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价值观的力量
11581300000012

第12章 打造中国形象?养清正、凛然之气(1)

一 可不可以信赖他们

从公元前431年修昔底德(Thucydides)记载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西方国际关系史上的每一轮大国崛起,几乎都引发正在崛起的大国与现有大国之间的冲突。西方的历史经验和学术研究总在证明,处于上升时期的国家,倾向于采取扩张主义的对外政策来获取所需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十几年来,屡屡见诸西方媒体的质疑与判断,如“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吗?”“和平崛起从来不是板上钉钉的”等等,透露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和平发展缺乏信任,战略疑虑加深,也凸显了中国对自身形象诠释与宣示的不足与无力。

近几年来,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建构国际话语权,中国政府做了许多事情,主要有扩充驻外记者、增加海外报刊、建立电视台。CCTV开办阿拉伯语和俄语频道,增设美洲台、非洲台。《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出版英文版,这是国内继《中国日报》之后的第二份英文报纸。

此外,还用于在西方重要媒体、人稠景点大量投放广告。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在纽约时代广场,以每15分钟一次的频率,中国红的大背景,热播“中国形象片”,短片中大部分出场者都是名人:姚明、宋祖英、郎朗、袁隆平、马艳丽、白岩松、丁磊、王建宙、马云、甄子丹……名人的传播效应,可能适合我们的国情。但美国人看到了什么?所有精英都摆着模特儿般的“pose”,一动不动在棚里拍片,连他们的表情也非常相似。很有可能美国人看到的,除了打篮球倍棒的姚明,其余的都不认识。

没钱寸步难行,有了钱,也不一定能鹏程万里。

常年奔波于纽约和北京之间的美国人乔舒亚·库珀·雷默,是基辛格咨询公司的常务董事,他还有另一个头衔“北京共识”之父。2004年,雷默撰写的《北京共识》一文,在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这份试图总结中国发展道路的报告,引发了一场国际学界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从此成为“官员、商人以及其它试图了解中国的人的必读物”。在提出“北京共识”之后,雷默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又推出了《淡色中国》的报告,系统论述了他眼中的中国形象。可以说,这位花了8年时间学习中文,已经能够流利地用中文表达的美国人,不但对中国是热情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也是善意、客观的。

有记者问他:中国这两年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些在中国被认为是最能提升国家形象的事情。作为一个外国人,你的看法是什么?雷默的回答是:这些建设工程对改善中国形象发挥的作用不大。盖摩天大厦、体育场馆,这很重要,但它没有抓住核心问题:中国是否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中国的商人是否值得信任?和中国人打交道时,可不可以信赖他们?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担任了NBC的特约评论员,这是一个可以向美国上千万电视观众解读中国的机会。可是在每一天比赛结束之后,最后的问题还是:举办奥运会是否让中国变得更可信?上海世博会也是如此(《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月17日)。

可以与雷默的回答作印证的是,一份2011年度50个国家的全球形象指数报告不久前公布,它由全球权威的安赫尔特·捷孚凯·罗伯国家形象指数调查机构推出。此机构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对50个国家的形象进行民意测评,今年的民意调查,遍及包括11个发展中国家在内的20个国家。问卷涵盖50个国家的形象测评,测评标准分6大板块:出口、政府职能管理、文化、国民素质、旅游以及移民、投资环境。报告结果显示,前10名均为发达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和瑞典。

这份报告显示,中国凭借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以及令世人“杨花撩乱扑流水”的一系列重大国际赛事——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以及犁庭扫穴式的全球宣传攻势,使越来越多的地球人注意打量起东方这片古老却充满活力的土地,人们已经逐渐抛弃了过去对于中国贫困、落后、封闭、僵化的印象,国家形象已经从2008年的第26位,提升至现在的第22位,上升4个名次。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国家形象还较薄弱,其硬件——文化遗产板块名列第3位,是6大评分板块中得分最高的;而软件——政府职能管理板块与国民素质板块得分较低。即便在发展中国家,亦在巴西之后,巴西以排名第20位名列发展中国家之首。

总体上说,国际社会迄今尚未组合出一幅清晰的“中国面孔”,投向中国的目光中有羡慕和赞赏,有失落和无奈,也有猜疑、不安甚至恐惧。特别是在有关政治、文化、民族、宗教、人权的争议事件中,中国形象往往被扭曲,从而置中国于国际舆论中的劣势地位。过去中国是“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但目前在国际会议中,一些‘老朋友’不再像以前那样给中国鼓掌,甚至提出一些尖锐问题,比如西藏问题、人权问题等”。“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是‘掠夺性’的发展。”墨西哥是中国的“老朋友”,却是最后一个为中国加入WTO签字的国家。该国前总统埃切维里亚,曾对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说:“是我们‘抬轿子’把你们‘抬’进联合国的。现在不能光讲钱,也要讲情义。”(《李先念之女:国际上一些老朋友不再给中国鼓掌》《中国新闻网》2012年3月14日)。

在由西方主要媒体掌控的国际舆论竞技场上,中外软实力悬殊。作为软实力内容之一的国际话语权,其不平等必然会增加中国提升国家形象的难度和代价。几年来,“中国威胁论”与“和平发展论”的较量,就体现了中西方话语权的争夺。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中国形象是由掌握话语权的西方国家,根据自身利益需要来涂抹的。因此,如何在世界面前有效构建准确且富有魅力的国家形象,必然促使执政党在文化及价值观层面的深入思考。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形象,是一个由中国对自身的主观认知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部解读而形成的矛盾复合体。西方国家近些年来的“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外部解读,下节将有专门阐述。这里,需要探究的是在主观认知上我们所存在的偏差。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军事与战略重心向亚洲太平洋转移。一时间,中外媒体关于美国从经济、政治到军事上围堵中国的报道,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国内网上流传了很多乍看“壁上龙泉长啸,几回醉里挑灯”的贴子,去百度一搜,足有几万篇,美国“围堵中国”的相关视频,也近5千个。其内容多是:中美本是彼此心知肚明的敌人,什么“伙伴关系”只是为“好听”;“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现在中国实力增强,腰杆硬了,“韬光养晦的口号已构成战略泄密,应该放弃”。在国家“维权”问题上应“加快进度”;中美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中美斗争是主流,合作也只是为斗争赢得筹码。

他有两句话新意扑面,可圈可点。一是行前他接受《华盛顿邮报》的书面采访,说到:“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美国转向亚洲——这一被有心者描绘为乌云压城、硝烟漫卷的事件,在习近平副主席眼里,可谓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如果美国能充分尊重和照顾亚太各国的重大利益与合理需求,为本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不会反对美国到亚洲来,中国欢迎你来。同时,太平洋足够浩大,可以容纳下美国,也能够并且也必须容纳得下中国。美国来亚洲,不应也不可能挤走中国的影响与利益。

二是在美国副总统拜登对中国人权状况提出严厉批评后,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强调:“在人权问题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去十分熟悉的腔调是,要不,干脆否认这世界上有“人权”一说,不就是西方推崇的普世价值这一套吗?要不,坚持说中国的人权状况是世界上最好的,至少比你美国的好……习近平的表述是:中国人口多、区域差异性大、发展不平衡,在进一步改善民生和人权状况方面还面临不少挑战。中国政府将继续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愿望和要求放在心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推动中国人权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美国不是曾经“日不落帝国”的英伦三岛。英国只是一个岛国,而美国则是一个巨大的大陆帝国,拥有非凡的资源系统,即便它在衰落,也依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首先在于其超级的科技与军力。一个例子是,正在美国空军开始服役的F-22型战斗机,将会服役的F-35垂直起降直升机,可能是未来30年内最后一代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此后,美国无需派出一兵一卒,只要在国内的某个空军基地里点击鼠标,即可指挥这些飞机去国外参与某场战事。因为不会再看到血流成河,昔日在越南战场、伊拉克与阿富汗战场上心理创伤累累的美国大兵们,从此将告别心理治疗所,走进了“电脑游戏室”。

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多极力量格局中最重要的一极。但是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比重的下跌,它将越来越难以独撑局面,越来越强调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并不得不更多地容纳中国的利益。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曾分析:“当前,美国所面临的‘一二二’困境,即一大金融危机、两大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两大核危机(伊朗核危机、朝鲜核危机)都事关它的核心战略利益。在这些方面,美国都需要中国的理解和合作。”所以,在当今的世界秩序中,中国依然有相当宽广的发展空间。恰如国家主席胡锦涛所说:“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思想、政策、行动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2012年5月3日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开幕式上的讲话)。争取与美国和平共处,依然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西方一些民间人士、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乍信乍疑,欲拒还迎,可能更多地来源于一些走出去的中国人所表现出的虚骄与粗俗——

这些年,几乎在西方国家的所有城市,只要有购物中心的地方,就会有中国人的身影,大包小包,挤挤攒攒,似乎过去穷怕了,这下要把前200年、后300年的东西一口气买回去。越是面对路易威登、香奈尔等奢侈品店,越是豪情万丈,不仅仅买给自己,还要给家人、朋友、领导或同事买。有人高声质问电话的另一端:喂,我现在在某某店,你到底要多少钱的香水?最新款也不过几千美金,你要不要?那阵势,仿佛人在北京刘家窑的旧货市场,或者大红门的旧家具店,眼下只是一堆破烂,可以任人随意拎走。

一家欧洲旅行社的导游说,现在来自中国的团队越来越多,自由行,考察培训,商业谈判,学术交流……名目五花八门。但真心实意地对美国、欧洲的历史、文化、科学、社会发展感兴趣的人寥寥无几。在巴黎,有“几个人在夕阳里,从荣军院走到埃菲尔铁塔,再走到凯旋门,认真看看夜色中华丽而壮观的香榭丽舍大街,想象一下当年拿破仑的威武雄姿,享受一下巴黎的旖旎和风采”?在600年历史的古城海德堡,“有几个人会静静地徜徉在内卡河边,静静观望这座庆幸没有被盟军轰炸掉的城市,聆听罗马古建筑群的声音,到著名的哲学家小路上去走走,回味一下当年歌德和叔本华们走过的小路,静静地享受一下那座残缺的古堡在夕阳下的辉煌和悲壮气势……”(陈平博客)

多是走马观花,随意看看几个著名的风景点,拍些照片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最后,几乎无不要求去阿姆斯特丹瞧瞧风月,去拉斯维加斯博上几把,或是直奔“巴黎春天”“老佛爷”等各名牌店大肆消费一番。有中国人花了几十万、上百万之后,还是意犹未尽,心情不爽,问这位导游:还有没有更“给力”更“过瘾”的地方?让这名德籍导游听得目瞪口呆。让外国人往往看得目瞪口呆的,在公共场所亦不鲜见:熙熙攘攘,打打闹闹,呼朋引类,中气十足,随时随地打电话,吞吐烟圈,或蹲或站,或吐或丢,形象无所顾忌,仿佛蹲在自家后院中,端着海碗跐溜海吃。

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副主席陈平女士,在自己的博客上问道: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你连路都没走,怎么会知道这个国家的美好和伟大之处?你连看看这个国家的基本文化的热情都没有,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来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同胞啊,钱是一点一点挣出来的,怎么花,是你的自由和权利。可是,能不能花的有点意义?花得高级些?花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

同胞啊,中国人富有了,我们高兴。可是这么花钱,这么挥霍,却让人看不起,不仅仅是洋人看不起,连我们自己都不自信!

尊严不是花钱能买来的。有钱,也不是用来炫耀的。文化没了,传统没了,教养没了,廉耻也没有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倘若我们做起来恰恰相反,那么,比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差距来,国人自身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偏离,在对外交往的实践中可能更加危险。

二 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团访问北京,急欲打开中国的贸易门户。但是,他们的通商要求遭到清乾隆皇帝的拒绝。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并不死心,1816年(清嘉庆十一年),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再次率团来华商谈贸易问题。

阿美士德勋爵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曾担任印度总督,功勋显赫,自命不凡。他认为,23年过去,自己朝见的不再是强势的乾隆皇帝,应该手到擒拿,马到成功。但没有料到的是,因为他坚持不行中国朝拜皇帝的礼仪,结果,嘉庆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其一行驱逐出境。阿美士德办了一辈子外交,何曾有过如此狼狈?万里迢迢,水远路长,却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比马戛尔尼还不如,后者至少还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接见,最后礼送出国,而他则是灰溜溜地被赶出了中国。

阿美士德非常沮丧。回国途中,经过大西洋里的圣赫勒拿岛,为排解郁结,他顺便去拜访了老朋友——因兵败滑铁卢正囚禁在此的拿破仑。他对拿破仑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并认为这个东方帝国的大门看来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轰开,在大炮语言的教训下,这些颟顸且不可一世的中国皇帝,才能明白通商对双方互利。

拿破仑听毕,哈哈大笑,说:“你们英国人真是不知变通啊。你到中国去,当然要按中国跪拜的礼节,你偏要去弄什么贵国的吻手礼,如果贵国的礼节是吻屁股,那是不是中国皇帝一看见你,就得先脱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