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神秘现象
11597100000009

第9章 人体奥秘(4)

前两组的人顺利跳下,当飞机最后一次接近降落区,始跳令发出后,赫德前面的两个人跳了下去,赫德也随之跳入黑暗的夜空,强劲而寒冷的气流吹得他旋转下降。他感觉到了3米长的固定开伞索与伞篷分开时的轻微拉力。这条绳索会自动展开降落伞。如果一切正常,4秒钟内将有一次剧震。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降落伞没有张开。他抬头看到破碎飘摇的尼龙条,心中不由悲哀地想:“我完了,永远见不到家人了!”

当他直坠地面时,曾希望能用备用伞来解救自己,可是备用伞一抛出,却缠在主伞上了。

他把冰冷的尼龙条向自己拉下,以便再度抛出,希望第二次抛出后伞会张开,但已来不及了。

赫德以大约每小时135公里的高速摔在牧牛场内的一个小山顶上。两脚着地时产生的撞击使赫德受到了猛震,他弹跳而起,然后立即仰面倒下。在一段时间内他不知道身在哪个世界,他感到身心不能合一,好像是在黑暗虚空浑无一物的境域中。几秒钟后,他感觉到了冰冷的地面、袭面的寒风、黑暗,还有横在脸上的降落伞绳索。他感觉到自己受了重伤,随时会死。他挣扎着、呻吟着,喊着:“救命……救命……”

午夜时分,他被紧急送到西弗吉尼亚州摩根镇上的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中心。X光检查显示,赫德的第5块胸椎已发生了压迫性骨折。当他触地时,这块骨头承受了全部的冲击力,像楔子般嵌入两节正常的脊椎骨之间。他上腭的7个牙齿的填补物也全都震掉了。由于他落地时,冲击力平均分配到脊椎和两腿,因而幸免于难。主治医生克拉克解释说,赫德着地时,幸好身体略向前倾,随即向后方翻滚,减少了震动的冲击力,又碰巧着地的地方只有部分是冻结的沼泽地。像这样死里逃生的机会只有百分之一。

在以后的15天里,赫德躺在医院里,全身从腋窝到大腿都打上了石膏。遇险7周后,赫德返校授课了,但全身仍上着石膏。同年4月他又重返部队服役。

我们不能不感叹:人,总是在创造奇迹,而人本身这个最伟大的奇迹,又总是被我们人类自己所忽略。

14.集体歇斯底里症

就人体生理学的观点而言,在兴奋、忧郁过度时,要做到“用理智克制感情”。高兴时不要忘乎所以,郁闷时不要痛不欲生。遇到抑郁的情况时,应努力发掘自己的情趣,从事自己爱好的事,从而分散注意力,防止意外事件和变态行为的发生。

集体歇斯底里(也叫集体性精神分裂)作为人类的一种异常现象,也曾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中发生过。有的发生在沸腾的斗牛场、足球赛场上;有的发生在凯旋的军营、光怪陆离的宴会上;还有的发生在面临着死亡的人群中。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攻克柏林的前夕,德军首脑人物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反而进行了一次通宵达旦的狂欢。在1982年世界杯足球大赛中,巴西人为了庆贺战胜苏联队,整个首都的人几乎都处于狂欢的状态之中,导致了严重伤亡事件的发生,这就是集体性歇斯底里的典型表现。

集体性歇斯底里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者们把这种异常现象称为精神变态。古希腊的学者们认为,这种失常的现象不是来源于女性性腺,而是来自大脑,就是说男人也可能发生这种失常现象。本世纪,医学家和心理学家则认为,集体性歇斯底里是人们用以控制忧虑和兴奋时所表现出的神经反应。一种反应是转变成肉体上的症状;另一种反应则转变成思想上的分裂。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研究这种失常的现象。玛丽·麦卡蒂在她的著作《群体》一书中指出,生活上接触频繁或同室而居的女性,其行经期往往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为人群中的变态现象提供了可传染的理论依据。

歇斯底里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虽然,我们暂时还不知道它与精神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但是总有一天,科学家们是会搞清楚的。

15.活在艺术王国里的罗铮

罗铮生于1965年,他生下来就是弱智儿童,长到20多岁了,仍不会读书、识字、数数,更不会照顾自己。生活对他来讲是不幸的。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幸在一个充满爱的气息的家庭中长大,又有幸融入了艺术王国……

罗铮的父亲是著名的作曲家罗忠容。1992年的一天,罗忠容的一位画家朋友看到罗家墙上挂的一幅画后愣了许久,对罗忠容说:“罗老,这画真是绝了,是哪位现代派画家送给您的?他对您的作品理解得太深了。”当他得知此画竟出自罗铮之手时,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这虽然是简单的两组圆,但却显露出画家的功底,它的布局、线条,都具有相当的艺术技巧,没练过十几年绘画的人,是不可能画出这样的圆来的。最后他告诉罗铮的母亲为罗铮买些画布、颜料,让他试着画油画。

谁也不会想到,从此一个绘画奇才诞生了。

罗铮对音乐相当敏感,听一些著名的优秀乐曲时,罗铮往往很激动,从没有人告诉他这些曲子怎样好、怎样著名,罗铮对乐曲的感受是来自于乐曲本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贝多芬的《命运》,都能令罗铮痛哭。这是一种真正进入了音乐世界之中才会有的强烈反应。

从罗铮画出自己的第一幅油画《爸爸的第二弦乐重奏》起,他便将音乐和绘画连在了一起。在其之后的创作中,这种以音乐为题材的创作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罗铮每画完一幅画,都自己指着画说出它的名称,往往说的是一些世界音乐大师的名字。

著名作曲家布烈兹的音乐中喜欢用“点描”的手法,罗铮在一幅题为《布烈兹》的油画中也大量使用了“点描”……

罗铮的另一幅画《威伯恩》,也同样的奇妙。众所周知,威伯恩是一位大作曲家。应该说,在音乐的范畴中,12音与序列都是一种理性胜于感性的艺术。令人奇怪的是罗铮却能领悟其中的真谛,他采用具有机械意味的几何图形及笔挺的直线来描绘这种音乐。他还本能地运用透视的手法,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种多角度透视的多向层面,似乎构思了一种多维空间的艺术,甚至似乎能使人觉察到韦伯恩的“微型序列”的存在。在整幅画中,罗铮还采用了冷色的基调,再加上机械的图形及“严峻”的线条,绝妙体现了序列主义音乐本质的高度抽象及概括性。绘画传出了音乐内在之“神”,如何不堪称是一件精品呢?

在描绘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时,罗铮也抓住几个基本特点来完成他的创作。他以羽毛为基调,并且以五彩缤纷的色彩,绘成了充满奇幻格调的绘画。这里,羽毛是舞剧主题的标志,而色彩斑斓正是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及配器上的一大特色。图画突出帛角而刻画出音乐作品的特点,巧妙地表现出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特色。

还有一些音乐大师的音乐杰作如《天方夜谭》、《暗香》、《荒山之夜》,都在罗铮的绘画中得以再现。

《利盖蒂》是一幅以匈牙利当代杰出作曲家利盖蒂之名命名的油画,颇似我国六朝绘画中“丹青先于水墨”的“赋彩制形”特色,是以色彩表达形象的一幅绘画作品,但它似乎是以西洋现代画派的创作思维及风格勾勒出来的,彩线组合变化多端,动色与静色混杂交错,首尾相随,具有相互追逐、竞相争辉的情趣,构成一种色彩上的碰撞,显示出强烈的动感美,感人肺腑。罗忠容的朋友、荷兰的高文厚夫妇将这幅油画的彩照带给了利盖蒂。利盖蒂看后大为震动,认为罗铮深刻理解了他的音乐,为此,写信向罗铮致谢:

我为你涉及我音乐所作的画深深感动。我赞赏你的天才,并祝愿你生活及工作一切顺利、万事如意!

你的利盖蒂

利盖蒂真的不会想到,画出他作品中神韵的竟是一位智障人士。因为,利盖蒂音乐的独特风格就是摒弃刻板的旋律与节奏,而我们在罗铮笔下那片流动的色彩中绝找不到这两者。艺术家的心灵是相通的。

罗铮的许多绘画都无法按通常的理性标准来理解和解释。

罗丹作品在北京展出期间,家人也带他去看了。事先,谁也没告诉他罗丹是谁,他的作品怎样。但罗铮一进展厅就立即进入了一种痴迷状态,他站在罗丹作品前,那神情仿佛完全忘了周围的一切……回来后,他捧着家人买回的罗丹作品集一天一天地看,先后画了四幅命名为《罗丹》的抽象油画。

一位澳大利亚留学生看到罗铮的抽象油画《澳大利亚》后呆住了。画面右上角的色调使他自然地联想到了祖国中部的大平原,而中间的一片红色又使他想到了澳大利亚那块闻名于世的红石头。而这一切,罗铮即使在电视上也从未见过。

罗铮已经画了八十多幅油画,这些油画都是抽象的。据他的父母讲,他画画儿的时候非常投入,不吃不喝,谁叫他他也不理。他画画儿下笔十分肯定,速度极快,两三个小时就可完成一幅作品。在已完成的八十多幅画中,没有一幅是雷同的,每一幅都具有创造力。

罗铮从未受过美术方面的教育,但看过他作品的画家都说,他的作品中透着极强的绘画艺术技巧,不是磨炼多年的艺术家是不可能达到的。

一位在维也纳研究音乐的学者看到了罗铮的作品照片后,来信说:“我参观了这里的20世纪博物馆,我相信有一天,这里会摆上罗铮的作品……”

英文《桥》杂志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音乐爱好者》也介绍了罗铮的传奇事迹。

关于罗铮的这一切无疑是一个个谜,一个个人类尚无法解释的谜。

有人说:罗铮前世一定是个大画家,他的风格接近凡·高,也许是凡·高再世。

有人说:罗铮的画反映他看世界的角度,他的视角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他是在地球之外看这个世界。

有人说:罗铮的成功说明,艺术是属于自然的,属于那些未受到污染的心灵的。

有人说:罗铮的内心一定非常丰富,只不过他讲不出来,他用绘画来表现自己不寻常的内心世界……

面对罗铮,人类现有的智慧面临着挑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出现了空白。

16.永远不死的男人

人类有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使自己能永远快乐地过着美满的日子。

“长生不老”不但是一般人的愿望,王贵富贾更是为此不惜耗费巨资,命令手下到处寻找灵药。如我国的秦始皇,命徐福带了500人,渡海去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药。西方各国的国王,也都有同样的梦想之举。

不管他们费了多少心机,总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它。不过,我们这里要介绍的,不是吃了长生不老灵药,而是靠自己的能力、体力,来维持长生不老的人。他就是法国的圣·谢尔曼伯爵。

1743年,法国的谢尔吉夫人有一次邂逅了圣·谢尔曼伯爵,一见面她便大声喊道:“久违了,我们有40年没见面……”夫人往前走,瞪大了眼睛,诧异地说:“你变年轻了许多……”1701年,他们在意大利相遇的时候,伯爵已经是近50岁的人了。但是在40年后的今天,他却年轻了许多……

圣·谢尔曼在意大利的时候,好多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五十开外,但是40年后的他,不仅容颜未老,甚至比那时还年轻得多,这消息立刻轰动了整个巴黎。

很多人为此议论纷纷:“他不仅是百岁,恐怕已超过两千岁了。因为他常说起巴比伦的宫殿,希腊的国王……说的口吻,就如同他亲眼所见一般。”

不仅在巴黎,连富利多喜大王也叹道:“真不知不死的人是怎么样的!”

到了1784年2月,有人传言圣·谢尔曼已逝世,更有人为他修建了坟墓。但说也奇怪,第二年,即1785年,在富利·美逊召集的一次集会上,他竟然出现了。到1822年,这位伯爵又在奥地利、意大利等地出现,不少人看到过他。

根据上述记载,这位不死的男人——圣·谢尔曼伯爵在哪里出生?究竟死了没有?若死了又是怎样去世的?他神秘的一生没有人知道。

17.谁也锁不住的奇人

在魔术舞台上,有一个常使人感到奇妙无穷的节目。观众被请上台,检查一只大木箱和一个大口袋,随后表演者钻入口袋,扎上口再放入木箱,再由观众亲手用钉子钉住,只听枪声一响,表演者已走出箱子。这就是有名的逃脱术表演。历史上最有名的逃脱术大师是美国人哈里·霍迪尼。他的逃脱术表演已经远远超出魔术的范围。英国著名作家柯南道尔曾把他说成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一位记者在德国看了他的表演后说:“他具有将自身非物质化后通过障碍物,又将自身组织起来的能力。”在华盛顿,他戴着手铐、脚镣,被关在联邦监狱里,27分钟后,他不但自己逃了出来,而且还将另一间牢房中的18名犯人转移到一间锁着的空牢房里去。当时《美国时报》称他为“锁不住的奇人”。

苏格兰场初试锋芒

霍迪尼原名为埃里奇,1873年生于匈牙利,第二年全家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16岁时,在读了19世纪法国著名魔术大师罗伯特·霍迪尼的自传后,他就梦想自己能成为魔术大师,并将自己改名为霍迪尼。17岁时,他在工厂做工,晚上到剧场做魔术演出的助手,四年后他到了纽约,自己表演逃脱术,但是观众反应冷淡。于是他前往伦敦,找到了伦敦最大一家剧场的经理签订合同。但经理根本看不上这个无名之辈,对他说:“你先到苏格兰场(即伦敦警察厅)去,如果你能从他们的手铐中逃脱,我就让你在这里表演。”于是他来到了苏格兰场,说服了警长,警长给他戴上了手铐,锁在一根柱子上。然后拿起帽子对他说:“我去吃午饭,等会儿回来放你。”但是当警长转过身刚走了一两步时,就听见霍迪尼在后面叫道:“等等,我和你一块儿去。”只见他手持脱下的手铐已经走了过来。这件事情传开后,英格兰所有报纸都把它作为奇闻报道,从此霍迪尼名声大震。

秘密警察头儿大吃一惊

1903年5月霍迪尼来到了莫斯科,为了给演出作宣传,他拜访了莫斯科秘密警察头子莱伯托夫,提出把他关进狱中严加看管的要求,因为他要表演如何轻而易举地逃走,满脸胡须的莱伯托夫知道他是赫赫有名的逃脱术大师,所以谢绝了。于是霍迪尼提议说:“把我关在‘凯里特’里面怎样?”

莱伯托夫闻言哈哈大笑起来。“凯里特”是一种专门用来押送最危险的要犯前往西伯利亚的特制囚笼,有1.3米见方,全部用钢板制成。上面只有一个20平方厘米的密布钢条的小透气口。钢门上有一个特殊装置,锁门的钥匙在莫斯科,锁门时钥匙带动里面另一把锁,锁上后就不能打开。唯一能打开笼门的钥匙放在3200多公里以外的西伯利亚监狱长那里。莱伯托夫回答:“好吧!我接受你的挑战。但是,那样你得在被运到西伯利亚后才能出来。”霍迪尼坚持说:“我一定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