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一日一谋
11598000000024

第24章 谋篇(1)

做人不懂得“忍”,便会处处树敌,四处碰壁;处世不懂得“争”,则会软弱可欺,到处受气。人生没有强弱之分,只因懂不懂怎样为人而殊;行事并没有成败之说,只因会不会用“谋”而异。谋篇讲述的是如何才能练就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本领——事事留意皆机遇,勤思多想即成谋。正确判断与增强智慧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

【原文】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①。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②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③。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④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⑤,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⑥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故曰:事贵制人⑦,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⑧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注释】

①三仪:三种区分人才等级的标准。

②相疏:相互疏远,利益关系相悖。

③因以制于事:因而制约着事情的发展。

④三才:古代以天、地、人为三才。而这里指仁者、勇者、智者这三种人才。

⑤拥而塞之:拥,通“壅”。拥而塞之,即用蒙蔽的方法去堵塞对方。

⑥隙:间隙、裂缝。

⑦事贵制人:办事以能控制别人为贵。

⑧言有之:古代有这样的说法。

【译文】

凡是给人家谋划事情,进行谋略的规划,都必须查明事情的原委,以探得实情。要想得到对方实情,就需确立“三仪”。所谓“三仪”就是上智、中才、下愚。此三者互相参验,就能想出奇妙的谋略。这样产生的奇谋,拥有无穷的威力,然而也不过是遵循古代的哲理而形成的。据说,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开着指南车去,为的是不迷失方向。在考量才干能力、揣情度理方面也如同做事时要使用指南车一样。凡想法相同,而又感情亲密的人同谋一事,一定都可以获得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感情又互相疏远的人,办事之后一定有一方受到损害;凡是臭味相投而又紧密勾结的人,办事之后,必然会两败俱伤;凡是恶习相同而又关系疏远的人,肯定会有一方受到损害。所以说,想要互相都有利,就必须密切关系。如果想要相互间受到损害,就要疏远关系。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实际是规律在发挥作用。根据这个标准判断相异、同类的事物,其道理是一样的。

因此,墙壁都是从有裂隙处倒塌,树木则从有节的地方折断。这都是墙和树木中分界的地方。所以,事物的变化是从事情中发生的,事态的形成则是因为谋略而造成的,谋略是计划考虑中产生的,计划考虑则是从议论中得出的,议论则是由于游说的需要而产生的,游说是为了使言论谋略得到采纳,采纳是从劣汰中选出来的,而劣汰则是因为有所制约而产生的。因而内因制约着事物的发展。可见世上各种事物都有其简单的道理,各种章法均出自一个根本的法则。一般说来,仁德的人不看重财货,不可以用物质引诱他们;却可以让他们提供财货,资助他人;勇敢的人不能用危难去吓唬他们,却可以用他们去镇守险要的地方,解除危难;智慧的人有谋略通达事理,不可以用诡计去欺骗他们,却可以向他们开诚布公地讲明道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三种人就是仁人、勇士、智者,我们称之为“三才”。而愚昧的人是容易受到蒙蔽的,不成气候的懦弱者是容易被吓住的,贪婪的人就容易被引诱。所以谋事进说的人在谋划计策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予以灵活巧妙地裁决。所以,强大是由弱小的力量不断积累而变成强大的;富足有余是从不足慢慢一点点积攒而来的。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道术的体现。

所以,对表面上亲密而内心深处却疏远的人,要从内心深处入手去游说他,要解除对方的疑虑;对于那些内心亲善而表面上疏远的人,要从表面上入手去游说他,可以根据对方所疑惑的问题,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根据对方有所发现的情况,顺着对方见解来加以肯定他,鼓励他;而且还要根据对方所陈述的意见,归纳其要点,理解总结他讲话的观点;而对顺势进取的,要促成他,使他有所成就;对心怀厌恶的,要仔细权衡斟酌,以定其可否;对忧心忡忡的,要想法排解,使他安然。总之,要因其心境,顺而导之。如果遇到运用了以上办法仍未能控制对方的情况,则可以用“摩”去挑起木然淡漠的对方,使他惊恐;对于那些思维冷静、难以说动的人则要用夸张精妙的语言使对方心里响应;对于那些错谬难改的愚顽之人,则要用有意蒙蔽的方法去堵塞他,用言语去诘难、迷惑对方,使对方动摇反省。这就是人所说的进谋的策略了。说到运用计谋,公事公办不如运用私人感情更使人易于接受;私心私情也不如双方利益相同,利害相关。利益关系上命运与共,就不会有任何间隙,没有谁能离间了。说人说事中,运用常法不如运用出人意料的奇妙谋略,因为出人意料的奇妙谋略是变化无穷的。所以说,游说人主的时候,必须先与他谈奇策;同理,向人臣游说时,必须先与他谈关于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而说话却见外,就会被疏远;关系疏远的而说话涉语太深,就会很危险。不要把人家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也不要拿别人不懂的事去教训说服人。如果发现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想方设法迎合他、投其所好,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得注意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要用不易为人所察觉的手法来达到说服的目的。所以要想使对方离弃某事,先得放纵他,让他放纵是为了让他看到自己思维行动所产生的后果的谬误,从而利用这机会,乘机使对方醒悟。至于那些无论遇见任何事,外表形色均不轻易表现喜怒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将机密大事托付给他。对于了解透彻、可知心的人,就可以任用;对那些不能知心的人,深谋远虑的人是不会任用他们的。

所以说,办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控制人,而不是被人控制,控制别人的人,就掌握了主动权;被人控制的人就是被人把握住了命运。所以,圣人处世之道称为“阴”——谋略原则为隐而不露。愚人处世之道称为“阳”——谋略原则为大肆张扬。聪明智者,成事容易;而愚鲁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灭亡了是难以复兴的;一旦国家动乱了,也很难安定,所以无为之智慧是最重要的。运用智谋时,应该让人想不到和看不到。在施展智谋的过程中,如果智谋可行,就应该选择合适的事去做,这是为自己去做,如果不可行,选择事情去做,这是为别人去做。所以古代的君王都是隐秘而行事治世的。有这样的古语:天地能生长万物,在于其高大与深厚。圣人能治国安邦在于其统治手法隐而不露。这是说圣人并不是单纯讲求忠诚、信守、仁慈、义理,而主要是在维护不偏不倚、适中的正道而已。如果碰到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人,就可以同他交谈。假如能得以将此法则推广,就可以使远近之人都得到教化。

【智解之一】

欲擒故纵 以张代弛

鬼谷子讲:“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欲擒”与“故纵”是一对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处于一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地位。“欲擒”是目的,“故纵”是手段;目的决定手段,手段为目的服务。所以要想把握住对方,先得放纵他,让他放纵是为了让他暴露自己的思维行动,从而利用这机会,乘机抓住对方。“穷寇勿追”,领兵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己方也会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

“欲擒故纵”是一种策略地解决问题的方式。所谓“纵”不是放虎归山,不是对敌人视而不见,放任不管,而是有目的地放松一步,在后面追随,不过追随得稍松一些而已,以防敌人狗急跳墙,垂死挣扎。“故纵”,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要时刻想着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欲擒”。

追击时要紧紧地跟踪敌人,但不要逼迫他。借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斗志,待敌人沮丧、军心涣散时,再捕捉他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西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但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于是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来,王浚对石勒更是深信不疑。后来,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而王浚却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以致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觉得攻打王浚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当石勒的部队到达幽州城时,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也随之成了泡影。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欲擒故纵”是要讲策略,讲方法,或为防止暴露我方意图而按兵不动,让敌忽视我方,一意孤行,最后自寻死路;或嫌敌麻痹不够而主动出击,制造假象,以便诱敌上钩。如果对方求胜心切,往往会“欲速则不达”,造成逼敌过紧的态势。但是也要注意,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地强调“纵”,也容易贻误战机,甚至出现放虎归山、危害社会和增加捕擒罪犯的难度。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欲擒”与“故纵”的关系,审时度势地运用“欲擒故纵”这一战法,不仅有利于我方完成作战任务,而且还会收到事半功倍、以小的代价换取更大胜利的效果。

武则天执政时,曾赏给太平公主细玩宝物两箱,价值百镒黄金。太平公主收下后藏在了府库中,不料却被人全部偷走。武则天大怒,命令洛州令限期查出盗贼,否则判为死罪。吏卒、巡捕们很害怕,就请正巧过路的湖州别驾苏无名来帮忙。 苏无名立下了军令状:一个月之内破案。到了清明节那一天,苏无名把吏卒们全部召来,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五个人或十个人一伙,分别在城东门、北门等候。如果发现有十几个穿着葬服的胡人出城到北邙山扫墓,就跟随在他们后边,并随时报告他们的行动。吏卒们在东门、北门等候,果然遇到了苏无名所说的那种情况。只见那十几个穿着葬服的胡人,来到一座新坟前祭奠,他们象征性地哭了几声,眼里竟然连一滴泪水都没有。撤下祭品后,他们沿着坟墓巡视了一圈后,就不禁相视而笑。于是吏卒们赶紧回来禀报苏无名,苏无名一听高兴地说道:“找到盗贼了。”随即派吏卒把那些胡人全抓起来,掘开坟墓,劈开棺材一看,哪里有什么死人,这正是太平公主丢失的那批珍宝!武则天听说破案了,非常惊奇地问道:“你可真是料事如神啊?”苏无名解释说:他到洛州之时,正巧碰见那些胡人出葬。他们哭的声音很大,但从脸上的表情来看并不伤心,并且反而有些惊慌。他猜想这大概是盗贼在往城外转移赃物,但却不知他们把偷的东西埋在什么地方了。寒食节扫墓,估计他们要出城查看赃物是否安全。他们祭奠而哭声不哀痛,可知里面埋的不是死人;又巡行坟墓相视而笑,是庆幸坟墓没有损坏。他一开始不让官府抓贼,是害怕打草惊蛇,贼人一急,必定取出宝物逃走。官府不查,他们就放了心,因此才没把宝物取走。

“欲擒故纵”就是先放一放,以不变应万变。自己有了必胜的信心,再进行谈判就更能够沉着冷静,游刃有余。在同对方谈条件时,可以使用此办法,因人不同,使用手段也会不同,比方说对方问到直切主题或是不好回答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绕开对方提问,换个我们认为比较成熟或是好回答的问题,如对方一再追问,我们可以说“这个问题可以缓一缓”,或是“这是下一步我们要谈的问题”。对房产经纪人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双方成交,这就要求房产经纪人要多运用一些智谋、技巧或方法,如欲擒故纵,故意显得漫不经心;吊对方胃口,将房子的紧俏程度稍加夸张等。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以诚取胜。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在对方想知道我们会给他什么样的利益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回避,但是,同时给对方一个希望,越是他想知道的,我们越可以晚一点儿说,一来对方可以充分同我们搞好配合,二来,他也会更加主动一点儿。因为他认为自己会有利益,但是不清楚有多大的利益,人在这个时候就会想一定会是很大的利益。

【智解之二】

为事贵智 以智取胜

鬼谷子说:“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定,然而无为而贵智矣。”即智者做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故其事易成;而不智者做事,不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故其事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