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11596800000018

第18章 性格决定命运,家长,你知道吗(1)

很多家长都不注意对孩子性格的培养与教育,殊不知,孩子一生的发展,全由性格造成。忽视孩子的性格教育,就是忽视孩子的灵魂。

谁扼杀了孩子的自信

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就是意味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使他们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他内心所想到的是“我肯定能行”。孩子的自信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来培养,但我们家长有时却忽视了这一点。

案例一:一个男孩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好消息,好消息,老师今天终于表扬我了!”你猜这位母亲说什么:“我不要听,我根本就不要听!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一受表扬就会翘尾巴的东西!”小男孩的欢乐顿时烟消云散……

案例二:一位内向文静、成绩平平、做什么事都显得特别谨慎的女孩,向心理咨询老师倾诉了自己的困惑:从入学以来,父母从来不去过问她的成绩,就连随意的询问或关心都少得可怜。她觉得自己像一根可有可无的小草,已经完全被遗忘。为此她常常感到自卑,认为自己糟糕至极而郁郁寡欢,甚至产生了无尽的迷茫与痛苦,继而开始厌学。

自信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当一个人相信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的时候,即使遇到困难,在自信心驱使下,往往可以激发他们内心的全部潜能,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然而,我们的家长却不会培养孩子的自信。案例一中的那个孩子,母亲内心可能也不是不高兴,孩子受到表扬,意味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母亲生怕孩子骄傲,因此,时机不当地给孩子泼了一盆凉水,使孩子内心刚刚建立一点的自信消失得无影无踪。

实际上,母亲如果借机夸奖几句,再暗示孩子不要骄傲,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母亲本身出于好意,但方法不当,让孩子的自信心再也难以建立。案例二中,由于父母对女儿的长期“漠视”,既不说好,也不说坏,孩子得不到家长的肯定,于是认为自己在家里似乎可有可无,心理自然十分孤僻。这种缺乏自信的心态带到学校,孩子做什么事都显得特别谨慎,生怕被人否定。

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本来可能有十分的干劲,也只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长此以往,很难振作起来,会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不但会延迟进步,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缺乏自信,无非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从外因说,可能是受到的贬抑性评价太多,缺少成功的机会,处境不良,例如案例一的小孩;从内因说,可能是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又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例如案例二中的女孩。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受到太多的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自信;受到家长的漠视,同样会缺乏自信。而这种自信心的缺乏,又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难以获得成功,导致家长们对他们进一步否定,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家长必须学会赏识孩子,必须学会培养孩子的自信。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自信就缺乏动力,人的内心深处就是渴望得到他人肯定,从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一旦在父母赏识下建立起足够的自信,他们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方法多种多样,但下面几个方面,家长们是一定要做到的。

第一,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你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这德性,就不该生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家长千万不能说这些话,这可能让孩子一辈子记在心上,造成心灵的伤害。另外,打孩子、任意惩罚孩子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家长不能因为要维护自己的一点面子,伤害孩子的自尊。

第二,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每获得一次小小的成功,他都有胜利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家长,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事实上,在孩子每一个小小的成功中,自信就会一分一分地积累起来。建议家长从小事抓起,即使孩子做得不是那么好,家长也尽量用鼓励性的语言。家长鼓励孩子时,说话一定要真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内心的期待和支持。

第三,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第四,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对于那些做事缺乏信心、存在自卑感的孩子,在不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自信是成长的动力,家长在孩子后面是推一把,还是拉一把,孩子的表现就不一样,孩子的未来也就不一样。

小问题居然成为孩子的拦路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父母可以加以解决,有些父母可以做孩子的助手,有些可以让孩子独自一人面对。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孩子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会生存技巧的过程。因此,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是父母的责任,但许多父母在这个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以至于孩子让一些小问题给难倒了。

故事一:新的一天开始了,班上的小组长开始收作业,小洪左翻右找,终于从书包里找到了那本皱巴巴的作业本,交给了组长。小青就没这么幸运了:只见她站在座位旁,在书包里翻了一遍又一遍,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焦急地自言自语:“妈妈昨晚明明帮我把作业放进书包的,今天怎么就不见了呢?”满面通红的她无奈地等待着组长的“讨债”。小虎也是找不到,干脆把书包往地上一倒,书本、文具撒满了一地,终于像发现新大陆般找到了父母不知帮他放在哪个角落里的作业本。

这是一位小学老师讲述的天天发生在班级的真实故事。小学三四年级了,还需要父母来帮助孩子收拾书包,孩子们遇到问题,离开了父母,能够自己解决吗?根本不可能。如果说,小学生还小,慢慢来,不着急,大一点再教导不迟。但我们的父母真的教育孩子自己处理问题了吗?

故事二:某大学一位刚入学的女生因下雨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本来只是点小伤,可这学生硬是赖在地上哭了半天。同学们围上去问她:“没怎么样吧?如果受伤了就去校医院看看呀。”她说:“我不知道医院在哪里,以前看病都是妈妈陪我的。”

“以前看病都是妈妈陪我的。”多么有意思的一句话,也是多么可怕的一句话。这就说明,从小到大,可能母亲没让这位大学生自己独立处理过生活上任何事情。更可怕的还在后面。同学陪着这位大学生到校医院检查了,也没有什么问题。可这位大学生仍打电话给母亲,母亲大惊失色,放下工作,居然租房子陪女儿住到放寒假。

同样是父母,同样是孩子,理智的父母是怎样做的呢?有一则消息:一位留德女士在一个星期天领着5岁的儿子去公园游玩,儿子用一架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玩具小汽车。这件事让她大吃一惊,因为纸飞机充其量值0.1欧元,而玩具汽车值20欧元,她找到小汽车的主人——德国小孩与他的妈妈,这位德国妈妈说:“小汽车是孩子的,该由孩子自己做主。”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一会儿,我就会领着孩子去玩具店,让他知道那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架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再做这样的蠢事了。”

多么聪明的妈妈,她作出了两个明智的决定。一是尊重孩子处理问题的权利,让孩子用玩具小汽车换回了纸飞机。二是带领孩子到玩具店去,让孩子明白自己处理问题是否恰当。可以想象,孩子今后一生都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独立性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人一生的发展和成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父母必须培养孩子自立、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孩子:

第一,不替孩子做事。一个教育家说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进一步,家长就要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大人一定不要替孩子去做,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让他做下去。

第二,给予指导和鼓励。在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过程中,大人多给予指导和鼓励。教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在他们信心不足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孩子把事情做砸了而责备他,或剥夺他做事的权利。

第三,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一定要让孩子多经历一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存能力,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学会自立,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父母不要因为爱而剥夺了孩子的权利。

锲而不舍能否创造神话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其中阐述的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成功的保障。作为父母,希望孩子成功,培养孩子锲而不舍的精神比什么都重要,自己具有这种精神同样重要。

故事一:一个小姑娘5岁半。一天,她想给她的爸爸打电话,恰好她爸爸的手机刚换新号,母亲决定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能力,把电话号码给她,要她自己去打,女儿二话没说就去了。拨了几次,都因为拨了前面的号而忘了后面的号。女儿怯生生地向母亲求助。母亲让她取来纸和笔,把号码写在纸上,然后再去拨。又拨了好多次,每次都因为她不熟悉号码,一个一个地看延误了时间,致使电话那端老告诉她:“没有这个号,请查询再拨。”女儿再次哭丧着脸站在母亲的面前,母亲叫她把这个号码多读几遍,一定要坚持自己拨通这个电话,鼓励孩子“坚持就是胜利”。女儿很乖,她念了几遍后,电话打通了,可她举着接通的电话,只叫了一声“爸爸”,就呜呜咽咽地哭起来。她为了躲避她爸爸的问话,什么话都没说就把电话气乎乎地挂了。

母亲赞扬女儿说:“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呀!那么一长串陌生的数字,你居然念几遍就熟悉了,还自己打通了电话。”女儿听了,挂着眼泪的小脸露出了羞涩的笑容。

故事二:周弘,这位南京市普通的工厂技术员,十年如一日,终于将他双耳全聋、智商平常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才:6岁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进普通小学,并跳了两级;8岁可以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发表了6万字的幻想小说;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

故事一中那一位聪明的母亲,尽管她帮孩子拨个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却明智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孩子学会了自己动手,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母亲培养孩子的目的也达到了。孩子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母亲的坚持和执著,这就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执著,相信孩子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她也会养成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故事二中那位执著的父亲,就是在爱孩子的信念下,十年如一日,终于让孩子从家庭的包袱、社会的累赘成为一位有用之才。尽管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孩子的成就不一样,但两位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用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来表达对子女的爱,但中国这种理智的父母实在太少。

故事三:在一个幼儿园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都在玩用漏斗给瓶子装沙子的游戏。外国的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母亲总是在一边看着,看着孩子失败,看着孩子再失败,直到孩子从无数次失败中找到方法时,母亲笑了,用响亮的掌声鼓励孩子的成功。而中国的母亲,看到孩子失败,马上走过去,对孩子说,来,妈妈教你怎样做。孩子很快学会了,但孩子不玩了,赖在母亲怀里撒娇了。

中国的父母什么都愿意为孩子做,他们认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于是我们的父母总是喜欢手把手地教孩子,但教给孩子的大部分都是答案,还生怕孩子走弯路,认为少走弯路,少废力气,才是最科学的方法。父母却忘记了冤枉路其实也是学习的方式之一。其实,有些发现是要在走冤枉路之后才出现的,而且自己辛苦后获得的成果特别甜美。它们带给孩子“知”的喜悦,这会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扫而空。父母直接给孩子结果,实际上就是剥夺孩子从失败中获取经验的机会,也就剥夺了他们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从故事三我们可以发现,外国的父母培养孩子的是探索精神,是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的父母却只会教给孩子方法。精神和方法哪一种对孩子更重要,这是明白不过的;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什么样的孩子会成为胜利者,这也是很明显的。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说给别人鱼,还不如教会别人怎样捉鱼。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父母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父母既然爱孩子,就不要给孩子答案,而是要培养孩子学会自己寻找答案,而寻找答案的上下求索的过程,就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所以,爱孩子,就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教给孩子。

谁让孩子如此自轻自贱

无论是亲情、友情,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爱。但“爱”是双向的,是需要“交流”的。如果只是一方付出,另一方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爱”就是不健康的,是残缺的。但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教育的失误,现在许多孩子既不会爱自己,更不会爱护别人;既轻视自己的躯体,也贱视他人的生命。

案例一:为了更好地让唯一的女儿成长,读初一的女儿被父母安排去了一所全封闭式的寄宿学校,女儿内心始终非常抗拒。当时正值张国荣跳楼自杀事件刚发生之时,女儿就寻死觅活地要“跳楼,不想活了”。家里人怎么哄都听不进去,无奈之下家长只得找心理专家求救。

案例二:14岁少年与父母发生冲突后一怒之下买了一瓶安眠药,药买回来以后犹豫了半个小时,但发现没有人关注他的情绪,陡然产生“我偏要死给你们看”的念头。打开药瓶后,慢慢地考虑到底该吃多少,整个过程家人都没有留意,他最后服了30片药之后才被急送医院洗胃。

案例三:星期天,妈妈叫强强做完作业后帮助照顾一下瘫痪在床的奶奶,没想到强强硬梆梆地说:“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天,我要出去玩,再说我又不会洗衣服做饭。”儿子竟然连一句体谅的话也没有,妈妈很感困惑:为什么平时对他关怀得无微不至,现在却得不到他相应的回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