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图解日常经济学
11583000000017

第17章

心理账户的建立和管理

一般来说,人们挣的钱越多,其消费就会越大,因为他们愿意在很多商品上付出资金,如车子和衣服。律师和大学教授应该是属于同等收入水平的,但是为什么律师花在衣服和汽车上的钱要比大学教授多很多呢?

不管是对于商家还是对于消费者,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东西。如何利用这些信息,给商家以及消费者带来好处,则是经济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不管是商品的包装、作用、适合人群,还是电视以及其他的广告宣传,都在给消费者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消费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捕捉和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和选择,努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商品除了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还有一种象征的作用,人们使用某些商品的等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出其经济收入、生活品味以及社会地位等。比如你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子,都可以给人传递出你自身的很多信息。

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决定其获得薪水的多少,而收入的多少又与其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对于律师来说,他们越有才能,人们对其的需求就越大,其收费也就越高。既然收入很高,他们在穿着住行上就应该不会很差,起码对于一些潜在的客户,律师开什么样的车,穿什么样的衣服,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他们的能力。如果要找律师,客户一般不愿意找一个穿着低档的衣服,开着老式破车的人,因为客户会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因此,为了避免客户对自己的误解,为了显示自身的实力,为了传递给客户正面的信息,律师则会舍得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大学教授虽然收入也比较高,但是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其专业研究的成就,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最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希望自己科研项目能够获得资金赞助,而要实现这些,靠的是真正的学术成就,而不是靠穿什么样的衣服,开什么样的车。

经济学原理

对于某些职业来说,通过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开什么样的车,是可以粗略地猜测出其才能的高低的。

衣服和汽车的暗示作用

对于很多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常常会认为在督促员工方面,批评是比较见效的,而表扬的效果则会比较差一些。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毕竟每一个员工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而其业绩发生波动也是正常的事情。有时候员工的业绩会比长期业绩的平均值高一些,有时候会低一些。因此,不管是否受到领导的批评,员工的业绩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后都会有所提高,回归到一个正常的位置;而不管是否得到领导的表扬,在一个较高的业绩出现之后,则可能会有所回落。

然而,很多管理者在对表现不好的员工进行批评之后,总是把之后出现的业绩提升,归功于批评的方式;而当管理者对发挥出色的员工进行了表扬,其业绩又出现回落时,管理者就会认为是自己对员工表扬太多而造成的后果。于是,就给管理者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那就是批评比表扬更有效。其实,管理者的反馈只是影响员工业绩的一方面因素。管理者不能用这种观点来看问题,简单地得出“表扬效果差,批评更管用”的结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批评还是表扬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发挥最大的促进作用。

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两种方式都能对员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究竟哪种方式更有效,其实是没有准确的答案的。但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却总会高估批评的作用,低估表扬的功效?

从长期来看,员工的业绩会规律性地发生波动,这是一种回归平衡的趋势,受批评和表扬的影响并不大。

很多管理者觉得批评比表扬的效果好,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经济学原理

管理者不能够依靠一些偶然性的印象就得出某种结论,这样往往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既成偏见的影响

很多人在购买股票的时候,习惯于借助职业股票分析师的建议。但是据统计发现,在股票分析师做出的上万例推荐中,99%以上都是建议买进或者继续持仓,而推荐卖掉某家公司股票的分析师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股票分析师推荐买进或者继续持仓的那么多股票中,真正上涨的并不多,而价格下跌的却占一半多。那么为什么股票分析师总是倾向于推荐买进呢?虽然说,每一位股票分析师都想准确地预测股票的跌与涨,但是他们又想和一些被评估的公司搞好关系,使自己能从中获利。假如有10名分析师盯着同一支股票,他们之间是相互观望的,都想在做出推荐之前参考其余几个人的想法,他们并不想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太大的成本。推荐买进或者继续持仓,无疑是一种保险的做法,而被推荐公司也很乐意他们这么做。因此,如果10名分析师都推荐买进,即使该公司的股票却跌了,也会被认为是一个普遍的预测失误,他们每个人所承受的批评就不会那么强烈。

如果其余的9人都推荐买进,而只有一人推荐卖出,但结果股票却涨了,那么这名分析师则会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别的分析师都推断正确,而他的错误则显得格外明显,不仅影响自己的声誉,还会受到很多接受其建议的股民的憎恨,而且股票公司也对他没有好感。这样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因此,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和其他分析师保持一致,而买进推荐则是大多数股票分析师最安全的选择。

经济学原理

想要掌握充分信息的成本往往是很高的,这时选择在有限信息下采取行动,往往会比较划算。在普遍的预测失误中,个人受到的批评会减小很多。独树一帜,一旦出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信息掌握的成本与收益

商店往往会在窗口张贴各种海报,告知消费者一些信息。如:赤足或赤膊者不得入内,禁止吸烟,禁止带宠物入内等。虽然有的店禁止带宠物入内,但是却还会贴出“导盲犬可以入内”的海报。然而,盲人根本看不到这些信息,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导盲犬可以入内”的信息,不管是盲人还是他的导盲犬都是无法看见和识别的,而视力正常的顾客也用不着导盲犬,他们也根本不需要了解这样的信息。因此很多人认为商店这样的做法是多此一举的。

其实这样的做法对商店来说还是有益处的。既然店里规定禁止带宠物入内,而如果有顾客看见店里有狗,并且没有认出是导盲犬,这样就会以为商店没有严格执行“禁止带宠物入内”的规定,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还有一些人会认为如果所有的宠物都不得入内,则也会包括导盲犬在内,这样可能就会给盲人顾客造成歧视。因此,为了严格执行宠物不得入内的规定,又不让别人误会,不对盲人顾客造成歧视,贴出这样的海报是必要的。

尽管很多人根本不会在意这些,而贴出“导盲犬可以入内”的海报并不能帮助商店创造多大的利润,但是其成本却也是极其微小的。贴张海报并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也不费什么力气,而多少可以为商店减少些麻烦,因此这张小小的海报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经济学原理

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信息,如果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来分析,还是可以从中发现必要性的。商店贴出海报,用很小的成本解决了不必要的麻烦。

这样的信息真的毫无意义吗

产品制造商往往会通过很多手段和途径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如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为产品做广告。但是他们往往会在报纸、杂志以及产品的包装上印有“参见电视广告”的字样。他们为什么这么热切地希望顾客知道自己曾在电视上做过广告呢?

我们知道,电视广告是很贵的,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就要收取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广告费,即使是深夜时段的较为便宜的广告,其费用也比电台以及平面广告贵得多。而制造商之所以要在报纸、杂志以及产品的包装上印上“参见电视广告”的字样,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下了很大的本钱,来为产品向潜在客户做宣传。它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制造商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产品会受到广大顾客的接受和喜欢,因此愿意投入如此大的资金在电视上做广告。

广告起到的作用就是吸引潜在的顾客来试用自己的产品,如果大多数的顾客试过之后很喜欢,就会反复购买并推荐给朋友,这样制造商才能因为产品的畅销而获利。如果顾客试用了该产品,却普遍表示失望,那就不会再次购买,也不会介绍给别人,这样制造商花大价钱做的广告就等于浪费了。所以,同样的广告费用在好产品和次产品上带来的回报是完全不同的。制造商如果没有好的商品恐怕也不敢轻易花那么多钱在电视上做广告。如果做了,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推出的是好产品,有潜在的市场,会得到顾客的喜欢,有了这样的信息,顾客也会大胆尝试。所以制造商才会这么热切地让人们注意到,自己的产品在电视上做过广告。

经济学原理

信息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很多参考,而商家往往会努力增加信息的可靠性,以证明自身的实力,从而吸引潜在的客户。

信息背后的预示

在大多数的亚洲国家,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比较青睐于使用手机给别人发短信息,手机短信息的使用率是很高的。而在美国和欧洲却不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手机在现代社会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亚洲国家使用手机的用户也很多,他们除了必要的通话之外,对短信息的使用却是十分普遍的。人们青睐短信息,是因为短信息的使用费比较低,而语音通信费却是比较高的。相比而言,亚洲国家的人均收入普遍比美国要低很多,而短信息的资费比较便宜,更适合收入较低的人们的需求。

而且,手机短信息的发送是通过手机键盘的操作输入的,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其技术也是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操作的。习惯了这种通信方式的人,即使能够付得起语音通信费,也仍然会继续应用短信息这种通信模式。而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人一般都比较富裕,不在乎相对比较贵的语音通话费,而且他们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是语音通信的方式。因此,当短信息的通信模式出现后,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动力去练习输入短信息。在美国和欧洲,其短信息的使用则没有亚洲的一些国家使用得普遍,这是地区的收入差异,以及最初的使用模式的差异造成的。

经济学原理

人均收入的不同决定着不同地区人们做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与相关的成本和收益相一致的。国家人均收入的高低决定其使用的通信方式。长久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对其通信方式的选择也是有影响的。

收入决定人们的选择

一对夫妇准备外出旅游,他们挑了一家最便宜的旅行社,三日游1500元。原本计划不会花很多钱的钱,全部费用最多2000元,但是最后旅游结束后一算,却花了4000多元。夫妻俩都傻眼了。为什么会比预计多花出这么多呢?

旅行社收取的费用是1500元。景点内有一座高山,可以爬上去,也可以坐缆车上去。导游说坐缆车需要自己买票。小两口一看山那么高,不想费事地爬上去,于是就花了100元乘坐了缆车。后来到了其中的一个景点需要另收门票,导游解释说这个景点不包括在已交的1500元旅游费中。小两口觉得既然来了就看看吧,不进去的话有些遗憾,于是又花了100元的门票钱。晚上住店的时候,导游又说,旅行社包的都是四人间,如果想住标准间,只能每人多交200元的住宿费。小两口觉得住四人间不方便,于是又花钱住了标准间。第二天,导游又带着他们来到了一家旅游纪念品的商店,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很惹人喜欢,尽管价格贵了一些,但是他们还是买了很多。就这样,他们的额外消费不断增加,等到旅游结束后,他们一算,发现这次旅行一共花了4000多元钱,比原计划多了近一倍。而他们觉得自己每一次的选择其实也都是比较划算的,为什么会选择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