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65个致命的谬误
11581400000020

第20章 思想的谬误(3)

2003年3月,香港一位名人坠楼自杀身亡。他生前是亿万星迷的偶像,身家数亿。据知情人说,这位名人的自杀原由是不可排遣的精神压抑痛苦所致;这位名人人前风光,身后是常人见不到的精神荒漠,他觉得自己活得不幸福,因此,他选择了逃避人生——自杀。常人的幸福、自由,非名人能体验。一般社会上的成功者大都生活在众人瞩目的视线中,比如即使名人自杀了,也会引起社会舆论的轰动。而一般人却远离众人视域,他们衣衫平凡,随坐随卧,他们可以捡一张撕半截的旧报纸读得津津有味。他们吃饭香,腮帮子鼓得溜圆。

金钱没错,错的是人,人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摧毁财富。“黄金最是非常物,丧尽天下儿女心”。当你为拥有太多的钱而压力重重祸端不断时,还不如选择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谬误38.金钱买得天下福——富贵夫妻亦悲哀

有钱,可以气壮;有钱,就有了夸耀的本钱。但有钱并不一定就能够幸福;有钱能买来物质的享受,却不一定能买来精神的满足。

有钱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有快乐就有幸福,钱与幸福是两码事。其实人生的幸福很多时候与成功、财富、地位、名气无关。

一位拥有亿万家财的年轻有为的集团公司总裁是这样说的:“我成了一个挣钱的机器,单调枯燥,不停地转动,每天面临的都是一场战斗。”“说实在的,每天辛辛苦苦地也没有什么意思,我们也享受不了什么,金钱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责任,即维持现有生活水平和如何赚得更多……”他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打保龄球、台球;他的妻子和儿子定居在美国,他每天脑子里想的就是怎样赚更多更多的钱。

“幸福”这个词他没时间去想去体会,虽然有时也觉得自己尽管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却无法享受真正的幸福,甚至在这方面不及常人,可也只好如此,因为既然是机器,那么就得不停地运转。

成功成名者拥有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幸福,尤其对于那些有钱又远离正常人生活轨迹的人们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幸福不仅仅与金钱、地位、名誉有关,有了金钱、地位可以幸福也可以不幸福;没有金钱、地位、名誉同样可以幸福也可以不幸福,这要取决于你的心态。

正如一位曾在股市上叱咤风云的亿万富翁所说的:“金钱是要多少也没够的,再多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这位年轻人历经了创业的艰辛和生活的磨砺后,终于冲入亿万富翁的行列。当他拥有了足够的财富,过上了富翁的生活后,生活开始糜烂,他的妻子不久也离开了她。后来,这位亿万富翁在“股战”中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最后全军覆没。

这一结果正应了他自己的话:金钱是要多少也没够的,再多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钱太多了以后,无形中就会让人,特别是男人迷失自我”。

以上是智者的醒悟,但如今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令很多人仍执迷不悟,对金钱的追求乐此不疲。

我们从另一方面讲,钱也不是万能的。近年在成功者阶层,尤其是娱乐圈,花边新闻层出不穷,今天这个离婚,明天那位再婚,几乎都在忙“换血”。在社会富裕阶层,人们的离婚率远比穷人多得多。过去温饱是个大问题,人们见了面,一般先问,“吃了吗?”早两年大家忙于发财,见了面往往习惯地问:“在哪里发财?”如今饭也吃饱了,财也发够了,于是又有了新的说法:“换了吗?”或者“梅开二度了吗?”而“换”的含义更丰富一些。据说:“换”有三等:小富换房子,中富换车子,大富换妻子。这就是说,太穷的人留不住爱情,太富、太有地位、太有名气同样留不住爱情。有些穷人的婚姻是无奈的,有些有钱人的婚姻同样也是无奈的。

谬误39.先要立业再成家——夫妻相依事业奋起

结婚并不是你事业的负担,与其孤单一个求发展,不如两人同心求进步。当你痛苦时,与其一人独自落泪无人知,不如两人相依把难扛。幸福来自于家人的微笑,成功来自于家庭的温暖。人也可以先成家再立业,这样你可以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可以多一点支持,少一些负担。

我们在婚姻的教育上似乎存在着一些误区,总以为结婚是事业成功的天敌。很多人都是这一理论的受害者。很多有志者曾发誓要到40岁才结婚,结果到了40岁却一事无成。甚至“银行存款也是负数”。实践表明,真正干出一点事的时候是在结婚以后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那时人的心态变化很大,也不会再有任何的虚荣心。也许有人会说结了婚“棱角被磨平了”!其实,人结了婚棱角已经固化,可能永远不会磨平。只是当人面对老婆孩子和家的时候,才不再幻想、不再“浪漫”,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做一些事。当我们要去养家糊口时,才知道这世界是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想一想,一个小家尚且不容易,那么一个大家(单位)呢?一个国家呢?

俗话说:“先立业,再成家。”现在我们要用“创造性的眼光”来看待这句俗话。在一般人看来,这句俗话是非常对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也害了一些人。这句俗话也许是造成目前社会上的“老姑娘”和“老小伙子”多的原因之一吧!应该是“先成家,再立业”,即“成家立业”!

婚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趣的主题。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是最伟大的造物主最早设立的制度之一;因为它一直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存在着,而且它还必须存在下去,否则社会就无法延续。

婚姻这种制度特别有趣,就因为它包含有人类幸福的许多因素。我们经常谈到友谊的价值,但是,友谊能够和两性的幸福结合相比吗?

有人说:“那些没有结过婚的人永远也不会接受彻底的和完全的教育的。”这句话里面包含着很多道理。

无论你的事业多么重要,你都应当时刻把婚姻列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要记住,没有你的另外一半,你是不完美的,也不是完善的。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也一定有一个成功的男人”,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

很多成功人士,在结婚时几乎都很贫苦。贫苦使夫妻之间更加团结,为生活所迫而更加拼命奋斗,最终成功,患难夫妻情更真。

有一个经营领带的小作坊,一开始全部员工只有三人,他、妻子和母亲,妻子和母亲是生产工人,他则每天背着领带沿街“直销”。他给自己订下规矩,每天必须卖出去多少条,如果卖不出去,就不吃饭,因为他想到的是他的妻子和母亲的辛勤劳动还没有被市场承认,他怎么能吃饭呢?后来他成了全世界的“领带大王”,他就是曾宪梓。

成家与立业并非鱼与熊掌。两者有时是可以兼得的。那些历史上事业有成者往往都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比如马克思与燕妮的婚姻。有时,美满的婚姻更利于事业的成功。家庭是人憩息的港湾,也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不可否认,家庭同时也是责任,不幸的婚姻家庭的确会对事业的发展不利,这是问题的另一面。我们应该用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成家和事业的关系,尽可能地追求事业成功又兼及家庭幸福。

谬误40.人无横财不能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古人曾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讲的就是规则。合道之财,我们不让,不合道之财,我们不取。合道之财,取之,才能高枕无忧;不义之财,也就是所谓横财,取之,则来得越快,死得越快。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所谓君子,即古时的“士大夫”,知书达理有德行之人也。作为凡夫俗子,他们对于金钱的爱好也不例外,但是君子爱财,取之道也必定是遵纪守法、符合为君子者的原则和德行。

人,追求金钱没有错,财是养命之源,为了生活及生存,我们谁也离不开它。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的道是指正道,而很多人却总把这里的“道”想成歪门邪道。如果你选择了正道,努力拼搏,遵纪守法,虽事倍功半,只能发发小财,不过日子却可过得心安理得。如果你选择走歪门邪道,以身试法,钻法律空子,在短时间之内可能横财冲天,但最终的结果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难逃法律的制裁,下场是悲惨的。下面我们看一则走歪道发横财受法律制裁的故事:

2003年9月,福建和平的张文镇和张青山从老家以每个15元至30元不等价格,花6000多元购进了大量形状各异的塑金工艺品拿到杭州去卖。看到这些小工艺品做工精美,惟妙惟肖,俩人便起了贪念。

2003年11月11日,张文镇打电话对房地产公司身居高位的王总说有好多挖土方挖出来的古董,正找买主收买。

王总平时对古董有一种偏好,这次有人主动打电话上门,当然不想错过。一见面,张青山与张文镇便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挖土方挖出的巨大“财富”:“这个古墓中,好像一个博物馆,什么瓷器啦、宝剑啦、古画啦,应有尽有。棺材旁边有四个箱子,里面装了弥勒佛、小狮子、金元宝,全是真金的!”说完后拿出一个小金佛。

张青山用钳子将小金佛熟练地夹到了地上,用菜刀在小金佛屁股上切下一个小三角。

“不能切!”一旁的王总看了直心疼。

“没关系,切下来您好拿去鉴定,我们大家都是生意人,讲的就是诚信。”其实,张青山和张文镇早已趁着王总怜“金”惜玉时,将切下的假金与真金进行了调包。王总拿走去鉴定的那一小片其实已是真金。

果然不出所料,王总为了买到便宜货,主动打电话求见。天上掉下天大的馅饼,王总早已冲昏了头脑,他决定放手一搏。毕竟每克只需花25元啊!见面后,王总开门见山:“我要把你们这些东西全买下来。”

……

11月22日下午四点,张青山、张文镇坐着出租车到了位于沪青平公路上的交易地点。王总递上了12大叠人民币,张青山、张文镇则卸下三大箱的“金狮”、“金佛”和“金元宝”。112万元的巨款骗到手了,两人当夜便花天酒地,肆意挥霍,花去了1万元,接着又还债、赌博……

为了进一步行骗,他们故伎重演。2003年12月9日,张青山和张文镇在莘庄西环三村一民居内,欲以每千克3万元的价格向夏老板推销假黄金制品时,被接报、布控的公安人员当场人赃俱获。

2004年4月15日,他们被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各判处有期徒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并处罚金10万元。

追逐财富,期盼发家,这是人之常情。在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里,个人对创造积累财富的努力,也是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即便在儒家传统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古代,老祖宗也肯定“爱财”的一样可称“君子”。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这个道指的是正道,而不是触律犯科求横财。

当然,说起来轻松,要自始自终遵守这个原则却并不简单。面对财富的诱惑,有些人定力不足,便利欲熏心,进而不择手段。我们看到社会上的一些害群之马犯下抢劫、盗窃等罪行,还有不少人为了赚钱,不惜放弃人格,也视国格于不顾,无所不用其极,这些都是“取之无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