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11596800000015

第15章 孩子的缺陷是家长的“心血”(2)

要防止孩子内心的自我膨胀,家长就要敢于、善于对孩子说“不”,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采用合理的惩罚措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首先,孩子大了,家长就要为孩子设定行为规则。孩子超越规则,就要加以拒绝。拒绝孩子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行为结果进行评价,并传达行为界限: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此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保持家庭和社会的行为规则有一致的要求,拒绝孩子的犯规行为实际上是在帮助他们掌握统一的“游戏规则”,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要学会“忽视”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要让孩子明白,过度地放纵自己,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愿望,只能引起别人的厌恶,自己必须尊重别人,对自己的行为都承担责任。

第三,学会惩罚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是要受到惩罚的。小的时候,当孩子有比较过分的举动,父母必须以很严肃的眼神看着孩子,使其感受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点。如果孩子的错误比较严重,必须加大对孩子的惩罚力度,帮助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孩子的过度自我膨胀的主要根源在于家庭,在于父母。过于自我膨胀,自我为中心,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未来,是极端不利的。因此,适当地约束孩子、拒绝孩子,并学会惩罚孩子,讲究抑制孩子内心自负,自我为中心的方法和技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大有裨益。科学地拒绝孩子,巧妙地惩罚孩子,不但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怨恨心理,反而使他们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懂得生活和做人的道理。

早恋,家长你知道多少

近年来,学生“早恋”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而且有一系列新变化: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到现在公开宣布,从过去的高年级学生发展到现在低年级学生,甚至小学生;由过去的搂搂抱抱发展到租房同居。早恋,是目前孩子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父母一块心病。孩子过早地恋爱,影响学业,影响成人成才。因此受到父母的一致反对,很多父母认为,知道孩子早恋,不加以干涉,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但处理不当,往往又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案例一:李女士的儿子小平一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可是从去年9月开始,小平变了,迟到、早退、说谎、留怪发型、穿奇装异服,甚至晚上不回家。后来父母才知道他认识了一个16岁的在技校上学的女朋友小琴。母亲一怒之下,找到对方父母加以指责,双方家长意见不一,相互讥讽。家长还没有争出高低是非。孩子却被人嘲笑,一怒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案例二:女生小丁(化名)与外班一男孩谈恋爱,老师将此事捅给了女孩的父亲,父亲一怒之下给女儿下了层层限制,包括不准与男孩见面等。但正处于热恋阶段的女儿哪管这些,两人仍旧瞅准一切机会碰面。父亲便使了一绝招,关了女儿一个星期的禁闭。未料,禁闭一解除,女儿干脆离家出走,两人租房同居了。因为两个孩子同时失踪,两家人进行了几天的全城大搜索,成为当地一个笑谈。

早恋实际上是青春期孩子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由于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而相互吸引,产生爱慕之情的表现。据专家研究,孩子们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特点分为四个阶段:朦胧期、爱慕期、初恋期、钟情期。

女孩子在十一岁到十三岁左右,男孩子在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性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

女孩子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这时,男女孩子的性机能都已成熟,内心开始萌发初恋的“幼芽”。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比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有的期待。

由此可见,孩子早恋是青春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正常的现象。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早恋,而父母又不会妥善处理,横加干涉,往往又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越是反对,越是要和家长对着干,而且容易走向极端,一旦受挫,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在上述两个案例中,两位家长都不能冷静处理,只是指责、打骂,反而使本处于相互爱慕阶段的少男少女或出走,或同居,耽误了学业,也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极可能给孩子留下终身遗憾。

孩子出现“早恋”,家长如何面对呢?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早恋苗头,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不要张扬,要冷处理,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导致破罐子破摔。

首先,家长不能紧张焦虑,不要如临大敌,一味斥责孩子,而应分析他(她)早恋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孩子转弯是需要时间的,有时还会有反复。

其实,对付早恋的最好办法就是超前教育,事先预防。家长提前对于孩子进行相关的性教育,打破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在同异性交往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上,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作好准备,是预防早恋的必要措施。一旦孩子出现早恋,及时发现,冷静处理,才是家长最理智的做法。

家长的虚荣心,害了谁

正如一位名人所言:“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人们热衷于比孩子。比谁家的孩子会学习,谁家的孩子上了重点学校,谁家的孩子上了父母期望的大学。可是孩子被父母在虚荣心驱使下学这学那,考这考那,折腾得痛苦不堪,出现不少悲剧。

案例一:一位家长,在孩子芳芳小学毕业时,到处找人找关系,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入当地的重点中学。老师建议说:“您的孩子学习基础差,自尊心又强。进了重点学校后跟不上,反而会伤害她。”家长却说:“左右邻居家的孩子都进了重点,我孩子不上重点中学,就会让人笑话。”交了大量赞助费,父亲如愿以偿,可孩子在班里一考一个倒数第一,连倒数第二都没拿过。孩子变得回家不敢说话,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见了老师就想溜到一边。一学期还没完,芳芳就住进了精神病院。

案例二:一位单身母亲,为了光宗耀祖,不顾女儿的强烈反对,毅然将刚刚考上大学的女儿送往英国留学。从小娇生惯养、没有任何生活能力的女儿难耐异国他乡的孤苦,和一位小她几岁的男孩恋爱同居,最终导致怀孕。为了筹集回国做人流的经费,她竟和男孩在国外策划制造了一起“夺命劫财”的惊天大案。这个女孩在被判处死刑前,对律师说:“如果不是我妈当初逼着我去留学,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结局,我恨死她了……”

案例三:一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女孩,在当地学习特别好,列为多所重点大学的保送生。她的父母非让她报考全国顶尖大学不可,她不想去,可父母逼着她去,让她为祖宗增光。她违心地去了那所大学。在入学后的考试中,她的成绩列为第18名。这样的结果让她这位习惯于考第一的孩子承受不了!于是跳楼自杀了。妈妈闻讯赶回学校,呼天抢地地喊着:“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我当初不逼她,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啊!”

在生活当中,家长如此强烈地逼迫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指定孩子必须读重点学校、必须考高分、必须上重点大学。中国人长期的恶习——好面子,致使家长具有强烈的虚荣心。家长把孩子的成绩与“面子”挂钩。于是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觉得没面子,参加家长会不肯去,老师好意介绍情况,在家长看来是在挖苦自己,回来对孩子便拳脚相加;孩子没考上大学,家长觉得丢了面子,于是对孩子冷眼相待;一旦孩子有了点儿成绩或考上了大学,家长觉得脸上增了光彩,于是到处炫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家长让孩子参加那些钢琴学习、舞蹈学习,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于是让孩子表演一番,客人客套地恭维、夸耀一通,于是家长神态飘飘然,似乎觉得脸上特别有光彩。所有的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但正是这种虚荣心,使得像芳芳这样的孩子在痛苦地挣扎;甚至出现了案例二、三中的谋财害命、孩子自杀的极端现象。

虚荣是害人的利器,这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功利心驱使下的父母把孩子当做获取金钱和攫取虚荣的工具,最终害了孩子。可到现在,现代的仲永父母,在现实中可谓是数不胜数,于是现代的仲永也就成堆成批地出现,众多的悲剧也就在社会中上演。

面对如此众多血腥的事实,家长一定要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作好理智的选择,避免让虚荣心毁了孩子,毁了家庭。

一方面家长要认清: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父母的使命不是把孩子当工具,而是与孩子为友,陪孩子走一程。不要把孩子当成工具,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要求孩子为父母争面子。殊不知,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

另一方面,父母又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不要让孩子被虚荣心迷惑自己的双眼和心灵,不要把精力放在和别的孩子比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而要把孩子引导到谁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够学会更多的技能,能够在将来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的轨道上来。

比较是一种方法,有比较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是在虚荣心驱使下,把孩子当做比较对象,那么只会苦了孩子,害了孩子,最终是害了家长自己。

代沟是失败的理由吗

所谓代沟,即两代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一些问题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会影响两代人之间正常的感情沟通。

代沟问题实实在在地存在,直接影响着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关系。但代沟本来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之所以孩子与父母之间有着诸多的冲突,众多的父母觉得孩子难教育和管理,觉得家庭教育很失败,和父母的一些做法是分不开的。

案例一:一对年轻的夫妇,孩子生下来到两岁之前由自己的父母和保姆轮流带着,然后就是进幼儿园,来去也是由年迈的祖父接孩子。等孩子能够上学的时候,热衷于创业的年轻父母干脆将孩子送到贵族式的全托学校。只是偶尔隔一两个月看看孩子。当去学校看望孩子时,父母与孩子之间形同路人。等到读初中时父母安顿下来,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父母与孩子之间隔阂已深,难以沟通。

这个故事看起来过于特殊,但实际当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这种现象是相当普遍的。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借口自己工作忙,将孩子长期放在学校,既放心又安全。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这个故事是父母与子女由于时空的隔阂扩大的代沟,那些把孩子带在身边的父母,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为什么又如此巨大呢?

案例二:一位读初中一年级的男生曾对教育专家说,他很害怕放假。“放假在家里,父母都上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我很孤独也很害怕,没有人和我说话。爸爸妈妈回到家里,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写完了吗?’‘这一天你都干什么了?’他们从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晚上睡觉我从不拉上窗帘,因为我要和星星、月亮说话。我很想上学,因为学校里有同学,和同学在一起我感到很开心。”当教育专家问他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爸爸妈妈,他说:“我不敢。”

父母尽管把子女放在身边,尽管也在督促着孩子,但他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两代人之间需要真诚的心灵沟通。父母该关心的没有过多关心,把主要的关心全放在了机械地检查作业、考试和学习上。这实际上就是心灵的隔阂扩大了实际存在的代沟。一项问卷调查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问卷显示,有61%的学生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76%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是由于时间空间和心灵隔阂,促使当今父母和子女之间难以沟通,矛盾和误会越来越多。两代人的隔阂加深,矛盾日渐增多。

如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但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大人的过高期望值之间的碰撞,使代沟问题更显突出。因此,不能试图用简单的方法去填平代沟,只有正确地看待代沟的出现,加以引导,才会取得父母尊重孩子、子女尊重父母的良好效果。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关爱孩子,如何缩小两代人之间存在的代沟呢?

首先,父母要加强学习,充分了解和掌握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多用平等、协商的口吻跟孩子说话,并对孩子的人格和其独立意识及自尊心给予尊重。上海在孩子们中进行一次“理想的母亲形象”调研。从调研结果看,孩子对母亲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理想的“现代母亲”可以概括为五个一点: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露出一点微笑、多给一点空间。有气质、爱学习、像个朋友一样。孩子的要求并不过分,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孩子衡量父母的尺子也在变。所以,父母要赢得孩子的尊重,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而且是全方位的学习。

此外,父母要及时与孩子沟通,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开导并鼓励孩子战胜困难,使之对今后生活充满信心。同时父母还应该学会宽容,不要完全按成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要给予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这个客观事实,两代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是,代沟不是不可以填充,“差异”不是不可以缩小。这需要父母有智慧,通过与孩子智慧地交流与沟通,达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教育才能产生正效应,否则,就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