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习要懂心理学
11604900000003

第3章 学习过程与心理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1)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是不断克服困难,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不断深入了解事物的过程。学习过程一般分为五大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评价。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能了解和驾驭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样他才能主动学习,而不是盲目被动地被老师领着走,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是绝对重要的。

课前预习——学习要做到有备无患

一、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心理困惑

进入中学后的这一段时间里,我上英语课觉得很吃力,常常一知半解地就混过了一节课。虽然课后花了很多时间,可是作业依旧错误连篇,英语测验的成绩更让我羞愧难当。现在,我对英语束手无策。我也曾多次求助于同学,请教了英语老师,希望他们能给我一些指教、一些具体实际的帮助。可他们都建议我先从预习做起。我不明白,像我这样连听课都很吃力的人,自己预习又有什么用呢?而且我也没有那么多空余时间来预习。请问,预习对我真的有用吗?

专家指点

心理学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该有所准备,这就是“有备无患”。

例如,篮球比赛之前,整个篮球队往往会事先对比赛的战术、对方的技术特点进行非常详细的分析,这就是事先的准备。-个球队比赛的输赢,事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和打球一样,要达到有效率的学习,就要做好各种课前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心理准备、身体准备和知识准备。这里,最重要的是知识准备,即预习。

预习就是课前自学,即在上课之前预先学习课本内容。预习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争取主动,可以增强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预习可以促使学习者经常去思考问题。因为在预习时,总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当新问题出现时,学生的第一行动就是想办法去解决它。因此,经常做课前预习,有助于巩固原有的知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兴趣,还会提高自学能力。因此,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每个同学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

很多同学错误地认为,课前预习没有必要,反正老师上课时要讲,上课专心听讲就行了,何必事先多费脑筋,还浪费许多时间。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事实上,有很多同学在学习上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往往忽略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因而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

一位高二的同学说:“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课前做预习,可是当时,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把它放在心上,觉得反正老师上课时要讲,课前预习不预习没多大关系,所以就没有认真预习。到了高中,我明显地感到各门功课学得不扎实:常常上课时听懂了,一下课就忘了,觉得很被动。这是为什么呢?我仔细琢磨,发现主要是因为课前没有认真预习。”

由此可见,预习对学习极为重要。预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相当于自学。预习时,需要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地提高。

2.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做课堂笔记

若是课前不预习,上课时,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慌乱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更没有时间去思考。但是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可以选择那些书本上没有的、老师额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有理解的部分内容去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

3.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通过预习,同学们可以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已经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不明白。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尚不明白的部分,从而使听课更有针对性,更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4.预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

学生在预习新内容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课堂上听老师讲授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更好。

5.预习可以为学生准备学习的精神优势

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就像体育比赛过程,一个人需要一种精神优势才能取得好成绩。一些学习成绩差、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听不懂老师讲课而失去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失去精神优势。如果课前加强预习,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听课时就能保持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学习中需要的精神优势。

专家提示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积极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力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课前预习的类型和方法

心理困惑

老师对我们讲过,学好一门功课最主要的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容易与老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尽管我明白了预习非常重要,可是对预习的基本常识却一点也不了解。我非常想知道预习通常有哪些类型?预习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专家指点

关于预习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种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学期预习、学段预习和课前预习。

1.学期预习,主要预习新学期所学内容

即在开学之前或开学之初,抽出一定的时间熟悉、通览新教材,进行系统的独立预习,从整册教材的角度来了解新学期内容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减少开学后学习的困难。

2.学段预习(单元预习),预习下一章或下一单元所学内容

即对将要学习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新知识、新内容进行预习,着重把握本章或本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以便于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内容。

3.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

即面对新的知识内容,在老师讲课前,可以事先有目的地自学新内容,为课堂上学习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及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上述三种预习类型中,课前预习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

那么,学生课前预习时都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陆九渊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些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细细品读,反复琢磨书中的语言文字,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力求读通读懂,将书本上的内容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种方法叫循环预习法,比较适合对一本书或一个单元有目的地反复阅读,从而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

当然,心理学界在众多实践中,也总结出其他一些预习方法,如下:

1.扫除障碍法

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继续前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应该认真阅读教材,弄清重点和难点,待听课时解决,但有些问题必须在预习中自行解决。正确运用扫除障碍法,不仅能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扫除障碍,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预习要领把握法

是指学生在上课前独立阅读教材把握要领的方法。大致分为:一要边读边思考,在阅读中遇到新的公式、定理要多琢磨,对疑点、难点要细细品味,对读不懂的地方,要提出疑问;二要手脑并用,如读一篇课文,要试着划出要点层次,做出批注;三要把握重点,抓准新知识的关键部分去思考,去突破,尽力扫除“拦路虎”;四要从实际出发,预习与复习不同,它要求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3.整体预习法

是指以概要了解为目的,对近期学习的内容进行粗线条浏览,以求取得初步印象的一种预习方法。一般说,以“章”或“单元”为整体单位时比较可行;而像历史、地理等科目的预习则可以截取某个相对完整的时代或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整体预习的单位。整体预习主要可以通过读目录、概述、提示语、结语等来进行。整体预习有助于学习者做好心理与知识的准备,便于制订短期学习计划,协调各科的学习时间,提高对学习活动的预见性。

4.分层预习法

是指将要学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层次,然后逐层预习并最终合为一体的预习方法。对于数理化等内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来说,可以按基本要求、优秀要求、特别要求等来划分预习层次;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可以按语词、难句、章法等来划分预习层次。分层预习法的主要优点是比较灵活,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以及时间、地点等条件确定预习目标,先分后总,循序渐进,便于对零碎时间有效利用。

5.习题试解法

通过试解教材章节后的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中难点和重点的揭示,是帮助学生理解预习内容的具体指导。通过试解,哪些已知已会,哪些难懂不会,一下子就检验出来了。这样做可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对试解出来的问题,通过听课加深理解;对试解不出来的内容,课堂上应格外留心听讲,力求攻克疑难点,为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家提示

预习时究竟采取哪一种方法,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长及对知识的掌握状况、新内容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学习新课本身的特点与需要,以及老师的安排与建议等,综合衡量后再做选择,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类型与方法。而到底采用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这有赖于同学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思考、总结。

三、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不得法,学习一直很吃力,成绩也总是不理想。老师一直要求我上课之前要做好预习,我也试着做了,在上新课之前总是把课文读两遍,然后等上课老师的分析与讲解,用剩余的时间抓紧复习当天所学的各门功课。但感觉没有什么用,和不预习时的效果差不多,上课听得懂的依旧听得懂,听不懂的还是听不懂,学习成绩丝毫不见起色。为此,我感到很困惑,是不是我的预习方法不正确?究竟该怎么预习才有用呢?

专家指点

预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是否预习或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课堂听课效果。但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过高压力下的学生厌学情绪突出,没有多少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自主预习,除非在老师或家长的强迫下,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自主”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更谈不上有什么效果。据调查,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没有课前自主预习的意识。学生不愿意预习的原因很多,有的说多此一举,有的说没有时间,有的说复习比预习更重要,等等。

有些同学认为预习教材不过是老师布置作业的一种形式,只要把课文读两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同学们若能做好课前预习,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长期坚持,还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那么,怎样做好课前预习呢?

以英语课前预习为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勤查字典的习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就是工具。工具要经常使用,才能得心应手。要学好英语,必须多查勤翻字典,并逐步达到查得快,查得准。

2.养成朗读课文的习惯

朗读是学好英语的基本要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朗读课文不仅有助于我们记单词,而且有助于将重点放在语段中,正确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某些语言手段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

3.训练自己做好预习笔记

在预习中学会运用整理、综合、归纳、对比等方法。譬如,哪些动词后可加宾语,哪些动词后不可加?哪些词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用不同形式?对此加以整理,分门别类,就会一目了然。

4.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可以通过老师的课堂提问和检查笔记,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检查,还可以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模仿做口头回答。此外,通过选择题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也是可以的。这些做法为的是帮助学生思考,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验是否达到预习效果。

做好语文课前预习,一般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初读课文

根据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做到读得准确,流利。

2.通读课文

用笔画出难理解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生词等。借助字典或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

3.再读课文

依照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思考。做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4.细读课文

根据每组导读中的单元训练重点和读写例话中的内容仔细阅读课文。在预习中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5.勇于质疑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但不能全部理解、弄懂所有问题。所以大家可运用画画、点点等做标记,把教材中不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并提出质疑。

这样,在课堂上听课便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在课堂上及时质疑,及时得到释疑,学习效果必然很好。

此外,对一些政治和历史色彩较浓的文章,还可以自己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这对把握文章的重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有着积极的作用。

进入了八年级,课文篇幅越来越长,课堂上已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大家利用,因此,没有课前预习,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及对知识的掌握只能是肤浅的。

心理学指出,预习能够将学生推进到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预习,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大家也必会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发问的喜悦。这样,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家提示

预习是一项自主的活动。学生能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去感知新的学习内容,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锻炼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培养了自学能力。

四、课前预习为何提不出问题

心理困惑

上课时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课前要做好预习。我开始也是这样做的,非常注重课前预习。然而在预习中,预习的过程几乎总是很顺利,似乎提不出什么问题。这样几次之后,我就只好一般性地读读课文、熟悉熟悉新内容,圈画几个新词和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