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顶商人胡雪岩(全集)
11591300000270

第270章 最后一步救命棋,胡雪岩收购新式缫丝厂(5)

“对!”螺蛳太太立即答说,“顶想这两样,不过一定要三牌楼同陶阿大家的。”

“不错,我特为交代过,就是这两家买来的。”瑞香又说,“糟钵头怕嫌油腻,奶奶不相宜,菜圆子可以吃。要不,我就把饭开到这里来。”

“好!好!”七姑奶奶好热闹,连连说道,“我从小生长在上海,三牌楼的菜圆子,只闻其名,没有见过,今天倒真要尝尝。”

“三牌楼菜圆子有好几家,一定要徐寡妇家的才好。”“喔,好在什么地方?”原来上海称元宵的汤圆为圆子。三牌楼徐寡妇家的圆子,货真价实,有那省俭的顾客,一碗肉圆子四枚,仅食皮子,剩下馅子便是四个肉圆,带回家用白菜粉条同烩,便可佐膳。

但徐寡妇家最出名的却是菜圆子,“她说有秘诀,说穿了也不稀奇。”螺蛳太太说,“我去吃过几回,冷眼看看,也就懂了。秘诀就是工要细,拣顶好的菜叶子,黄的、老的都不要,嫩叶子还要抽筋,抽得极干净,滚水中捞一捞,斩得极细倒在夏布袋里把水分挤掉,加细盐、小磨麻油拌匀,就是馅子。皮子用上好水磨粉,当然不必说。”

“那么,”七姑奶奶恰好有些饿了,不由得咽了口唾沫,惹得螺蛳太太笑了。

“七姐,我老实告诉你,那种净素的菜圆子,除了老太太以外,大家都是偶尔吃一回还可以,一多,胃口就倒了。”螺蛳太太又说,“我自己也觉得完全不是三牌楼徐家的那种味道。”

糟钵头是上海地道的所谓“本帮菜”,通常只有秋天才有,用猪肚、猪肝等等内脏,加肥鸡同煮,到够火候了,倾陶钵加糟,所以称之为“糟钵头”。糟青鱼切块,与黄芽菜同煮作汤菜,即是“川糟”。

“那么,你觉得比陶阿大的是好,还是坏?”“当然不及陶阿大的。”螺蛳太太说,“不然,我也不会这么想了。”

“只怕现在不会像你所想的那样子好。”“喔,”螺蛳太太问道,“莫非换过老板?”“菜圆子我没有吃过,县衙前陶阿大的糟钵头,我没有得病以前是吃过的。去年腊月里五哥从松江来了,还特为去吃过。人家做得兴兴旺旺的生意,为啥要换老板?”“那么,”螺蛳太太也极机警,知道七姑奶奶刚才的话,别有言外之意,便即追问,“既然这样子,你的话总有啥道理在里头吧?”七姑奶奶想了一下说:“我是直性子,我们又同亲姐妹一样。我或者说错了,你不要怪我。”“哪里会!七姐,你这话多余。”

“我在想,做菜圆子,或者真的有啥诀窍,至于糟钵头,我在想,你家吃大俸禄的大司务,本事莫非就不及陶阿大?说到材料,别的不谈,光是从绍兴办来的酒糟,这一点就比陶阿大那里要高明了。所以府上的糟钵头,绝不会比陶阿大来得差。然而,你说不及陶阿大的糟钵头这是啥道理?”

“七姐!”螺蛳太太笑道,“我就是问你,你怎么反倒问我?”“依我看,糟钵头还是当年的糟钵头,罗四姐不是当年的罗四姐了。”七姑奶奶紧接着说,“四姐,我这话不是说你忘本,是说此一时,彼一时。这番道理,也不是我悟出来的,是说书先生讲的一段故事,唐朝有个和尚叫懒残——”

讲了懒残和尚煨竽的故事,螺蛳太太当然决不会觉得七姑奶奶有何讽刺之意,但却久久无语,心里想得很深。

这时瑞香已带了小大姐来铺排餐桌,然后将七姑奶奶扶了起来,抬坐在一张特制的圈椅上,椅子很大,周围用锦垫塞紧,使得七姑奶奶不必费力便能坐直,前面是一块很大的活动木板,以便放置盘碗,木板四周镶嵌五分高的一道“围墙”以防汤汁倾出,不致流得到处都是。

那张圈椅跟“小儿车”的作用相同,七姑奶奶等瑞香替她系上“围嘴”以后,自嘲地笑道:“无锡人常说,‘老小、老小’,我真是越老越小了。”

“老倒不见得。”螺蛳太太笑道,“皮肤又白又嫩,我都想摸一把。”说着便握住她的手臂,轻轻捏了两下,肌肉到底松弛了。

“是先吃圆子,还是先吃酒?”瑞香问说。菜圆子已经煮好了,自然先吃圆子,圆子很大,黄花细瓷饭碗中只放得下两枚,瑞香格外加上几条火腿后,两三片芫荽,红绿相映,动人食欲。

“我来尝一个。”七姑奶奶拿汤匙舀了一枚,嘘几口气,咬了一口,紧接着便咬第二口,欣赏之意显然。螺蛳太太也舀了一枚送入口中,接着放回圆子舀口汤喝,“瑞香,”她疑惑地问,“是三牌楼徐寡妇家买的?”“是啊!”瑞香微笑着回答。看她的笑容,便知内有蹊跷,“你拿什么汤下的圆子?”她问。“太太尝出来了。”瑞香笑道,“新开一家广东杏花楼,用它家的高汤下的。”

“高汤?”在小馆子,“高汤”是白送的,肉骨头熬的汤,加一匙酱油,数粒葱花便是。这样的汤下菜圆子能有这样的鲜味,螺蛳太太自然要诧异了。

“杏花楼的高汤,不是同洗锅水差不多的高汤,它是鸡、火腿、精肉、鲫鱼,用文火熬出来的汤,论两卖的。”

“怪不得!”七姑奶奶笑道,“如说徐寡妇的菜圆子有这样的味道,除非她是仙人。”

“瑞香倒是特别巴结我,不过我反而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来了。”“那么太太尝尝糟钵头,这是陶阿大那里买回来以后,原封没有动过。”

螺蛳太太点点头,挟了一块猪肚,细细嚼,同时极力回忆当年吃糟钵头的滋味,可是没有用,味道还不如她家厨子做的来得好。

“七姐,你的话不错。我罗四姐,不是当年的罗四姐了。”七姑奶奶默不做声,心里还颇有悔意,刚才的话不应该说得那么率直,惹起她的伤感。瑞香却不知她们打的什么哑谜,瞪圆了一双大眼睛发愣。罗四姐便又说道:“瑞香,你总要记牢,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瑞香仍旧不明她这话的用意,只好答应一声:“是。”“话要说回来,人也不是生来就该吃苦的。”七姑奶奶说道,“有福能享,还是要享。不过——”她觉得有瑞香在旁,话说得太深了也不好,便改口说道,“就怕身在福中不知福。”

“七姐这句话,真正是一针见血。”螺蛳太太说,“瑞香,你去烫一壶花雕来,我今天想吃酒。”

螺蛳太太的酒量很不错,烫了来自斟自饮,喝得很猛,七姑奶奶便提了一句:“四姐,酒要吃得高兴,慢慢吃。”“不要紧,这一壶酒醉不倒我。”“醉虽醉不倒,会说醉话,你一说醉话,人家就更加不当真的了。”

这才真正是哑谜,只有她们两人会意。螺蛳太太想到要跟古应春谈瑞香的事,便听七姑奶奶的劝,浅斟低酌,闲谈着将一壶酒喝完,也不想再添,要了一碗香梗米粥吃完,古应春也回来了。

先是在七姑奶奶卧室中闲话,听到钟打九下,螺蛳太太便即说道:“七姐,只怕要困了,我请姐夫替我写封信。”

“好!到我书房里去。”等他们一进书房,瑞香随即将茶端了进来。胡家的规矩,凡是主人家找人写信,下人是不准在旁边的,她还记着这个规矩,所以带上房门,管自己走了。

“姐夫,写信是假,跟你来办交涉是真。”“什么事?”古应春说,“有什么话,四姐交代就是。”“那么,我就直说。姐夫,你把我的瑞香搁在一边,是啥意思?”看她咄咄逼人,确有点办交涉的意味,古应春倒有些窘了。本来就是件不容易表达清楚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更是讷讷然无法出口。

罗四姐原是故意作此姿态,说话比较省力,既占上风,急忙收敛,“姐夫,”她的声音放得柔和而恳切,“你心里到底是啥想法?尽管跟我说,是不是日子一长,看出来瑞香的人品不好——”

“不、不!”古应春急急打断,“我如果心里有这样的想法,那就算没良心到家了。”

“照你说,瑞香你是中意的?”“不但中意——”古应春笑笑没有再说下去。“意思是不但中意,而且交关中意?”“这也是实话。”

“既然如此,七姐又巴不得你们早早圆房,你为啥一点都不起劲?姐夫,请你说个道理给我听。”螺蛳太太的调子又拉高了。

古应春微微皱眉,不即作答,他最近才有了吸烟的嗜好——不是鸦片是吕宋烟,打开银烟盒,取出一支“老美女”,用特制的剪刀剪去烟头,用根“红头火柴”在鞋底上划燃了慢慢点烟。霎时间螺蛳太太只闻到浓郁的烟香,却看不见古应春的脸,因为让烟雾隔断了。

“四姐,”古应春在烟雾中发声,“讨小纳妾,说实话,是我们男人家人生一乐。既然这样子,就要看境况、看心情,境况不好做这种事,还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心情不好,就根本谈不到乐趣了。”

这个答复,多少是出人意外的,螺蛳太太想了一会说:“大先生也跟我谈过,说你做房地产受了姓徐的累,不过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心情也应该不同了。”

“恰恰相反。事情是过去了,我的心情只有更坏。”“为啥呢?”

“四姐,小爷叔待我,自然没有话说,十万银子,在他也不会计较。不过,在我总是一桩心事,尤其现在市面上的银根极紧,小爷叔不在乎,旁人跟他的想法不一样。”

最后这句话,弦外有音,螺蛳太太不但诧异,而且有些气愤,“这旁人是哪一个?”她问,“旁人的想法,同大先生啥相干?你为啥要去听?”

古应春不做声,深深地吸了口烟,管他自己又说:“小爷叔帮了我这么大一个忙,我想替小爷叔尽心尽力做点事,心里才比较好过。上次好不容易说动小爷叔,收买新式缫丝厂,自己做丝直接销洋庄,哪晓得处处碰钉子,到今朝一事无成。尤五哥心灰意冷,回松江去了。四姐,你说我哪里会有心思来想瑞香的事?”

这番话说得非常诚恳,螺蛳太太深为同情,话题亦就自然而然地由瑞香转到新式缫丝厂了。

内鬼败事

“当初不是筹划得好好的?”她问,“处处碰钉子是啥缘故,碰的是啥个钉子?”

“一言难尽。”古应春摇摇头,不愿深谈。螺蛳太太旁敲侧击,始终不能让古应春将他的难言之隐吐露出来。

以至于螺蛳太太都有些动气了。但正当要说两句埋怨的话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激将法。

“姐夫,你尽管跟我说,我回去决不会搬弄是非,只会在大先生面前替你说话。”

一听这话,古应春大为不安。如果仍旧不肯说,无异表示真的怕她回去“搬弄是非”。同时听她的语气,似乎疑心他处置不善,甚至怀有私心,以致“一事无成”。这份无端而起的误会,亦不甘默然承受。

于是,古应春抑制激动的心情,考虑了一会答说:“四姐,我本来是‘打落牙齿和血吞’,有委屈自己受。现在看样子是非说不可了!不过,四姐,有句话,我先要声明,我决没有疑心四姐会在小爷叔面前搬弄是非的意思。”

“我晓得,我晓得。”螺蛳太太得意地笑道,“我不是这样子逼一逼,哪里会把你的话逼出来?”

听得这话,古应春才知道上当了,“我说是说。不过,”他说,“现在好像是我在搬弄是非了。”

“姐夫,”螺蛳太太正色说道,“我不是不识轻重的人。你告诉我的话,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我当然也会想一想。为了避嫌疑不肯说实话,就不是自己人了。”

最后这句话,隐然有着责备的意思,使得古应春更觉得该据实倾诉:“说起来也不能怪老宓,他有他的难处——”

“是他!”螺蛳太太插进去说,“我刚就有点疑心,说闲话的旁人,只怕是他,果不其然。他在阜康怎么样?”

“他在阜康的情形我不清楚,我只谈我自己。我也弄不懂是什么地方得罪了老宓,有点处处跟我为难的味道——”

原来,收买缫丝厂一事,所以未成,即由于宓本常明处掣肘、暗处破坏之故。他放了风声出去,说胡雪岩并无意办新式缫丝厂,是古应春在做房地产的生意上扯了一个大窟窿,所以买空卖空,希图无中生有,来弥补他的亏空。如果有缫丝厂想出让,最好另找主顾,否则到头来一场空,自误时机。

这话使人将信将疑,信的是古应春在上海商场上不是无名小卒,信用也很好。只看他跟徐愚斋合作失败,而居然能安然无事,便见得他不是等闲之辈了。

疑的是,古应春的境况确实不佳,而更使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胡雪岩一向反对新式缫丝,何以忽然改弦易辙?大家都知道,胡雪岩看重的一件事是:说话算话。大家都想不起来,他做过什么出尔反尔的事。因为如此,古应春跟人家谈判,便很吃力了,因为对方是抱着虚与委蛇的态度。当然只要没有明显的决裂的理由,尽管谈判吃力,总还要谈下去,而且迟早会谈出一个初步的结果。其时古应春谈判的目标是公和永的东主黄佐卿。他跟怡和、公平两洋行同时建厂,规模大小相仿,都有上百部的丝车,买的是意大利跟法国的丝车,公平洋行的买办叫刘和甫,提议三厂共同延请一名工程师,黄佐卿同意了,由刘和甫经手,聘请了一个意大利人麦登斯来指导厂务、训练工人,此人技术不错,可是人品甚坏,最大的毛病是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