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65个致命的谬误
11581400000024

第24章 友情的谬误(1)

谬误52.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可“多”切勿“滥”

朋友原有“益友”与“损友”之分;也有“道义之交”与“酒肉之交”之别。孔子告诫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损友。益友多,人生有难,自然帮者自来,损友多,人生有难,自然落井下石。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一知己与没有知己相比较,确实令人自豪。但如果有一知己则心满意足,不思另结新朋友,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全投入到与一个或少数几个知己鬓发相磨,实属浪费。

人,不能没有朋友,没有朋友的日子是难过的。但是,芸芸众生谁为友,需要慎重选择。现如今,被称为朋友的人大街上到处都是,人们已习惯将过去称为“同志”的改成称呼“朋友”,这样似乎更亲切。其实“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志”之称也有朋友的意思。我们所讲的交友需选择,不是这种泛泛之称的朋友,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一个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贤则聪,近愚则聩。”古代名人很重视对朋友的选择。孔子曰:“君子慎取友也。”也有人说:“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见《荀子·大略》)。品德高尚的人,历来受人推崇,也是人们愿意结交的对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却常常被人所鄙视,极少有人愿与之结交,当然也不排除“臭味相投”的“朋友”。实际上,每个人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他们交朋友总是有所选择的,每个人择友都是有自己的标准的,明代学者苏竣把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四类,如此划分便可明白:畏友、密友可以知心、交心,互相帮助并患难与共,是值得深交的;那些互相吹捧、酒肉不分的昵友,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利则来,无利则去,还有的是趁人之危损人利己的贼友,这样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结交的。

都说朋友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这可以作为择友的一个标准,志向不同,情趣有变,友谊不可能长久,早晚会分道扬镳。“管宁割席”的典故就是个例子。管宁热衷读书做学问,而华歆则热衷于官场名利,两人缺乏做朋友的共同思想基础,割席而坐是可以理解的。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趋同”的心理现象。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说明了这个现象。心理学家让十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呆在一间屋里,不与外界交往,只让这些人相处。几天后发现,有共同爱好和追求者大都成了朋友,而没有共同爱好和追求者则形同路人。

交朋友要选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者。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墨子有更形象的比喻,他把择友比作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也许你说自己“抗腐性”强,那为什么不“择善而从之”,反而自讨苦吃呢?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感染上他的气质,何乐不为呢?

朋友多——好朋友越多,我们受益越多。学无止境,学问再大的人也有不懂的东西。孔子还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也可尽量选择有学识的人,忘年交的存在原因也许正在于此吧。当然,对朋友也不能求全责备。如果人人都要求结交比自己有学问的人,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谁也没有朋友。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相交贵在有所补益,有所予有所取才是“交往”。

古人的交友择友之道,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要为其所拘束,对友人过于苛刻。择友的标准各有不同,也应该从个人实际出发,慎重选择,急来的朋友,去得也快,所以朋友可广交,不可滥交。

谬误53.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君子之交淡如水

事物都是发展的。友谊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时间可以淡化一切,朋友的价值也要警惕时间杀手的吞噬。

随着这个社会上浮夸的人的增多,朋友的价值也不断地受到污染,这时候惟一具有可信性的或者说能够给人以信心的就剩下“哥们”,更保险点说是“铁哥们”。一个自称有很多“铁哥们”的人日子必定过得很舒心,如果他不是吹牛的话。

铁哥们的诱惑在于朋友之间的那种心心相通,在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于“两肋插刀”的气魄。有这么多诱人的东西摆在面前,仿佛只要有了铁哥们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但铁哥们究竟能做什么呢?

你没钱的时候,苦闷的时候,有钱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找到铁哥们,都是最好不过的事,但惟一有一件事是不能找铁哥们的,那就是需要一起共事的时候。

铁哥们就像恋人,同事就像老婆,是恋人就可以有许多美好的想象在里面,隔着一层美丽的面纱,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而老婆就不一样了,成天在你旁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纵使你有多少耐心也得被暴露无遗的对方搞得毫无兴致。而跟铁哥们共事无疑是把恋人变成老婆这样的愚蠢之举。

这得从铁哥们是怎么交下来的谈起,“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假如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充满了利益的矛盾,他们是很难毫无芥蒂地走到一起去的,所以铁哥们只能是同学、战友、打小一起和泥长大的玩伴。因为没有利害冲突,所以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说东道西,聊天喝酒,一个星期见一回面或者更久,彼此有一点牵挂,然后更多的时间里是各忙各的。

铁哥们只适合做这些。

而一旦走到一起去了,按现在的社会衡量能做什么呢?最切合实际的就是赚钱,来路正的钱当然很好,但这里面有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哥们之间还可以有一个大哥,但铁哥们之间就难分彼此了,平时觉得意气相投,直来直去惯了,可工作就不能这么样了,总得有人说话更有分量一些,但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套思路,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就会产生摩擦,产生隔阂,到最后好说好散还好,就怕弄得钱没赚到,反倒丢了朋友。一位朋友去旅游结婚,他的一个铁哥们正好也要出去办事,顺路,于是结伴而行,这还不是什么有利害冲突的事,但一路走下去,双方都很失望,只是因为在那个过程当中,双方都不自觉地暴露了太多“淡如水”时无法发现的缺点,于是友谊便大大地打了折扣。当然铁哥们之间也可能去打家劫舍,但这里还有一个分赃不均的问题。

铁哥们之间共事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大家的素质都很高,那么导致结果就是窝里斗;如果大家的素质不高,甚至还有破坏力很强的人,那么铁哥们共事的结果就是缺点的大综合,把本来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搞得一无是处。好比你爱财,我很喜欢暴力,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真的去做什么坏事去了。即使不去同流合污,那你如果不是大义灭亲的话,又难免帮着保守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

或者就让朋友们甘愿平庸,千万不能指望着有什么奇迹发生。但是,假如你非得与朋友共事,并且坚信不会造成任何有损于友谊的不良后果,那也可以,但你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承受失败。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友谊可谓轰轰烈烈,千古流芳,但他们共事的结果是什么呢?一事无成而已。这里面更可怕的潜台词是刘备太倚重两个兄弟,结果诸葛亮对关、张二位就纵容了,华容道那档子事,以诸葛亮的脾气关羽该斩,但看在刘备的面子上,这事连提也不能提了,耽误多大的事。更不消说关羽日益骄奢,而最终败走麦城了。

一个人有铁哥们多半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成就一番事业,而古今中外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恰恰是那些不单单去依赖哥们的人。还是说三国,曹操一代奸雄,秉性多疑,没有一个朋友,但偏偏是他打下了基业,别人只能望其项背,自叹弗如。结论是:要想成大事不能简单去依赖铁哥们。

铁哥们更像一种信仰,在现世里是没有任何回报的,它只是存在于心里,更确切一点说,在你有铁哥们的时候,你碰到任何事,你心里都有底。就像我们常说的:上帝保佑。

谬误54.办事最好托熟人——常在“熟”处最伤心

买东西托熟人,似乎有一种信任感,熟人不会骗你;到熟人处买东西肯定便宜,因为有交情,他不会狠宰你。其实熟人也有爱“利”不爱“情面”的人,他们恰恰会利用朋友间彼此的“信任”与“交情”,对你痛下“狠”刀。

小余的同事婚礼快到了,他翻箱倒柜找不到一套得体的礼服,他妻子在一旁说:“还是去买套西装吧。”

妻子的话很中听,小余便乐颠乐颠地和妻子去逛服装商场。但商场西装的价格高得令人咋舌。所以逛了一圈下来,没有买的兴趣。

不过,还是妻子脑子灵活,想起其弟与弟媳在一家小商场承包柜台,做的就是服装生意,求他让点儿价,买件又称心又便宜的西装肯定没有问题,于是便兴冲冲赶去。

弟媳说:大店卖的是名气,价格当然贵,我这儿便宜,出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全毛料子的西装,保证不吃亏。

这对夫妻便眉不皱、心不跳地挑了套就走,心满意足。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巧事。在小余同事的喜酒席上,竟有人穿一样的牌子、一样质地的西装。他妻子充满自信地一问价,这回轮到她吃惊了,竟然比自己弟弟卖给丈夫的便宜40块,而且自己的根本不是全毛料子,分明是被弟弟和弟媳“斩了一刀”。

怎么办?总不能为这40块钱,扯下面子去和弟弟理论一番,只好吃个哑巴亏,这叫“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类“快刀手”经常都在“挥舞大刀”:隔壁王老太到楼下熟人摆的水果摊上买西瓜,活生生地被“斩”去两斤份量;楼上小李托同事买件羊毛衫,结果也被“斩”去了十几元;一位朋友托熟人买了条外销“中华烟”,拆开一抽,觉得味道不对。细看包装、过滤嘴,方断定是假货……

细细想来,也许不怪人家,也许是求人的人自己错了,因自己的心理素质有缺陷,被别人利用,拿着了你的短处,才朝你“下刀子”呢!

买东西托熟人,是相信熟人重交情,可这正好被熟人利用,被熟人“斩了一刀”,你还不好意思大叫大嚷吵上门。

于是,“快刀手”磨刀霍霍,见熟人便瞅准机会大刀阔斧地“斩”下去,斩得心情舒畅,斩得游刃有余,斩得干净利索。

对付这种专斩熟人的“快刀手”,办法只有一个:离他远点儿!首先,不要指望买便宜货,其实便宜没好货,此乃古训也。其次是“亲兄弟明算账”,言明无须便宜,但求货真价实,是多少钱就付多少钱。再如被斩,坚决找上门去,决不含糊。他不顾情面,你又何必把情面看得太重呢?

谬误55.朋友之间情义无价——无利害考验的友情是脆弱的

没有掺杂利害的友情很珍贵,但也很脆弱,因为它还未经过利益的考验。

情义无价是做朋友的最高理想,但是,自私是人的通病,如果你因为帮助了别人就以为别人受你滴水之恩会当涌泉相报,那你对友情本身的理解就是掺杂着利益关系,所以很脆弱。

吴先生和许先生二人是大学同学,感情不错,毕业后,两人又在同一部队服役。两年后,两人一同从部队退伍,吴先生不久就找到了工作,许先生则不甚顺利,四处碰壁。吴先生伸出道义与友谊之手,把许先生拉进自己的公司,成为同事。

过了一年,吴先生离职创业,许先生也到别的公司任职。

吴先生的创业,成绩并不理想,甚至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只好找许先生,希望对方拉自己一把。

许先生说公司有一不错的职位空缺,很合适吴先生,他一定会尽力帮忙替吴先生搞定。吴先生很高兴自己的危机有了转机,很庆幸当初帮助许先生找工作之举太值了。

谁知等了一个月,吴先生也没有得到让他任职的消息,他按捺不住,打电话找许先生,原来……许先生自己坐上了那位子……。

许先生的“解释”是:“我本来不要,也推荐了你,可是上面坚持要我……”

隔了半年,吴先生才在一偶然机会中,从许先生同事口中知道,当初许先生根本没有把吴先生的个人资料往上报。

有人说,大学时期建立起来的友情最珍贵,也最不易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