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纪之争: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
11580000000028

第28章 21世纪中国经济猜想(3)

1、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41%,美国高达70%。如果中国城市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个日本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如果中国城市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个美国人口的大规模转移,这不仅创造巨大的私人消费需求,而且创造巨大的城市基础设备消费需求,即使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50%,仍然低于那时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水平。2、中国国土面积大于美国国土的面积,但是铺设公路里程只有美国总数的7.3%,铁路里程为27.4%,输油管道为3.5%,输气管道为2.8%;中国仅相当于美国航空运输市场的9.1%,登记的汽车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5.3%,如果达到美国人均汽车拥有辆的话,同样,全世界的钢产量都提供给中国也不能满足需求。

3、知识与信息方面方面,中国SCI(国际科学索引)数相当于美国的4.5%;中国居民专利申请数不足美国8%;;高技术出口额为美国总数的3.5%。这反映了中国知识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十分低下。中国电话主线仅相当于美国的61.8%;移动电话相当于美国的42%;个人电脑为3.8%;因特网用户为4.6%;电子商务交易额仅为美国的0.23%。中国成人识字率比美国低16.1个百分点;中国综合入学率比美国低30个百分点。(注解:胡鞍钢:“21世纪展望:中国如何追赶美国”。)

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居首位,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万亿美元,中国2.4万亿美元,而人口中国13亿多,美国仅3亿人口不到。人口中国是美国的4.3倍,如果人均达到美国GDP水平的话,那么中国的GDP应该为50万亿美元。这样,为实现赶超美国的目标,中国的GDP要比2005年的全世界GDP的总量还要高出10多万亿美元才行。

上述是GDP情况。能源支撑着财富的积累,支撑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从不可再生能源状况的来看,谈论在可预见将来中国赶超美国,可以说太悲观了。以下以支持GDP消耗最大的能源--石油和煤炭为例。

2005年美国消耗的石油是9.4亿吨,占同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5.5%。如果按美国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那么中国应该消耗石油42亿吨。而2005年世界石油产量仅为36.9亿吨。换句话说,全世界的石油产量全部由中国消耗掉,也不足以支持为赶超美国的目标的GDP增长。而事实上中国的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中国2005年共消耗石油2.4亿吨,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是美国的2.4倍、日本的4.3倍。如果照此计算,世界还得产出多少石油才可以满足我们赶超美国?

据预测,中国2005年底石油估算探明储量约220亿吨,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将目前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1年零3个月。世界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3113亿吨。截止1999年底,已探明2500亿吨,累计采出1114亿吨,还有剩馀可采储量1386亿吨。为满足中国赶超美国,世界的石油也还能用上几年?

再看煤炭2005年美国消耗煤炭总用量为10.95亿吨,如果按美国单位产值的煤炭消耗,那么中国应该需要煤炭49亿吨。而2005年全世界的煤炭产量为46亿吨。同样,全世界的煤炭产量全部由中国消耗掉也不足以支持为赶超美国目标的GDP增长。而2005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为1.18吨标准煤/千美元GDP,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近6倍。不可忽视的一个是事实却是,中国1.4万亿美元的GDP却消耗15亿吨标准煤,比GDP高达11万亿美元的美国还多4亿吨煤。同样照此计算,世界还得产出多少煤炭才可以满足我们赶超美国要求?

2005年末,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吨。按目前需求可开采200多年。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GDP水准,那么世界煤炭资源只可供开采几年。

据中科院测算,2005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在如此高的资源消耗率情况下,谁来满足庞大的赶超美国的中国经济体?

“赶超”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这种战略以“不平衡”为特征的经济发展路径的缺陷越来越明显。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赶超战略”的效果,一是拉大了民众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拉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三是腐败的滋生和大量非生产性活动对收入分配产生负面影响;四是减少了社会经济剩余,导致对弱势群体救济水平的降低。(注解:转引自毛飞:“’赶英超美战略‘不能无视民众困苦”,《国际在线》,2005年10月12日)

对于中国“赶超战略”的弊端,老百姓虽虽然无法如经济学家一样有条不紊地细细道来,却对上个世纪50年代的那个“超英赶美”运动却一直耿耿与怀。近20多年中国的“赶英”虽然没有上一次那样引发生灵涂炭的严重后果,但随着中国宏观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昂首进入“世界X强”,但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却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老百姓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成为一个和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南辕北辙的现象。中国国内富豪队伍日益壮大,迈入世界X强势头不可阻挡,而城乡统算的基尼系数却早在2000年就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目前又已经超过0.45。在艰辛的生活面前,“赶超”越来越不能激起人们的兴趣或激情,而对此真正兴致勃勃的仍然是居高临下的决策精英。

第三,如果以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中国赶超美国的时间则要相对长一些。2005年,按官方汇率和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美国的3%和13%左右。如果我们对两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上述假设不变,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的时间则分别为2065年和2040年。一向出言谨慎的中国总理温家宝2003年在访问美国期间曾经提到,中国赶超美国的时间大约需要五、六十年。他的判断大致就是基于这一计算的。

最后,这样计算方法仍然还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实力是否合理?国民生产总值只是表现一个国家当年国民收入的一个流量指标,它忽视了其它三个影响一国经济实力的要素:一是经济的存量,它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生活的水准和国家的动员能力;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它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你可以竭泽而渔取得一个时期、甚至是一个相对长的时期的快速发展,但是这将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制造障碍;三是经济活动的制度安排,它也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至关重要。问题是,这三个要素都不像国民生产总值那样容易度量。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又例如,前面提到的赶超计算方法的第二个弱点是太大的不确定性。这种计算是以许多假设为前提的。任何一个前提出现误差,都会使预测与事实大相径庭。例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我们上述的8%-9%,而是7%,甚至更低,那么,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的时间就会往后延迟16到17年左右。当然,既然是预测,就必然带有假设和不确定性。但是这些假设必须有科学的道理。关于美国经济增长的假设似乎问题不是太大。因为3%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过去一百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特别是上个世纪后5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是美国制度安排相对较为稳定,因此其经济增长不至于由于制度安排的剧烈变动而受到太大波及。而对中国经济而言,按照8%到9%的速度持续增长的假设则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在过去28年间,虽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真正增长速度或许并非如官方统计的那样精确,但是其高速增长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这可以从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和中国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间接得到证明。但是,要回答中国经济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内能不能以同样8%-9%速度持续增长问题,就必须首先搞清楚是那些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在过去28年间得以高速增长,然后再来分析这些因素能否在今后继续支撑中国的增长。

但尽管如此,赶超美国仍然是中国在将来必须直面的问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将政策重点转移到改革开放上以来,中国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按照这样的趋势,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什么时候会成为现实,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完全吸收。可以预测,如果今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完全吸收,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使整体实质工资水平上涨,进而使实际汇率上涨。二是中国产业高度发展,使出口增加从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原来依赖进口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贸易条件也会随之改善。三是我们上述的资源前提。如果中国或者世界没有一场新能源革命,找到一种可取代传统能源的新方式,中国在承载13亿庞大人口的情势下,要赶超美国,谈何容易!当然,未来中国在“赶超”进程中,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既可能面临内外部的各种机遇和,又可能受制于这些机遇生发出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以及中国不同的发展战略选择,都将会导致发展的不同结果来。

三、中国经济前景预测

本节以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中共“十六大”制定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作为探讨的逻辑前提,在对中国和美国等5个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历史资料、经济增长因素等方面情况的分析和未来情况判断的基础上,试图对中国经济何时赶上并超过美国等5个发达国家的问题做出作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趋势和特征的推测。尽管如此,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种种复杂和不确定性因素,预测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只能是我们自认为可能性较大的一种。世界银行1984年在其《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报告中曾说过:“最精心作出的预报也经常发生谬误。”不过,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毕竟给世人提供了关于中国未来的有用信息。

我们首先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特点给出基准增长情景。基准增长情景以过去和当前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分析其趋势,并据此推导出来的可能情景。在基准增长情景的基础上,设计另外两种情景,一是协调发展的情景,主要考虑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风险”情景,这种情景更多考虑到未来面临的可能风险。

在本节,我们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特点及其趋势,对一些外生因素做出假设,模拟了中国2000-2020年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各种情景。在各种情景的模拟中,我们外生假设了人口、劳动力增长趋势、城市化进程、政府消费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等。

基准情景预期中国经济将继续过去的发展趋势,劳动力仍然将快速转移,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科技进步可能会带来规模递增效益,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在金融体制、贸易体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改革将促进要素在不同部门和地区间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促使2005-2020年TFP增长继续保持过去25年的水平,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2.0%-2.5%。城市化和工业化将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将以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快速推进,“十一五”末期将达到49%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未来一段时期技术进步将延续一定的偏向性。居民的储蓄行为在“十一五”期间不会有太大变化,但2010年以后储蓄率将会有所下降。与WTO有关的各项关税减让等承诺得以履行,加入WTO带来的影响将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