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纪之争: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
11580000000020

第20章 下一个世界最大的繁荣(1)

在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宏大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新投资时代已经到来。新投资时代的序幕严格说来是在2003年被拉开的,它标志着中国自1997年以来以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与负通胀为代表的经济萧条期的结束。虽然2003年中国同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世纪疫情--“非典”的影响,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还是达到了引世界瞩目的9.1%。在强劲的消费结构升级的引导下,中国产业结构正迈向重化工业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上升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持续向好,为中国证券市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的矛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企业大量融资需求;经济结构调整为企业兼并、重组带来了大量服务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增加了对多元化投资的需求;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对多样化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加上国际社会对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认同以及巨额国际游资持续流入中国境内,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中国将迎来一次为期5年的超级长牛市过程。

一、小试牛刀

2003年11月8日,就在大盘仍看似处在漫漫熊途时,天信投资率先战略性地指出了上证综指1300就是中国股市的历史性大底的重要结论。宏源证券研究员刘钟海、钟忆民也成为洞察大势先机的第一批人,他们在11月9日撰文中指出:“按照周期循环理论和笔者模拟,2003年第4季度可能出现井喷或者单边上扬的可能,接下来将迎接中国股市牛市的第四次浪潮!”(注解34,《上海证券报》,2003年11月9日。)

刘钟海、钟忆民认为,中国股市13年来牛熊交错,交替延伸,经历了无数次牛熊洗礼。每一次大势调整都令投资者心惊肉跳,但站在中国历史画卷和国外百年股票历史长河看,1998-2003年期间长达5年的大调整已进入熊市衰退期和牛市初期。回首中国股市13年历程,看看国外股市,每一次历史性大底的构建都伴随着漫长与痛苦的过程;但是,每一次痛苦过后迎来的都是辉煌和快乐。实证分析和研究结果也告诉人们:中国股市无疑已初现历史性大底特征和征兆,牛市的第四次浪潮将从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一直延续下去。

刘钟海、钟忆民继续分析道: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放股市以来,曾出现过3次大的牛市浪潮,其规律是3波上扬,5波下跌,其中3次重要低点分别为95.79;386;1025。自2003年6月起至11月初,市道调整相继出现了两次明显低点,分别为1339和1311点。如果确认第二只脚落在1311点,则第三次回落后跌破1311点的机会不大可能,按照交替规律应大于1339点。

“但希望总是在绝望中获得新生,凡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才有机会进入天堂,凡经过炼狱的人才可能获得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根据股市逆向理论,往往在多数投资者极度悲观的时候股市有可能产生一轮大的上升行情。2001年以来,中国股市舆论几乎一边倒,看1000点有之,看800点也不足为怪,熊市思维严重,喊“多”者则寥寥无几。这种熊市思维从2003年11月关于中国股市边缘化大讨论中便可见一斑。刘钟海、钟忆民结论是:虽然从绝对值看,上证综指在1380点位(刘钟海、钟忆民写文章的当天--作者)较历史低点似乎高高在上,但细心观察的人仍不难发现,大盘其实已处于历史性底部,中国股市第四次大牛市正在出现胎动。

就在该文刊出后的第4天,即2003年11月13日,大盘便探出了历史性1307点底点,此后见底大幅回升。我们不能不佩服他们惊人的洞察力!至2004年4月初,上证指数在迭创新高的基础上创下了该轮行情的1771.68点的新高。深(圳)股市也同步创下了新高。至此,从2003年11月13日开始启动的本轮上升行情单边运行长达5个月之久。

就在中国经济新一轮景气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内经济界突发了一场特殊论战,这就是著名的“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大辩论,这一口水仗从2003年年初吵到2004年春天,不仅国内几乎所有大牌经济学家介入其中,还吸引了海外知名学者和经济分析师的眼球。更重要的是,这一学术论战逐渐影响到中央决策高层,以至中央于2004年年中最终决定实行全国范围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至此,自2003年11月中旬爆发的牛市行情就像踩上了急刹车嘎然而止,并出现了过去几年来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反复大幅下跌市道。及至2004年10月,上证综合指数数度告破1300点位。同年10月底,就连部分被市场人士广泛看好的“市场支柱”绩优股也成了“空军”的主攻品种,例如,中兴通讯(00063%,而沪深季报第一绩优股中集集团(000039)则连续两日大跌,其它一些所谓二线蓝筹股也都有不同程度跌幅,上证综指收报1304点,1300点重要心理、技术关口岌岌可危!

进入2005年1月底,沪深指数更是出现了大幅走低现象。1月31日,上证指数创下了68个月来新低,深证综指300点也遂告失守,创下了96个月来收盘新低。与此同时,两市有超过100只股票跌停。从月K线看,上证指数和深证综指双双收出中阴,月跌幅分别达5.89%和5.94%。统计显示,至2005年1月新开盘以来,市场整体重心一直在不断下移。截止1月31日,创出2004年1月2日来收盘新低的A股为646只,占A股总数的47.75%。而整个1月份创出2004年1月2日来收盘新低的A股达到了805只,占A股总数的59.5%。

令人不解的是,中国这个股市在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利好不涨,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直到2005年年底围绕1300点的重要心理关口上上下下多达不下十来次颇为磨人的倒腾,这难道只是造化弄人的玩笑吗?那么,这个市场究竟在等待什么?从中长线角度看,中国股市早已走到了一个似乎坏得不能再坏的境地,但所谓“危机”两字中危难与机遇则是一双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祸兮福所倚,有大的危机当然也存在着大机遇!到2005年年底之前中国股市发生突变前的大盘极像历史上的某个阶段,也是利好不断没有反应,但最终还是形成了重大突破。市场等待的正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和导火索。历史上的某个阶段不是别的,正是1999年的“5·19”之前的行情。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利好的量变积累终于在2005年2月初又一次擦出火花!2005年2月2日,中国股市又一次否极泰来,放量大涨沪综指创下了两年单日最大涨幅,报收1252.50点,上涨63.57点,两市共成交168亿左右,比上个交易日成倍放大。上证指数在日K线图上造出一根实体达63个点的光头光脚大阳线,并且该大阳线一举向上收复了前一周初以来5根阴线,从而使1189点及1187点两个双底反转形态十分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日K线图上,上证指数的KDJ指标自2004年12月21日以来已经连续出现三次底背离状态,这种极端的走势在技术分析的教科书上也属罕见!而对于2月2日大盘的一根惊天大阳线的出现之后,我们最为关注的是:代表着艾略特波浪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波浪通道,即上证指数自2004年11月22日1387点展开的C5浪最后一跌,其主跌浪的上轨(即连接11月22日1387点及12月9日1352点以及2005年1月24日1265点),其随着大盘在2月2日成功有效地向上推动之下得以突破!这次突破标志着大盘已经结束了自2004年4月7日1783点高位开始展开大C浪5个结构的全部过程,从而在2005年春节之前的1至2月期间造出了全年的大底!

尽管这样,这一次我们却认为,2月2日的“井喷”,充其量只是一次革命性质变前夜的渐变运动,阳线也并不表明行情就此立马展开,行情的演变还将是一个在低位反复震荡、进一步夯实底部形态的过程。这是因为:(1)1300点从2001年到2003年间一直是沪市的中期底部,引发过1339、1311、1307点三轮中级行情。大量的历史筹码造就了十分强的技术阻力,行情的阶段性底部需要进一步市场反复认同过程。(2)作为中国股市多年来的成交密集区、多空分水岭,1300(有人测算实际相当于1000点)的“灯塔”意义至关重要。这就好比暗夜里行船的水手,在1300之下,这一“灯塔”是他们暂时的终极希望;而一旦行过“灯塔”,便又会成为水手们可资瞭望的大后方。如此,在1300附近的拉锯战便是难免的了,因为不论多空,谁都想占据这座灯塔。

以后的走势证实了我们的猜测,就在上证综指在1300点上下反复大幅震荡时,大盘却被越来越多的市场有识之士看成具有逐渐完成最后一跌的市场特征:(1)市场人气的特征。在形成最后一跌前,由于股市长时间下跌,市场中形成了沉重的套牢盘,人气在不断被套中消耗殆尽。(2)走势形态特征。形成最后一跌的走势期间,股指技术形态出现了加速破位走势,各类技术底、市场底、政策底,以及支撑位和关口都显得如此弱不禁风,稍作抵抗就纷纷兵败如山倒。(3)指标背离特征,即出现了多个指标(月开线、周开线和日开线)同时发生背离的现象。(4)个股表现特征。当龙头股也开始下行破位,或者受到投资者普遍看好的股票都纷纷跳水杀跌时,市场投资者开始普遍看空后市,从而完成大盘的最后一跌。

最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面动向上出现的微妙的积极的变化特征,这是大盘成就最后一跌的至为关键因素。历史上,政策市一直是中国股市的代名词。2004年9月中旬,自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求抓紧落实“国九条”(注解:)以来,各项呵护证券市场的政策措施便进入了实质性落实阶段:

--9月26日,《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开始征求意见;

--10月18日,修改后的《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也制定了《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

--10月21日,证券公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开始试点;

--10月25日,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2005年1月24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50%,由2‰调整为1‰。当日股市激情四射,上证指数大涨21个点。同样,询价制的出台与实施,也与管理层标本兼治证券市场紧密相连的。在华电国际(600027)询价出台前,市场上曾一度流行着为稳定股指,春节前管理层将暂停华电国际询价的消息。然而,事实上,管理层的计划并没有被大盘一时下跌所动摇,依然决然地安排华电国际进行询价。从表像上看,询价制的出台似乎是对大盘低迷时发行新股遇到很大阻力的一种被动行为,实际上,只要结合管理层这一时期的思路,就不难看出这反而是管理层一种积极的主动行为。询价制下,代表中国阳光资金的各大主力机构,实际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而且是参与定价的话语权。其好处在于,由于参与定价,从而获得了更为低风险的个股;二是大盘优质股逐渐增多,为这些投资机构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并进一步吸引更多阳光资金如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进入股票市场。三是机构扛起价值投资这面大旗将越来越深入人心。询价第一股华电国际及其低询价的面世,在于明确告诉广大市场投资者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道理,即公司的内在价值才是第一位的,今后在证券市场上,谁要是不遵循价值规律,谁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反之,就会受到奖赏。总之,这一时期证券管理层频频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不管是印花税下调,还是询价制的按部就班地推行,其背后的实质便是,管理层正在为推进中国价值投资时代作出铺垫。

与此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加快了合格的境外投资者(QFII)的审批速度,仅2004年9月份,新批QFII额度就高达3.75亿美元,另外6家获得资格的QFII额度正在审批中。在这一过程中,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两度要求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切实把“国九条”落到实处。他在考察了深交所和主持召开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资本市场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的观点。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既是管理层落实“国九条”的切实行动,同时也充分表明了政府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心和态度。据媒体透露,管理层已制定了稳定资本市场的5大政策:

(1)尽快制定证券市场10年发展大纲,解决市场扩融与保护投资者利益之间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市场在先、扩融在后”;

(2)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3)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可以采取多渠道、分步走的方式,在股市低迷与企业改制不达标的情况下,不设上市时间表;

(4)降低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