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11597500000018

第18章 难在何处——细节(1)

“关照小事,成就大事”是周恩来做事奉行的准则。一次,在北京饭店举办涉外宴会,他问:“今晚的点心是什么馅儿?”一位工作人员说:“大概是三鲜馅。”周恩来马上追问:“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怎么办?”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里来得有意义。

1.细节的威力是无穷的

注重细节的后果是让你获得他人好感;得到上司提拔;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不要小瞧细节,它往往就是悄悄来临的机遇。

要在一些细微之处迎合他人的意志,这能让你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好感。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必须牢记一点:人的欲求是各不相同的。要努力去考察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哪怕是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也不要放过。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形象地说明为人处世要注重细节的重要性。

在芝加哥举行的一次商界盛会上,来自国家银制品公司的史丹莱·赫林曾亲自讲述了由于注重细节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转折的故事,他说:“在我还是公司会计部的一名毫不起眼的普通小职员时,公司的创办人约翰·帕特森先生有一次忽发奇想,要求会计部的人员设法编制出一种形式特殊、比报纸大两倍的账单来。在当时看来,这个主意不但不可行,看起来还十分荒谬,因此,会计部的工作人员谁也不愿为此白费脑筋。说实话,当时我也有些犹豫,但我想,约翰·帕特森先生之所以这么想,肯定有他的道理。于是,我便没有盲目附和顶头上司和同事们的抗议,还是仔细地分析了各种情况,用心地拟好了有关这种‘荒谬’账单的意见书,并送给了帕特森先生。使我没想到的是,不久,帕特森先生就召我前去讨论那份意见书;我更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竟成了我一生事业的开端。”

“因为在这桩小事上,我的所作所为迎合了帕特森的意志,给了这位公司领袖他所希望的东西,从而在他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帕特森先生给予了我特别的青睐,使我迅速地从公司无数的年轻职员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后来一个个展示自己真正才华的机会。从这时开始,我的职位不断地飞速提升。在25岁时,我就已经做到了规模巨大的国家银制品公司的审计员了。35岁时,我就被破格提拔为财务主管——一直到现在。”

赫林先生把自身的成功归结为自己对于一些别人常常会忽略的小事情的关注上。不过,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事实上,我们中间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时刻留意这一点呢?

一个人的希望、需求,是他个人兴趣中最现实的部分,我们必须把最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所需要的东西上,无论这些东西是以何种形式显示出来。惟有从对方的需求出发,才可能对他产生更真实、更深切的影响。

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必须牢牢记住的重要一点就是:人的欲求是各不相同的。要努力去考察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哪怕是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也不要放过。通过对这些小事情的重视,你能很好地满足别人的自尊心,从而自然而然地获得他们的注意和好感。而对于那些优秀的人物,这种小事情往往能够给他们提供对待别人的有效策略。

就在曾任《纽约太阳报》出版人的芒西先生去世前不久,他的同事欧尔曼回忆起这样一件事:“大约在25年前,我的右耳就失去了听觉。从那时起,只要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这位老板就一直都是在我没有毛病的那只耳朵一边说话。无论是在他的写字间里、汽车里,还是在大街上,进餐时……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会站在一个不致使我感到自己是个残废人的位置上。在他做这样的举止时,显得那样自然、随意,简直没有一个人能注意到他是故意这样做的。这真让人感到惊讶……可以说,他真是一个设身处地替朋友着想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像一切有才干的人一样,芒西也是在一切小事上留心着别人的需要。”

从欧尔曼所讲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就是一位卓越的领袖,也会刻意地关注一些细节,关心别人的需求,而也正是这一点,反而比一些大事更能打动下属的心灵,激励他们更好地做事。

年轻人容易好高骛远,不屑于做日常工作中的琐事,对工作的细微之处容易毫不在乎。但有时,往往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细微之处,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信任、赏识和升迁。有人说,主动地承担打扫卫生、整理办公室等一些具体的琐事,是一个人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课、必修课,看来不无道理。生活中,往往就是这类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事,反而能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

对于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上司之所以一直不放手让你单独做大事,往往就是因为他还不能确定你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很多时候,一些精明的主管在提拔自己的手下之前,往往会利用一些小事来考察手下的工作态度、忠诚程度和办事能力。这一时刻,往往就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的转折点。

小威廉·里格利在早年做推销员的时候,就非常注意从细节处去迎合别人的意志,他曾用这个策略对付了一个人见人怕、性格顽固的批发商。与别人所做的不同的是,威廉·里格利敏锐地注意到了此人的一个小小的习惯——这个习惯曾被许多试图接近他的人所忽视——他喜欢每天一大清早就开始办公。发现这一点后,里格利每天都去得比他更早。等他来上班的时候,里格利就站在他的办公室门口向他问候。由于自己的习惯被人家这样地尊敬,那位批发商感到非常高兴。于是,里格利不但成功地从他手里接到了许多订单,后来还与他结下了长久的友谊。

安东尼·第莫克是一名新英格兰穷牧师的儿子,当18岁的他从菲利普斯学院毕业后,他所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替一名经纪人做杂务。虽然一周只能挣1.5美元,但他仍然十分勤快。经纪人见他是个勤快、可爱的年轻人,便给了他一个销售铁路公债券的机会。

不久,这个满腔热情的年轻人就有了一次接触纽约银行行长摩西·泰勒的机会。但是,究竟该对这位著名的大人物说些什么话,才能引起他对自己的注意呢?正处在一生事业的起步阶段的第莫克可真是用心想了一番,要知道,他可不想失去任何结交大人物的机会。

对于这次见面,第莫克后来写道:“当我走到他的办公桌前时,他正对一个喋喋不休的人不耐烦地说道:‘讲到正题上来,讲到正题上来。’过了一会儿,他摇着头把那人赶了出去。接下来,他向我点了点头,示意叫我走过去。于是,我便把自己要推销的公债券放到他面前的桌子上,说道:97美元。’”

“泰勒先生很奇怪地看了看我,一边拿过自己的支票簿,一边问道:‘给谁干的?’‘伯兰克先生’。签好支票后,泰勒先生又问我:‘伯兰克先生给你多少回扣?’‘0.25%’‘太少了,你让他给1%的回扣,如果不照这个数目付给你,我就来代他付。’”

就这样,第莫克不但成功地卖掉了自己的公债券,而比这更为重要的收获,就是他同时也得到了泰勒先生的注意,为自己赢得这位重要人物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他敏锐的眼光,第莫克一眼就看出了这位伟大银行家的一个很细微却很倔强的脾气:大银行家泰勒喜欢简洁的语言,对那些多余的繁文缛节异常地反感。所以,等到自己与泰勒交涉的时候,第莫克不说半点废话,就以极为简单的言语来打动他,这一招果然很适合泰勒的口味。

后来,泰勒不仅继续向这个年轻人买公债券,在别的事情上也给予了他许多实际的帮助。凭着自己这份独到的眼光和机敏,第莫克还不知迎合了多少老人的胃口,并因此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无数有益的帮助。所以,年仅30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拥有百万家产的巨富了。

第莫克一生的成功,可以说就是因为他很早就懂得了“从细小之处去迎合别人的意志”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我们把这种对于细节的注意,称为机敏、殷勤或者体贴。一切有才干的人,都知道怎样靠这种煞费苦心的小动作去获得人们的信仰及拥戴。

又比如,柯立芝在做美国副总统的时候,有一次,他参加阿拉巴玛州图斯凯公立医院的献礼致辞时,就曾经很谨慎地改变过一项计划。原定计划是由阿拉巴玛州长过来搭乘柯立芝的专车,但是,柯立芝考虑到那位州长是在他本州的地盘上,就决定改变原定的行程,由自己过去前去搭乘州长的专车。

在这件事情之前,当医院的委员会第一次邀请柯立芝代表哈定总统作演说的时候——当时哈定总统因为有事不能出席——柯立芝想到哈定总统曾经以私人的名义对这家著名医院的发展尽了不少力,于是他再三地辞谢了,直到那委员会一再去劝请哈定,并向柯立芝保证,哈定总统也非常希望他能代自己去作这个演讲,柯立芝才终于答应下来。

这难道不也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吗?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小事,我们才能赢得一种坚固的友谊,从而更有利于走向成功。

纽约里夫斯食品店的创办人詹姆斯·里夫斯就相信,所有的顾客都可以用这种献些小殷勤的方法招揽到。他说:“除了这个方法以外,我简直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把生意做得更稳妥。”他又说,“这种小殷勤有许多的变化形式。比如,一个母亲让自己的小孩子拿着一张清单和所需的钱来买东西,在这种情形之下,聪明的伙计就会找一张纸把找回的钱包好,免得那个小孩不小心在路上丢掉了。”

一位著名的华盛顿记者说,这种小殷勤曾经帮助了不少定期访问柯立芝的新闻记者。因为,这位总统对那些听了他的小笑话或者他那著名的、枯燥无味的小幽默而哄堂大笑的记者,绝对是格外热情配合的。

生活中有不少人对一些小细节毫不经心,当然也很容易忽略别人究竟需要些什么,最终,导致别人也忽略了自己。自然,这种忽略所带来的损失也是很大的。

一个在钢铁大王那里工作的年轻人,就曾经因此失去了一个分公司经理的位置。当时,这个职位本来已内定给了他,他也为前去就职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后来,就因为他与钢铁大王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没有穿一套像样的衣服,或者哪怕是把自己修饰一下,像一般人在这样重要的场合自然而然会做的那样。”结果,正由于他一向不拘小节,让自己的上司大为反感,索性收回了对他的任命。

这个年轻人称不上是一个会办事的人,因为他没有注意到自己的上司在衣着之类的小事情上的看重。哈佛商学院院长多纳姆说过这样一句话,“虽然没有一本商业书籍会郑重地告诉你:如果说你的老板有一种憎恶打红领结的人的癖性,那么,这就是你所应当知道的事情之一。但是,无论如何,多注意一下别人的喜好和脾性却是很重要的。”

在与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努力迎合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哪怕是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也不要放过。因为,通过对这些小事情的重视,你可以很好地满足别人的自尊心,并自然而然地获得他的注意和好感。

2.从小事做起,逐个实现所做之事

所谓的“小事情”,因其小常被人们忽略了,然而它却造成了大问题,常常会给人们带来大麻烦,一些聪明人善于从“小事情”做起,从而使局面得到很大的甚至是彻底的改观。

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公司领导人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颜色。这一建议引起了公司领导人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板起一副统一的“包公脸儿”了。

这一事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这种小事情,就开发出了一种面貌一新、大大畅销的新产品,竟使整个公司因此而度过了难关。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何等巨大!

而提出这一设想,既不需要渊博的科学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器公司,在以往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竟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它的颜色就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作过这样的规定,而它在漫长的时间里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就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这样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一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人们在电扇设计和制造上的创新思考。

很多传统观念和做法,不仅它们的产生有客观基础,它们得以长期存在和广泛流传,也往往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理由。一般来说,它们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积累,值得后人继承、珍视和借鉴。但也不能不注意和警惕:它们有可能妨碍和束缚我们的创新思考。

以小事为突破口,改变思维定势,你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微小的努力,长时间的坚持能将你的选择打上完美的句号。

东汉名臣陈蕃,少年时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不愿意打扫自己的屋子,因为他认为那样的小事不值自己去做。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却不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美国一家著名的牙膏公司有一位小职员,每次他给客户开票据、投寄信函乃至自己个人消费签发支票、签收邮件时,每次总在自己的签名下方写上公司的名字和“每支两美元”的字样。他因而被同事们戏称为“每支两美元先生”,他的真名反倒没有人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