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习要懂心理学
11604900000011

第11章 学习方法与心理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

4.不要急功近利

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伤心痛苦,这是不对的。一次失败不代表以后会一直失败,考不好不要紧,只要自己心里清楚,知道你已经学会解决一些基础问题了,已经掌握到一点儿学习的窍门了,这未尝不是一种收获。所以,要告诉自己:没有关系,这次不行,下次一定会提高的!

专家提示

学习原本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然而在今天,家长和社会的极端功利化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快乐。恐学、厌学与学习困难等就像慢性瘟疫一样在聪明可爱的孩子中蔓延开来,让父母头疼,更让孩子苦恼。因此,作为父母,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关心一下孩子的身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五、怎样冲破厌学的心理牢笼

心理困惑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就在家人的溺爱与纵容下无所顾虑地玩到大。上了中学,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可是我自始至终都没有进入紧张的复习当中,依然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整天想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时还在课上睡觉,或者做些无关的小动作。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我就是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印着铅字的课本,不喜欢倒胃口的数学公式,不喜欢嘲笑我的同学,更不喜欢批评我的老师。除了学习,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我的人生乐趣。请问,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不再讨厌上学呢?

专家指点

厌学是青少年学习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它是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对学习的课程或者授课老师不兼容的消极情感的外泄。厌学主要发生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他们不能得到家长的肯定与老师的重视,于是对学习缺乏动力与自信,更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相反,他们的学习常常与批评、责骂等负面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严重的会导致吸烟、喝酒、逃学或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等等。

导致青少年厌学心理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

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容易走极端。或者过于严厉,或者放任不管,过度偏爱,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态造成不良的影响。

父母对学习的态度、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家长勤学好学,子女自然也会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看书,讨厌学习,即使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很大、要求很严,也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效应。

2.办学理念误区

我国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容易忽视素质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的巨大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一些教师不注重对教材、教学方法和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教学方法守旧、单调,加之采取严厉惩罚等,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学生于压抑中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意学等消极行为反应,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3.低俗文化的传播

青少年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又缺乏是非分辨能力。因此,当低俗文化成为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失去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青少年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习兴趣的严重缺乏。学习兴趣能够使人的学习进入高效状态。学生在浓厚兴趣驱动下进行的学习活动,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产生学习的喜悦感、荣誉感和价值感,使学习需要得到强化,学生因此也会产生更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

心理学认为,心理准备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从心理上对某一内容预先喜欢,相信自己会有兴趣,并且开始精神振奋地着手学习,这样就容易学好。如你对某科,比如英语不感兴趣,可用暗示法诱导兴趣,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你就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我要真的喜欢英语了,我将愉快地学习书中的一切知识,并顺利地完成学习计划。”很多事例证明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

摘李子时,若李子太高,拿不到,就会让人望而却步;若李子伸手可得,又引不起兴趣;而“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拥有”,最能调动人摘李子的积极性。学习也是如此,所学内容太难和太简单,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安排学习内容时,要注意难易适度,深浅得当,不要急功近利,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而要以经过一定努力后才可以掌握为宜。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并且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这样学生才会调动起自己学习上的兴趣。

专家提示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提高,还有的同学会因为课程的增多、信息量的增大而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须知他们在拒绝学习的同时,也拒绝了课本上与课本外的很多有意义的知识。于是在求学时期不合时宜地出现厌学心理,是家长和老师,尤其是学生所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

心理测试

你有厌学情绪吗?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下列各题做出“是”或“否”的回答。

1.我认为学习一点也没有意思。

2.我是被迫无奈才不得不学习的。

3.我一学习就提不起精神。

4.在现在社会里,学习一点用处都没有。

5.我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

6.到学校上学太痛苦了。

7.我是为了父母才去学习的。

8.我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9.一上课,我就无精打采。

10.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我总是不完全理解。

11.我常常抄袭同学的作业。

12.就算是无事可做,我也不愿意学习。

13.我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14.我背书包上学纯属在消磨时光。

15.我上学常常迟到、早退。

16.我与老师的关系不是很好。

17.我上课注意力经常不集中,常常走神。

18.我在学校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19.我认为上学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

20.我最头痛的一件事就是考试。

21.我盼望早点离开学校,以求得解脱。

22.我对玩耍、上网、看录像等活动很感兴趣。

23.我经常旷课。

24.我一拿到书就感到头痛。

25.课堂上老师讲的课我根本听不懂,也不想弄懂。

26.考试考好考坏我无所谓。

27.我上课时常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28.我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评分标准

每题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然后将各题相加,得出总分。

测试结果

0~10分:轻度厌学情绪

11~22分:中度厌学情绪

23~32分:重度厌学情绪

六、如何应对逃学的心理危机

心理困惑

我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别人都说我头脑很聪明,可就是有点贪玩。有段时间,我上课时总是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下课后就精神亢奋、生龙活虎。刚好学校附近新开了一家游戏厅,我心想这下“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便经常不到学校上课,用父母给的零用钱或以欺骗方式从父母那里要钱到这家游戏厅玩游戏,把游戏厅作为逃避学习“痛苦”的世外桃源。从此,我的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由原来的优秀生逐渐成为差等生,考试经常不及格,于是,我更加厌学、逃学。我知道,这样下去会毁了我的前程,那么,请告诉我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厌学心理呢?

专家指点

逃学是处在学龄期的学生在上学期间擅自离开学校的行为。逃学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

逃学旷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病理现象”,往往导致辍学,并常常同违法犯罪行为紧密相连。多次逃学的学生可能会养成习惯性逃学心理,与集体关系疏远,对老师和同学相抵触。逃学也为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提供了机会,因为这种学生正是坏人教唆犯罪的对象。

目前,学生逃学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下列因素。

1.学校方面的因素

老师对学生要求太严,稍不如意就“脸色难看,语言难听”。特别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成绩提不上去,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更是觉得抬不起头来。这样,心中逐渐产生反感、畏惧、学习没劲、上学让人苦恼的想法。于是希望逃避或脱离这种充满压力的环境。同时,师生关系的对立,有些差生抱着升学无望的消极心理等,也会导致逃学。

2.家庭方面的因素

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不是娇生惯养、无原则迁就,就是专横管教、随意打骂,特别是对子女抱有过高希望,促使子女压力太大或与父母对立。

这同样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造成逃学。

3.学生本身的个性缺陷

大多数逃学的学生,缺乏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在克服学习困难时表现出意志薄弱的特征。特别是在外界影响自己学习的诱因出现时,不能控制自己,在受到老师责备和同学嘲讽时,会产生不满和自卑情绪。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上的困难,不是想怎样去克服,而只是感到厌烦或想逃避。比如有些学生,在做功课或复习时,被同学叫去玩儿了,或被电视机、游戏机吸引过去了,实际上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因此,逃学是学习被动的反映。

有过逃学经历的学生,应该知道逃学的危害,它会耽误前程,妨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让自己成为平庸之人。要知道,很多离开学校流落到社会上的青少年,由于没有文凭和能力,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最终只能长期颠沛流离,或者做些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而许多找不到工作或无法忍受这种工作的人,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毁掉自己的一生。

如果青少年朋友对学校的生活感到厌烦时,最好和父母或者是信得过的老师和同学多多沟通与交流,以求缓解心理压力。逃离学校,一走了之是最不可行的,虽可以缓解一时的压力,但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压力。

教师和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校中能找到自己的快乐,从而减少他们的逃学行为。

此外,教师应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一方面了解学生具体情况,一方面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若发现问题,应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教育,使学生尽快返校学习。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差生。差生并不是生来就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的忽视、歧视造成的。因此教师应真诚地关心差生,注意观察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其提供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避免厌学、逃学发生。

父母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合理地分析孩子在哪些方面占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引导孩子努力克服不足,发挥优势。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信心去应对学习,才不会产生厌学心理。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经常与孩子交流,一方面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关爱,一方面可以及时地了解其平常交友的情况和活动场所,及时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加以引导。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政府应加强娱乐场所的管理。学生逃学后,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就是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这些娱乐场所应该严格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勤于检查,发现情况应及时予以重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逃学之后也无处可玩儿,从而减少逃学现象。

专家提示

学生逃学后,逃避了学校教育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但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他们在外游荡,容易进入一些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有的学生本来就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赌博、迷恋游戏机等),离开学校后会放纵自己,胡作非为。同时,在不良团伙的拉拢或坏人的教唆下易发生偷窃、打架等行为。学生逃学是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危险信号,必须高度重视。

综合分析——方法总比问题多

一、为何要将不会的问题暂时搁置

心理困惑

我学习有个习惯,就是遇到不会或者难懂的问题,就会把思路停留在这道题上,不停地思考,反复演算。有些时候,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还是把题解出来了;可有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还是没有结果。我想到平时在我们的学习中遇到一些难度比较大,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往往会要求我们把不会的问题暂时搁置在一旁,并说到了适当的时候自然就会解出来了。我想知道,这种将不会的问题暂时搁置的办法正确吗?为什么?

专家指点

在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可暂时搁置一边先去做其他的事情,等过了几个小时,几天或更长时间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会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答案也能被很快找出来。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由于原来的思维定式不合适,致使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认知结构就会消除,于是便可以运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很多同学都会遇到此类问题。有的同学认为把问题暂时搁置的办法是“逃避困难”,或者说是知难而退、畏首畏尾。这是一种光注意到表象的片面认知。

其实,很多问题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解决的,盲目坚持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走很多弯路。有人会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句话作为坚持不懈的信条。要知道,那不是坚持,而是经过精心的策划,以有把握为前提的,做不到这些,就只能称其为盲目和蛮干。这也不是有没有“英雄胆量”的问题,而是看你对情况是否有足够的把握,是否充分估计了各种突变情况,做到胸中有数、知己知彼。在这样的前提下,问题才会有较大的可能被解决。

将问题暂时搁置与逃避困难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将问题暂时搁置并非是不想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暂时放一放,一旦时机成熟,便可重新将问题拿出来解决;或者有了灵感,使问题迎刃而解;或者得到某种启示,使人触类旁通。而逃避困难,则是当事者主观意念上没有解决问题的愿望,而在此之后,问题也不会再被提起。所以,将问题暂时搁置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而逃避困难则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此外,在学习活动中,当遇到一时无法解决,需要暂时搁置的问题时,并非消极被动、守株待兔一样地坐等灵感产生或机会到来,而是在一切都过去之后,一旦有了精力和时间,就要积极主动地把问题再拿出来解决。

首先,应该找出当初思维的不当之处,检查一下解题的思路是否存在某种“定势”,再看看这种“定势”是不是真的制约了自己的思维。

其次,如果真的存在某种不当的思维定式,就要立刻消除这种思维定式,也就是说要改变原来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重新寻找新的思路。比如做一道数学推理题,如果从已知条件中不能推算出结果,那就不能一味地从已知条件中寻找出路,而要考虑能否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间接地创造条件进行推理。只有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跳出原有的框框,才会使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