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11596800000028

第28章 你会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吗(2)

二是科学化,就是家庭成员科学地利用家庭现代化物质生活条件和设施,科学管理家庭生活,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氛围。

三是艺术化,就是讲究家庭环境美、生活美,雅而不俗地陈设适当的书画或艺术品。在绿化的庭院中布置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花草盆景等,形成高雅艺术氛围,培养家庭成员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文化世界,培养健康的文明鉴赏能力。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小天地”。例如为孩子设立富有童趣的玩具角、游戏活动角、图书角、生物角,让孩子有一个自己世界。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行家庭游戏竞赛、文化竞赛,带孩子观看各种音乐会,参观文化馆、名人故居,培养孩子健康、高尚的文化欣赏能力。

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文化世界,他们就能更快更好地成长。

家规为什么成为一纸空文

“家规”一般是指家长给子女订立的必须遵守的规矩。这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家庭教育方法。许多世家大族,大教育家都很重视用家规来教育子女,而且取得可观的成就。

例如,宋代包拯对子孙立下了十分严格的家法:“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故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至今仍被子孙后代遵守,成为千古美谈。古代留下的“家训”,被不少家庭沿用采纳,但很多父母发现,家规对孩子似乎并不怎么管用。

故事一:小春平时十分懒散,父亲于是效法古人,给小春制定了许多规矩,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加以详细地规定,甚至连洗澡、漱口用多长时间都加以规定,并把制定好的规矩写好,贴在墙上。由于父亲严格监督,最初小春还能遵守,父亲放心了,对于小春偶尔的过失,也就没有按照规矩惩罚。母亲心疼孩子,经常替孩子遮掩;父亲经常出差,等父亲走后,规矩对小春来说也就可有可无了。父亲出差回来,发现小春又故态萌发,把小春狠狠惩罚了一顿,重新定下更严格的规矩。母亲生怕孩子受不了,事后安慰儿子,一旦丈夫走了,又放任不管。最后父亲发现,规矩越来越不起作用,他对管束孩子都快没信心了。

故事二:小中中很顽皮,母亲没有什么办法,听人家的劝说,找来一把大尺,和孩子立下规矩,孩子如果违反就要挨打。一天小中中吃饭又玩游戏,妈妈从厨房里拿出一把大尺放在桌子上,对小中中说:“再给你五分钟把那碗饭吃完,要不然我真的要打人了。”小中中立刻端起碗,大口大口地扒饭,不到五分钟就把饭吃光了,还自动把碗拿到厨房交给妈妈洗。可是把长尺摆出来就能使小中中守规矩的效力大约维持了一个星期左右,然后他开始对这个威胁视而不见了,于是妈妈真的拿起长尺打人了。小中中领教了长尺的威力之后,只要妈妈叫他做什么,他一定不敢违背,不过,只要妈妈不在场时,或是妈妈没有注意他的时候,嘿嘿……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对孩子制定适当的制度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但上述故事中规矩为什么对孩子会失效呢?故事一中,父亲为了尽快改正孩子懒散的毛病,对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加以严格规定,但规矩过于严格,反而使人难以遵守;父母在教育上没有保持一致,使孩子有漏洞可钻;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督,又使规矩流于形式,最终导致规矩的失效。故事二中,母亲制定的规矩过于落后,仍然试图依靠传统的棍棒来约束孩子,虽然能够收效一时,但只是使孩子在母亲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服服帖帖,在母亲背后马上原形毕露,没有达到用规矩教育孩子的目的。

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孩子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打骂甚至使孩子内心充满怨恨和不满,渐渐失去自尊、自爱和自信,同时他更学会了用打人来解决问题的模式。

如此可见,家规在现代家庭中失去效力,并不是这种方法缺乏生命力,而是家长对家规的制定和运用不当导致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一般来说,父母对家规的种种错误表现在:或者观念陈旧,把家规作为对子女实行管、卡、压、禁、堵的手段,对孩子轻则斥责,重则打骂,致使家规成为家长教训孩子的“紧箍咒”,严重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或者教无定规,家长一时心血来潮,对子女提出要求,立下规矩,但往往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即使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却不认真实施,更不能持之以恒,徒有形式;或者过于繁琐,使人难以遵守;或者脱离实际,有悖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内容片面,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忽视子女个性和谐全面发展。所有这些失误,使得许多家庭的家规成为一纸空文,最后不了了之。

如何制定家规,使规矩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第一,孩子长辈必须保证口径一致。在给孩子立规矩时,不论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都应保持态度一致,规矩立好后,所有人都应共同坚持。

第二,必须有始有终,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前后保持一致,不能昨天坚持,今天却因为大人心情好就“算了”;也不能昨天大人坚持得很到位,今天却做做形式,敷衍了事。

第三,父母运用家规,必须宽严适度。规矩过于严格,让人难以遵守;过于宽松,又容易流于形式,所以父母必须把握尺寸,制定的家规要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考虑,在不同阶段所制定的家规是不同的。

第四,多讲道理,多用表扬。执行家规时,大人的态度要严肃,多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于孩子好的行为要鼓励,及时表扬,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孩子习惯于按规矩办事。

第五,遵守家规要循序渐进。家规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规矩多只会带给孩子压力,甚至遭到他们的反抗。如果循序渐进,从执行几条简单但关键的规则开始,孩子比较容易掌握并遵守,效果也会更好。

家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有聪明的家长应该学会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投资效益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和众多家庭的共识。据某科研机构调查表明,城市居民存款的首要意向是子女的教育支出。在边远山区,一些家庭卖房、卖牛,甚至卖血也要支付子女的学费。

遗憾的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教育投资存在着很多问题,以至于众多的父母感到苦恼:为什么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却没有得到期望的收获?

故事一:婷婷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从她小的时候开始,在教育方面的金钱投入毫不吝啬。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当地最好的小学和中学。在兴起特长教育的时候,父母又替孩子报了几个特长班,希望孩子学会几项特长。当学校试行双语教学,举办各种夏令营时,父母都没有让孩子错过机会。至于请家庭教师,在孩子营养保健、复习资料方面的投入更是不在话下。但令父母失望的是,孩子一直成绩平平,最后还是没有考上父母希望的大学,仍是花钱进入了一所普通大学。

故事二:志刚的父母堪称现代家庭教育的投资的先驱。在“音乐热”的热潮中,他们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替志刚购进吉他、钢琴,希望让孩子拥有一点音乐知识;当游戏机流行时,父母听信广告的说法,认为游戏对提高孩子的动手和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于是成为第一批添置“小霸王”学习机的家庭;当孩子面临紧张学习的时候,父母只要听说什么营养品能提高孩子的记忆功能,就一箱一箱地到医药公司去购买。父母希望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让孩子落伍,可孩子到高二了,学习没有长进,特长也没有,父母心理觉得非常失落。

在上述两个故事中,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资,如果细细统计,是个惊人的数目。但家庭如此巨大的投资,似乎并没有收到较高的效益。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两个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有个共同的特点,也是现在诸多家庭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从众心理。他们没有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有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投资,说得明白点儿就是投资跟着潮流走,盲目跟风,在他人指挥下,让孩子东碰一下,西抓一把。这就好像猴子吃桃子一样咬一口丢一个,求新不务实,实际效果甚微,最后导致家庭教育投资不理想。

家庭教育投资实际上也是一个综合概念,教育投资不仅仅是指金钱上的投入,它还应该包括家庭文化和时间的投入。但我们众多的家庭往往只重视了金钱的投入,而忽视了家庭文化和时间及投入。即使是金钱方面的投资,但在投资领域和投入时间及方式上,家长又往往不得要领。譬如至今仍然盛行不衰的特长教育,很多孩子一无兴趣,二无天赋,但因父母望子成龙、赶时髦心理而赶鸭子上架,不但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而且使很多学习书本知识就很吃力的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他们学不好且学不了的东西,反而使孩子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成绩下降。

与金钱上的投资相比,家长们在家庭文化和时间上的投入,就显得明显不足或者过于吝啬。据上海的一个调查表明,家长每天在家看书读报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不足一半,两个小时以上的则只有5.1%,将近60%的家长从未参加过业余进修或自学,藏书量超过200本的家庭只占14.5%。

从教育角度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进行必要的学习和文化投入,不在家庭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身处文化沙漠,又从何吸取健康成长必需的养料;甚至众多的家庭麻将成风,赌博成瘾,给了孩子一个恶劣的学习环境。在时间上,据调查发现,家长平时每天与孩子活动交往时间超过4小时的不足总数的7%,0.5小时以下的竟高达12%。家长平时每天辅导功课时间不足0.5小时的占了总数的51.8%,其中没有时间的占10.6%。家长平时每天与孩子谈心聊天不足一小时的占了总数的66.7%。2.1%的家长平时根本没有时间与孩子们沟通交流。这样做的结果是亲子关系日益淡漠与疏远,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感日渐加强。

金钱、文化、时间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投资的主要内容。三者之中,金钱投入量属于比较刚性的指标,文化投入量则堪称为核心指标,此外,时间投入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三者各自的绝对量是否充足,以及这三者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投资的最终效益。那么,家长如何提高自己的投资效益呢?

第一,提高金钱投资的效益和效率。金钱的投入是教育投资的重点,家长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决定投资的领域和投入时间。认准某方面之后,要制定合适的计划,有重点地投入,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第二,加强家庭文化方面的投入,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父母多读点书,多学点技能,了解现代科技文化的最新发展,使自己拥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让孩子有个学习的榜样。即使父母学习能力欠缺,帮助孩子多买点儿有用的书籍,建立家庭小书库,让孩子远离麻将、赌博的世界,也是一般父母能够做到的。

第三,多花点儿时间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孩子学习的困惑和心理、生理的发展变化,让孩子了解父母谋生的不易、创业的艰难,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确立学习目标,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

协调好金钱、文化、时间的投入,家庭教育投资就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父母冲突有什么权力让孩子买单

夫妻之间的冲突,在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发生过。在很多家庭,身为孩子的父母或者长年累月的“冷战”;或者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吵;或者是终日“硝烟”不断,这些现象都非常普遍。父母之间的热战也好,冷战也罢,给孩子带来的又是什么呢?是不是不把矛头指向孩子,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呢?

案例一:在北京市的石景山区,一对夫妻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每次看到他们吵架都会一个举动,那就是吓得尿裤子。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只要看到父母神色异样,没等他们开始吵,孩子就已经尿裤子了。后来,经医生诊断,孩子常常小便失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惊吓。

案例二:一个小女孩,入读一年级时整天笑眯眯的,有说有笑,活泼开朗,再加上一张“甜嘴巴”,大家都非常喜爱她。谁料一年后,孩子父母经常吵架最终离婚,女孩跟随父亲。从此,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一样,成天披头散发,脸蛋脏兮兮的,完全没有了天真的笑脸,心情忧郁,沉默寡言。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父母的冲突似乎都没有直接指向孩子,但又确确实实对孩子造成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案例一中,夫妻之间的文攻武卫使孩子形成了习惯性的尿裤子;案例二,夫妻由于吵架而离婚,使孩子的整个童年从此变得忧郁。事实上,这种伤害不仅仅局限于童年,而且对孩子的成长,甚至他们成年后,伤害仍然会留下后遗症,难以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