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11596800000020

第20章 性格决定命运,家长,你知道吗(3)

故事一:一位孩子,从小学习勤奋,成绩非常优异,从小学到高中,成绩都在学校高居榜首,那金灿灿的奖状成为孩子给父母的最好礼物。最后以当地最好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著名的高等学府。可是在这个高手如云的地方。孩子入学后,发现自己再也难以争到以前熟悉的第一,他很努力地学习,可总是接近最好,而不是最好。孩子受不了,家长也受不了孩子的“失败”,他们责问孩子为什么学习不认真,不努力,他们需要的是那闪亮的结果。但迎来的最后结果却是孩子的自杀。

故事二:一对夫妇,对独子在学习上要求非常严格,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他们那个群体里最好的。孩子考得好时,父母给孩子众多的物质奖励;孩子考得不好时,迎接的就是一顿“混合双打”。孩子一次考试失败,拿着人家的试卷给家长看,迎来家长一顿鼓励。此后,孩子越来越大胆,手段越来越高明。孩子高考失败了,父母花了巨大的代价让孩子进了一所大学,因为他们不能忍受孩子的“失败”。但孩子在大学还是追逐捷径去获取结果,最后因为请人代考被劝退。心高气傲的家长不明白,他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失败。

成功固然是人人都热衷的,都渴望的。但成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达到一定的“度”时,才能够引发质变,达到新的高度,获取成功。但我们的父母太渴望孩子的成功。

在一个社会,在一个群体,总会存在各种竞争,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参与竞争,家长对期望孩子成功的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竞争就会有失败,大家公认的“成功”总是属于那么一小撮。对家长来说,应该鼓励孩子参与竞争,毕竟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但保持孩子竞争的锐气,保持他们参与竞争的勇气,比获得一两次成功更为重要。

每一次参与必然积累经验,必然会有所进步。只要保持一种锐气,一种敢于竞争的状态,就有成功的希望,这就是一个历程,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但我们的父母太渴望孩子的成功,而不愿意在这个历程上下工夫。从幼儿教育开始,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到孩子大了,父母更是希望孩子能次次出人头地,处处鹤立鸡群。而对成功所需要的过程,不愿意等待,因此多半是在孩子的成功路上泼加冷水,最终导致了孩子的失败。

急于求成而忽视过程,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当孩子“在成功”驱动下,忽视过程时,面对现实困难,他们的思维习惯往往陷于幻想:“我要是有个富爸爸就好了”;“我要是中了大奖就好了”;“我要是神就好了”;“我要是天才就好了”,幻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以至离现实越来越远,渐渐发展出心理症状。崇高的爱情受到嘲笑,性感成了时尚,“一夜情”成为时髦;认真持久的学习成为他人的笑柄,不学无术最为流行,考试找“枪手”变得见怪不怪。

成功需要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过程比成功更重要,因为一个个成功的结果建立在一条条艰辛的历程中,所以父母们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吧,因为其中就孕育着成功的希望,成功就是过程加上耐心的期待。

父母,你知道浇灌花朵的最佳时节吗

人生看似漫长,其实极为短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似培养人才千难万难,实际上还是有捷径的。

人生一辈子,关键时期就是几步;培养孩子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但把握人的发展规律,就可以事半功倍而无遗憾。如何把握孩子的发展规律,如何掌握培养孩子的最佳时节,我们的父母还是存在许多失误。

误区一:错过培养孩子各种智能的关键期,造成终身遗憾。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而每一项智能都有自己成长的关键期,但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概念,更谈不上如何去发展。因此很多孩子的优势智能,如音乐、歌舞、书法等没有得到及时开发,这些智能错过关键期将永远失去,这些都是孩子有可能成为人才的地方。

误区二:耽误孩子学习的最佳时间。童年只有一次,童年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在童年阶段可以对各种知识如饥似渴地吸收和掌握。但很多家长或者过早地给孩子定位,或者没有把握孩子真正的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家长欣赏的各种特长班上,给孩子造成巨大损失,因为童年是最好的学习时间段之一,利用好了将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误区三:拔苗助长,不尊重成长规律,早慧而无后劲。早期开发本身是正确的,但现在的家长却把早期教育万能化了,培养心切可以理解,但急功近利而不尊重教育规律,成才心切而不尊重成长规律对孩子将带来巨大损失,突出表现孩子早期显现成熟,但到中学后劲不足,表现平平。

巴甫洛夫说过:“从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这说明早期教育应尽早开始,越早越好,对这一点大部分家长都有所认识。研究表明,在孩子出生后最初30分钟内是宝宝学习吸吮的关键时期;出生后4-6个月是为孩子开始添加辅食的关键时期;出生后6-12个月是孩子与父母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1-2岁时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3岁左右是孩子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可见每一种技能都有学习的最好时候。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们是很感兴趣的,但是由于规律把握不好,或者如误区一二里面一样,错过了最佳机会,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的成长总是没有家长期望的那么快,结果或是中途放弃;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行提高,最后事与愿违。

人的发展过程与其他物质发展过程一样,都遵循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的稳定性,而质变的过程则表现为人的心理特征的转折与飞跃。

人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六个关键的时期,这是家长必须知道的。

初生的一个月内,对于乳儿来说其心理的感受是极大的。在母体时,其过着相对闭塞的生活,接受的刺激极其有限。但在出生后,不但能感受到各种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感官感受外界的世界,父母要多给孩子爱抚和刺激。

1岁左右,孩子开始学习走路,从以前的躺卧状态、完全没有随意动作过渡到学会用手操作物体和直立行走等随意动作。这个时期更重要的是婴儿已能理解人类的语言,父母要尝试和孩子说话,使他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词与成人进行最初步的交流。

3岁左右孩子有独立地完成任务的意愿,常常拒绝他人的帮助,独立性倾向是这个时期幼儿的典型心态。这个时期,孩子的动作已发展得相当完善,可以参与各种同龄人或成年人的活动,游戏进入他们的生活,构成了其早期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同样是这个时期,家长必须鼓励孩子独立,对孩子的事情仍然喜欢取而代之,这就容易挫伤幼儿行动的积极性,增强依赖性。

6-7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备丰富的知识,他们的生活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发展,抽象能力也开始发展,并且出现辨证思维的萌芽。这个时期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心理素质的最重要的时期。父母必须重视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初中二年级左右,孩子心理活动更激烈、动荡,其身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年龄段被称为危机年龄。如果教育得好,则从此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可能非常顺利,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则可能使学生经受曲折,变得很难教育,容易造成永久性挫伤。初二年级也是认知能力发展、从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转变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要全方位注意。

到高二左右,孩子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其思维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协同发展,使心理整体水平提高。高二年级是认知能力发展的成熟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高二将达到顶峰,随后缓慢下降。家长一定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他们。

对于孩子的培养,我们的父母往往重视两头,忽视中间的几个关键期。在孩子出生不久,家长们雄心勃勃,花费大量的气力,一看目的没有达到,就不了了之。等到初高中时期,孩子面临升学、就业压力,又心急火燎地督促孩子,这都难以使孩子真正成才。

抓住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倾注自己的努力,就能够事半功倍,获得更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