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执行在于细节
11581500000019

第19章 “针尖”上打擂台(1)

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企业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学会在“针尖”上打擂台,才能脱颖而出。

1.竞争细节

这几年的中国经过了一系列国际大事之后——加入世贸组织,组织APEC会议,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国际化进程大大提速,国内大、小企业也都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市场格局。

一个公司在产品或服务上有某种细节上的改进,也许只给用户增加了1%的方便,然而在市场占有的比例上,这1%的细节会引出几倍的市场差别。原因很简单,当用户对两个产品做比较之时,相同的功能都被抵消了,对决策起作用的就是那1%的细节。对于用户的购买选择来讲,是1%的细节优势决定那100%的购买行为。这样,微小的细节差距往往是市场占有率的决定因素。

日本SONY与JVC在进行录像带标准大战时,双方技术不相上下,SONY推出的录像机还要早些。两者的差别仅仅是JVC一盘带是2小时,SONY一盘带是1小时,其影响是看一部电影经常需要换一次带。仅此小小的不便就导致SONY的录像带全部被淘汰。

微软公司,这个企业界的神话,它的管理理念也就像它的名字“微中见大,软中寓刚”。“微”,即小中之小,但它又是大中之大,产品一出,风行全球。“软”,即柔,但它以柔克刚,击败众多竞争对手,成为业界老大。对于每一套产品,微软为什么每年都要投入几十亿美元来改进开发每一个新版本?目的就是要确保多方面的优势,不给竞争者以可乘之机。

这是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

●国际名牌POLO皮包凭着“一英寸之间一定缝满八针”的细致规格,20多年立于不败之地。

●德国西门子2118手机靠着附加一个小小的P4彩壳而使自己也像P4一样成了万人迷……

●宁波市一位副市长在飞机上因帮助一位香港客商捡眼镜而引进巨额投资。

我们已经生活在“细节经济”时代,细节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所谓“针尖上打擂台,拼的就是精细”。

有一天,台湾天作实业公司的女老板周玉风从报纸上看到了这样的一条消息:西亚的科威特由于国土完全是沙漠,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泥土种植花草树木。这个小细节启发了这位颇具商业头脑的老板。她想,进口泥土并不是科威特人的需要之本,因为进口泥土对一个到处都是沙子的国家来说,靠进口泥土根本没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无土的状况,科威特人进口泥土是他们的无奈之举。因为他们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土光秃秃的连棵草都没有,所以周玉凤认定,科威特人伤心的是他们缺乏花草,花草比泥土更宝贵,他们要泥土的目的就是要种花草。如果能研制出一种不需要泥土的花草岂不可以赚大钱吗?于是,周玉凤请来了专家,自己则投入了资本来研制一种不需要泥土的花草,不久,果然研制成功了,这种在别人看来最不值钱的小草,在周玉风手里竟然变成了抢手的商品,成了周玉凤的摇钱树。

周玉风的天作实业公司研制出来的小草,其实应该称为“植生绿化带”,是一种可以用人工大量生产的标准草皮。它构成的原理是,先用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制成“无纺布”,然后再把草籽和肥料置放在“无纺布”之间,卷成卷,然后由商店卖出。用户在使用时,只须把这些草卷铺在地上,敷上薄薄的一层泥土或者干草,再洒些水保持湿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会长成绿茸茸的小草。

这种“草”由于其适应性强,几乎什么地方都可种植,再加上成本低,成活率很高,所以一上市就受到了用户的欢迎,生意因此也就相当好。

天作实业公司开发成功新产品后,将自己的产品在西亚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宣传,他们的营销足迹遍及西亚的众多缺土国家。经过营销活动,西亚各国的人都认同了这种“植生绿化带”,因为它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还具有定沙、固沙、防沙等多种功能。因此,连一些国家的酋长和王子们都深爱这种产品,称其为“台湾创造的现代神毯”。如今,天作实业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不起眼的小草为周玉凤带来了滚滚而来的财富。

其实,天作实业公司研究的这种“植生绿化带”并不是它首创的产品。首先研究和开发“植生绿化带”是日本的企业。但是,由于日本的研究者在化纤成分的搭配上不得当,他们开发的“植生绿化带”中天然纤维所占的比例只占20%,过小的比例使得草籽极容易被水冲走。这样,他们的草成活率就比较低,产品也较难推广。而天作实业公司却针对日本公司产品的缺点进行了改良,使天然纤维的比例由过去的20%提高到了现在的50%。这样一来,不但克服了日本同类产品的弱点,而且也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实,周玉风的成功并非像她的“现代神毯”那样神秘,其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把握到了别人没有把握到的细节。周玉凤以她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她极高的悟性捕捉到了一个潜在着巨大市场和赚取利润的机会,因而使她的天作实业公司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了起来。她成功的原因就如此简单。

2.蛇吞大象:见孔就钻智取收购

1968年底,卡托告诉默多克,《世界新闻报》有可能买下来,默多克立即产生了兴趣,并最终拥入怀。

1969年11月默多克轻取《太阳报》。

1981年2月,默多克成了伦敦《泰晤士报》的老板。

……

凭着在澳洲的不断扩张与不懈努力,默多克羽翼渐丰。

对他来说,澳洲作为他驰骋的舞台已经很小,他的目光逐渐投向另一块沃土——英格兰。

默多克多年来一直梦想买下伦敦的《每日镜报》,但经他的朋友卡托(伦敦摩根·格林菲尔投资银行和澳大利亚联合公司的合资企业经理)多方了解后才得知该报的主人国际印刷公司并不想卖掉它。1968年底,卡托告诉默多克,《世界新闻报》有可能买下来,默多克立即产生了兴趣。

《世界新闻报》是英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最大众化的报纸之一。不过它的新闻常被人们称为“恐吓新闻”,是英国最为淫秽的周报,专门刊登有关淫荡的牧师、同性恋者、乱伦、性倒错者等的新闻。该报的体育版办得非常出色,是英国最成功的报纸之一。其发行量在1950年高达850万份,1968年仍有600万份,它是保守党坚定的支持者。

该报在创办时资金缺乏,一个名为斯塔福德·萨默菲尔德的编辑带领着几个记者进行工作。萨默菲尔德被认为是一个“天才”,“舰队街的明星”。

这次默多克控制《世界新闻报》不是因该报陷于困境而去收购,而是利用该报在控股方面出现的漏洞而智取的。

控制《世界新闻报》的世界新闻公司自19世纪末成立以来一直由卡尔家族管理着。埃姆斯雷·卡尔爵士是第一任主编,50年后交给他的儿子威廉。到1968年,威廉爵士已做了16年的总裁。此时公司虽然资产增加了两倍但利润却下降了,股票价格也跟着下跌。但卡尔家族并不担心他们在公司中的地位是否牢固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拥有27%的股份,还有25%在他们的一个表弟雷克·杰克逊的手中。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杰克逊教授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生性古癖而浪漫,与他的第六个妻子生活在巴黎。婚姻上的屡屡失败使他同家族的其他成员疏远了,因为对股票收益情况不满,他便产生想卖掉他手头25%股份的念头。卡尔向杰克逊出了每股28先令的报价,而杰克逊要求的价格却高出两倍。卡尔家族难以忍受。为了吓唬卡尔,杰克逊竟然想买给卡尔家族难以信任、难以接受的另一个报业大亨马克斯韦尔。

马克斯韦尔出生于斯洛伐克,二战中参加英军,占领德国时获得大员科学文件,靠出售这些文件而发财。他是英国议会成员、工党人士,他行为粗野,喜欢玩弄权术,令卡尔爵士深恶痛绝。世界新闻公司的股票分为有投票权股与无投票权股。马克斯韦尔提出,有投票权的股票每股37先令6便士,无投票权的股票,每股36先令,总金额为2600万英镑,十分合德雷克·杰克逊的心意。但对于卡尔家族来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了。

就在这紧急关头,默多克像一位古代的骑士一样突然出现,来帮助卡尔家族。默多克的出现无疑使卡尔家族稍感宽慰。默多克与威廉、卡尔等卡尔家族主要成员共进晚餐,经过一番亲切的交谈终于取得了卡尔对他的信任。但他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对抗马克斯韦尔的报价(每股后来升至50先令)。

卡托建议,默多克的新闻公司在澳大利亚的某些资产可转给《世界新闻报》集团。按汇率,《世界新闻报》可以发一些新股票给默多克的新闻公司。卡尔爵士同意了,并且最后同意了默多克与卡尔的侄子克利弗一同成为联合执行董事长。此外卡尔爵士早就认识默多克的母亲,并很尊重她,所以她儿子也是可信赖的。

根据协议,他们同意发行足够多的新股票,以给默多克凑足40%的有投票权的股票。这样他和卡尔将控制股票的一半以上。默多克也保证购买股票不超过40%。随后,世界《新闻公司》新发行5100万股有投票权的普通股票,总数占全部股权的35%,默多克新闻公司持有股权的40%。默多克要做唯一的执行董事长,否则就不干了,但卡尔为阻止马克斯韦尔已别无他路。经过一番与马克斯韦尔的明争暗斗,默多克取得决定性胜利。卡尔家族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帐面上损失了约200万英镑,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杰克逊也因股价大幅下跌失去了出售股票的机会。

此后默多克又继续收购股票,很快便控制49%,并合法地当上董事长。当他大模大样地走进《世界新闻报》的办公室时发现公司运营状况很差,他于是着手改变报纸的结构,精减人员,卡尔爵士的女儿回忆道,“那些与卡尔家族有关系的人都被清理掉了”。对版面设计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更。默多克从来就不能容许一个主编自行其事,按自己的观点任意发表文章。到1970年1月,默多克解雇了萨默费尔德。

收购英国《太阳报》、《世界新闻报》办公楼与“舰队街”仅一街之隔。50年代“舰队街”开始繁荣起来,报纸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急剧增加,由于利润颇丰,报业老板忽视了对印刷工人采取限制。“舰队街”的印刷工人是英国工人中工资最高、纳税最少的。在波维尔大街的《世界新闻报》办公楼,默多克发现给工人们支付的工资过多。他又无法让印刷工人每天都工作,因为印刷设备陈旧、混乱不堪,这意味重新开设印刷厂与一份日报。这就导致了他后来对《太阳报》的购买。

《太阳报》前身是《论坛日报》,是一份严肃的报纸,常常反映左翼派别的意见,在30年代该报自诩为英国报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但战后它开始逐渐衰落了。1961年,《论坛日报》被《镜报》集团收购,1964年改名为《太阳报》,从此获得新生。其读者是年轻人,他们渴望有一份新的、更有综合性的大众化报纸,来反映他们的价值观。但到1969年《太阳报》发行量从150万份降至85万份。《镜报》公司亏损了1200多万英镑。股东们不耐烦了,要求董事会马上卖掉它。

马克斯韦尔第一个有意购买《太阳报》。1969年,为让《镜报》集团把报纸卖给自己,马克斯韦尔保证,如果他买下这份报纸,他就计划削减报纸的预算,裁减人员,并保持较低的发行量,这样就不会威胁到《镜报》了。《镜报》集团老板高兴得差点晕过去。他们让马克斯韦尔付5万英镑的预付款,再根据以后的发展情况,交20万到50万英镑。

但工会不干了。他们拒绝了准备裁减工人的马克斯韦尔。工会明确告诉《镜报》,如果将报纸卖给马克斯韦尔,他们就会制造大麻烦。该集团的另外一份报纸的工人也发出同样的威胁。马克斯韦尔本人的经济状况不好,也有点进退两难。

这时默多克又出现了,进入了他与马克斯韦尔长期竞争的第二轮,默多克又遇到一个好机会,若马克斯韦尔不能与工会达成和解,《镜报》集团就不敢把《太阳报》卖给他。默多克向《镜报》集团保证不让工人失去工作。尽管如此,董事会一些成员反对把报纸卖给默多克。最终于1969年11月,默多克还是得到了它,出价竟没有超过50万英镑。简直就是白拣了一份报纸。

默多克一接管《太阳报》,就坚持裁减人员,降低成本,工会无奈只有同意。他把《太阳报》改成小版面、多版页的报张,这样它随时可读,便于携带而且默多克又使出了惯用的伎俩,他把色情、笑话、及一些人们敏感的东西混在一起,制造出颇具诱惑力的“佳酿”。为此,他从澳大利亚带来了一些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小报记者,并从澳大利亚调遣来一位名叫斯科脱的人,担任伦敦区域的副总裁。

在数月之内,《太阳报》的发行量翻一番,而且还在继续上升。1970年1月,《太阳报》要求废除“荣誉制度”,当时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人被授予各种勋章和嘉奖,以表彰他们对国家的突出贡献,在创办悉尼的《镜报》时默多克就开始攻击这种荣誉制度。他说:“我们不打算向任何特权和正统势力弯腰低头。”

在1970年5月17日,默多克发表《为什么必须是工党》的评论,以支持工党,但爱德华·希恩率领保守党赢得选举后,《太阳报》表现得很大度:“好好干,爱德华·希恩!”默多克总喜欢与执政党保持一致,他的报纸没有什么政治原则。

默多克一直拿出大笔的钱用于奖励和晋升编辑,而《太阳报》的成功主要是归于这种聪明的奖励制度。并且他特别重视推销,他还为此专门带来推销大师格拉姆·金,因为金迷恋于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于是默多克便开着罗尔斯·罗伊斯汽车,一起与金游览伦敦市区及郊区的旧城堡。这自然很讨金的欢心。金同意搬到伦敦,负责经销《太阳报》。到1970年底,《太阳报》的销售量已增加到1700万份,仅次于《每日邮报》。在报业内部,《太阳报》于1971年年初被评为“本年度最佳报纸”。默多克认为,《太阳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份小报,大版面报纸不属于现代生活,而小版面的报纸才能和拥挤的地铁、巴士伴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