地绘图说明,以利于传播。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易筋经》出现了,它将导引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易筋经》中提出“内壮神勇”和“外壮神勇”之说,在以前主要练“内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外功”。原来多为文人修炼的导引后来也被武术家们开始研习了,并且还出现了用气功为人治病的情况。

在清代,因为满族习俗善骑射、溜冰、摔跤,所以各种球戏被逐渐取代,除拍球、踢石球等还在民间流行外,一些大型球戏逐渐衰落了。

博弈

1.围棋

围棋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传说它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中国。

①围棋的规格与规则

围棋在古时称为弈,由棋盘和棋子组成围棋的棋盘在古时称为“局”,是由纵横各19条直线交叉构成的一幅坐标图。19条直线交叉共有361个点,其中有9个带有明显黑点的交叉点叫作“星”。中心的一个星叫“天元”,它的上下左右和四个角各有一“星”。围棋盘面这些坐标与中国古代易学中的洛书非常相似,它的361个交叉点、8个方位星、四边72个交叉点与古代天文地理中的360天、八卦、72候相对应,说明棋盘还蕴含着古代天文地理观念。围棋的棋子有黑白之分,象征着阴阳,其中黑子181个,白子180个,共361个。

围棋棋盘在古代时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三国时期魏国邯郸淳的《艺经》中曾记载:“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南北朝时期北周甄鸾的《孙子算经》上记录:“今有棋局方一十九道。”1954年河北望都汉墓出土了一个东汉时期的石棋盘,棋局为17道。1971年湖南湘阴唐墓出土的棋盘为15道。由此可知汉代之前15、17、19道棋盘是并存的。

围棋的基本规则为执黑子者先行,在交叉点上落子,落子后不得移动,随后白方落子,双方交互轮流下子,一步棋只能下一子,“禁着点”不能下子。终局时以黑白方占据盘上交叉点的多少决定胜负,黑胜要占184个交叉点以上,白胜需占178个交叉点以上。弈棋过程可分为布局、中盘和官子三个阶段。

②围棋的发展史

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围棋的文字记录资料是战国时期的《世本》,上面提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随后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也有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文子用下围棋比喻立君,说明了围棋在当时已是人们很熟悉的东西了。《世本》中说到的“尧造围棋”只是一个传说,围棋不应该是由一个人造出来的,它应该是借助很多人的智慧,在经过了漫长时期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