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
11581600000054

第54章 审时度势,听弦外音(2)

胡雪岩说过:“天变了,人应变。”其意为,时势时局变了,人也应当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以顺应时局。

随机应变,留得名声

在经商的过程中,胡雪岩极擅长随时而变,见机行事,急缓相宜。生意场上,处处都充满了搏杀,也充满了凶险,往往一着不慎,便会导致满盘皆输。而且往往是生意越大,越无法全面顾及,因此也最容易出现疏忽。因此,想要在生意场上有一番作为,便不能恃强斗狠,更不能粗心大意。一事当前,定要谋定而后动,未雨绸缪,这是生意人最应该牢记的事情。

不仅仅是自己辉煌的时候,胡雪岩懂得随机应变,就是在人生最为落魄的没落时期,胡雪岩也时时谨记着随机而变、不强求局面的行事准则。

胡雪岩一生都未曾做过“驼子跌跟头”的事情,直到他面临彻底破产倒闭的最后关头,他也未曾违背过这一重要的原则。比如,在官府想要将他的家产查封的时候,要强的螺蛳太太想为他匿藏下一些财产,以做日后东山再起的资本,但是胡雪岩却坚决不同意。

之所以不同意,自然有着他自己本身的傲气与傲骨在里面起着作用,但是不能“驼子跌跟头”实际上也是胡雪岩这样做的重要原因。在胡雪岩看来,采用这种手段为自己留下日后重建商业王朝的资本,就如同赌场赖账一般:虽然留住了赌本,但是名声却臭了,很可能从此连赌场的门都进不了,哪里还有什么东山再起?既无东山再起,又坏掉了名声,就如同“驼子跌跟头”一般,还不如留下一段好名声。

总的来说,胡雪岩为了让自己避免出现“驼子跌跟头”的考虑,事实上是为了关键的两点:首先,当处于两难甚至是多难的境遇时,我们都要学会先分出孰轻孰重、孰急孰缓。在做选择的时候,先做较轻的事情,可以缓的事情先放在一边。随时注意时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事准则,以变应变。

虽然后来胡雪岩的商业帝国最终在种种原因之下一夜之间坍塌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为人传颂的好名声。在这其中,他未曾藏匿私财的功劳不可忽视。也正是由于有了随着时机来调整自身行事准则的技巧,胡雪岩才能成为后人眼中与陶朱公齐名的商圣。

妙算“因机而变”

“因机而变”语出《投笔肤谈·家计第二》:“夫兵不贵分,分则力寡。兵不贵远,远则势疏。是不唯寡弱在我,而强众在敌也,虽我众,亦防敌之乘我也。苟能审视而行,因机而变,则敌亦焉能乘我哉!”此话的意思是指,只有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才可以取得胜利,而这也正是创业者在商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智慧所在。

在1956年6月,中东战争全面爆发,东西方进行交流的最重要海上门户苏伊士运河一度因此而关闭。日本与西方国家在中东购买的石油不得不经过长途跋涉,经过了好望角之后再运回本国。这种运输模式以及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大大刺激了石油运输业的发展,航运公司眼见石油运输有利可图,竞相购买油船。一时间,石油运输业蜂拥群聚,成为当时世界船运业的一大奇观。

但是在挪威的卑尔根,却有一个年轻人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便是后来任挪威船厂协会董事长、拥有耶伯生船运公司的阿特勒·耶伯生。在他31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并留给他一家拥有7条船的船运公司。耶伯生的父亲在世的时候,他特地购入了3条油轮,希望可以借此打入世界石油运输业,以扩展自身的业务。这三条油轮虽然将公司原本就非常微薄的资本耗尽了,但是与其他拥有多艘船只的大型运输公司相比,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实力,而且还随时面临被别人吞并的危险。

年轻的耶伯生在对当时的局面进行深思之后,便于自己上任一年后宣布将公司的所有油船卖掉,退出竞争激烈的石油运输业。许多人对此都大为不解,更有人认为耶伯生少壮无为,在败坏父亲留下来的家业。

面对种种非议,耶伯生却依旧坚持自己的理念,不为所动。当下的油船是非常容易出手的,耶伯生很快就脱手了。他利用卖船所得的钱购买了几艘散装船,而这种船一般被用于大商业所需钢铁产品与其他各种散装原材料的运输。耶伯生以此为资本,与一些大企业签订了运输钢铁产品与原材料的合同。

对此,他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不管是建设船运公司,还是工业与商业,都存在着长期打算与短期打算两种不同做法。自己的小公司虽然有机会可以在暂时的商业热潮中大赚一笔,但是在日后却无法逃脱经济衰退所造成的致命打击,唯有放眼于长远利益,放弃眼前的小利,站稳脚跟,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才可以在处处皆险境的航运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1973年,经过了长时间的对峙之后,中东战争再次爆发。为了抵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阿拉伯各个产油大国将各自国家内的石油输出价格同时提高了许多,从而导致许多的石油消费国进行大幅度的石油需求量削减。同时,北海与阿拉斯加储油区的开采使用,也使原来的石油运输线路发生了一些改变。而这些变化引发了巨大的连锁反应,世界对油轮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这给世界船运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石油运输船长期处于闲置的状态中。各大油船运输公司在新的局势下举步维艰,有些则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转入其他的行业,有些则由于缺乏大量的周转资金,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破产危机中。而耶伯生的公司却凭借着与工业、商业部门所签订的长期合同,进行了散装货物的运输,赢利不断地稳步上升,不仅安然地度过了航运业的危险期,而且还从中逐步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使得公司规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今天的耶伯生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整个挪威地区最富有生气与活力的公司。在耶伯生的手中,掌握着共计120万吨的90条商船的大船队,同时他还在世界其他各个地区拥有着多种投资,而这些成果无一不是建立于创业初期的正确决策上。

有些时候,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其关键在于你是否懂得因机而变。商事运作,本身就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所在,只有学会了在变化中求得生存,在变化中不断变化,才能够使自己顺利地生存下来。面对危机,单纯的不变是无法保得全身而退的,只有学会了以变应变,转“危”为机,才能够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时易人亦变”是胡雪岩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与辉煌的一条重要捷径。学而思之,时变人亦变,与时俱进,方为智者。如果天变了,人却依然固执地不变,因循守旧,僵守不化,便很容易在商场中遭遇失败。随机应变,看到顺境转为逆境的时候,还有哪些可以让自己利用的因素,并进行沉着冷静的分析,看到全局,看到未来,将事情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与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都彻底地看透,将可以利用的因素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同时注意因势利导,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找出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才是成大生意者所为。

4.识时务者必成大器

胡雪岩对时局的认识表现在他的行动中:“这时候做事,不能说碰运气,要想停当了再动手。”人从时局入手,将人生的局面打开,乃是最为高明的举动。胡雪岩在清末的个人成功,可以说是“时势造就英雄”,但是“英雄”也绝不是时势的被动产物。在胡雪岩看来,看准时局,维持市面乃是保证其事业成功的最为重要条件。

顺应时局,冒死购米

商人的性格并不需要固定的模式,但是聪明的商人总是可以在关键的时刻爆发出求成的性格,睁大眼睛,对商场时势的具体变化进行审视,由此为自己的经商奠定成功的基础。

胡雪岩认为,自己做生意与时局有着莫大的关系,而这也自然是他的切身体会,不管他的生意是成还是败,的确都与时局有着莫大的关系。比如他的钱庄向太平军逃亡兵将吸纳存款一举,便与太平天国的趋向败势有着莫大的关系;他的生丝销洋庄,便与太平军在浙江大举进军、阻断了上海的生丝来源有着莫大的关系……也正是因为如此,胡雪岩总是在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将市面维持在平定与安静的状态中,即使是自己会因此而付出一定的代价,他也在所不惜。杭州战后的善后赈济工作便是其中的典型。

杭州被官军收复的消息一传到上海,胡雪岩便立即动身赶到了杭州,主持杭州的战后赈济工作。

胡雪岩首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1万石的大米无偿地捐献给了驻守于杭州的官军,用于军粮的充沛与灾民的赈济。在一年多以前,杭州陷入太平军的团团包围之中,王有龄坚持着地方官员“守土有责”的惯例,率领杭州军民对孤城进行坚守,最终到了粮草尽罄的地步,后来断粮竟然长达一月之久,就连药店中出售的各种药材,如熟地、黄精、枣栗、海参之类的东西都被拿来作为了充饥之物使用。再到后来便是吃糠、吃皮箱、吃草根树皮,最后竟然已经到了割尸肉充饥的地步。此时的杭州已如人间地狱一般,惨不忍睹。

此时,胡雪岩冒死出城,在上海购买回一船救命的粮食,运送到了杭州城外的钱塘江面处。无奈此时进城的通道已经被完全断绝,城内与城外遥遥相望,但是却无法相通。在经过了三天的艰苦等待后,胡雪岩不得已之下只好同意让陪他一起到杭州送粮的萧家骥冒险进城。并向城中通一消息,说自己已购得粮草,看是否可以派人将粮食抢入城中。在出发之前,胡雪岩问萧家骥想要如何到得对岸,到了对岸后,又要如何进入杭州城,在遇到了盘问之人时,又应如何应对。对于这些关乎性命的,萧家骥竟然想都未想。按着他的脾气,这种情况只能见机行事,碰碰运气而已。但是胡雪岩不同意只是去见机行事,他对萧家骥说:“这时候做事,不能说碰运气,要想停当了再动手。”并为他筹划了极为详细的应对方案,才放他出行。

胡雪岩话中的“这时候”自然不是商事运作之时,但是他所主张的“想停当了再动手”一事中所包含的道理在具体的商事运作之中却是极为恰当的。细想之下便知,当时杭州城中内外信息不通,被围之人已如惊弓之鸟,围困者也早已时时警惕。萧家骥在城中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在此时又不可写一封信证明他的身份。应对稍有差池,都会性命不保,更不用说将此次任务完成了。

但是这笔粮食还是没有送到杭州,胡雪岩历尽千辛万苦得来的运粮船只能停留在杭州城外望城兴叹。绝望中,胡雪岩只得将米运往当时刚刚遭过大劫的宁波。宁波刚刚被官军攻下,城中无数难民,粮食奇缺,而这1万石大米正好救急,只是当时接收这批大米的米行开价付款时胡雪岩却未取分文,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这批大米算是借的,将来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杭州收复,无论如何,必须要在三天之内以等量的大米归还。

在生意人看来,这便等于将一大笔钱搁浅于此地。当时,太平军势头正猛,杭州何日收复遥遥无期。即使三五年内杭州收复,这么长的时间,1万石的大米加上利息也不止一倍了。但是胡雪岩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打算,在他看来,这1万石的大米乃是杭州百姓的救命米,虽然自己尽了力,但是却未能运入城中救人,自己不能拿着这样的米去赚钱;另一方面,他坚信杭州总会被收回,待那时,早一天运回粮食,便可多救一些人。他要将米留在宁波,一旦杭州收复,自己可以随时启用,以防万一。如果以利换利的话,到时无法凑齐,误了大事,自己心中势必会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