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纪之争: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
11580000000015

第15章 增长优势(4)

中国作为一个巨国的另一重要优势表现在工业资源方面不必绝对依赖国际贸易。中国辽阔的国土上拥有主要工业用的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非燃料性矿物藏量也十分丰富。虽然这些资源尚不足以使中国成为资源输出大国,但供应国内工业发展所需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存在任何问题。当某些品种存在短缺,中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调剂。当国际市场价格适当,国内开发生产数量尚不充足时,中国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进口一些原材料。甚至当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中国如果外汇充足,完全可以在缩减国内产量的同时,大量增加进口数量。但一旦国际环境不利,中国却因为具有的巨国优势和潜在能力,完全可以主要依靠国内资源游刃有余地支持其工业增长。仅就这一点来说,资源匮乏的小国除了进口之外,别无选择。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依靠巨国效应,集中使用力量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156项大型骨干项目,把新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准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中国后来在发挥大国效应上人为地走了弯路,条块分割、地区封锁、重复生产等错误的经济行为几乎严重销蚀了中国的巨国优势和大国效应。而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告诉我们,规模经济规律和大国效应规律要求中国在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应适当统收统支,在财政、税收、投资政策上作出调整。象“一五”时期(1953-1958年)建设156项大型骨干项目那样,象当年搞卫星、原子弹那样,现在中国又集合一个大国所应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搞所有小国一辈子都无法搞的外层空间和宇航技术产业群,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群、超导技术产业群、宇宙技术产业群、电子技术产业群、海洋开发技术产业群、光纤技术产业群、精密材料产业群、核技术产业群,从而使中国在大国竞争如林面前得以牢牢掌握住21世纪一些关键性高科技的主动权。

中国经济的巨国效应还表现在它的高速增长期比其它任何一个国家要来的长得多。二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如下的特殊时期,即我们称之为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通常为10年至15年周期,在这一周期里经济年均增速在10%左右。我们可以以日本、巴西和亚洲“四小龙”作为例子来说明。巴西高速增长期大概是10多年时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了这类通常周期模式的异类,高速增长期长达30年左右,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才出现了严重衰退,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30年后也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出现了大踏步倒退。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们不禁要问,经过近30年(1978-2006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期后,中国经济是否也会像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那样出现经济危机现象?如果说,中国经济还将持续高速下去,那么它还将持续多少年?

可以作出解答的是中国经济表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巨国效应。从世界各国看,城市化过程是一国现代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即除了工业化以外,就是城市化了。城市化是指一国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人口转型到城市的人口占该国总人口的比例。世界其它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据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中国总人口从12.47亿增加到了13亿,中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从17.9%上升到33.4%。自1998年至今,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化时期,城市人口增加了1.2675亿,城市化率从33.4%提高到2005年的41.8%。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而中国城市化率还只有41.8%,比低收入国家高,却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20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更是相差甚远。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成为快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的巨大瓶颈。

专家预测,未来15年至202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最重要阶段。近年来,中国城市化率增长是每年1.44%,这个数字表明,中国每年将有1200万农民转为城市人口,加上城市自然人口增长率,每年城市要新增约2000万人口。这个数字是巨大的,按照这个速度,到2020年中国城市总量将达到8亿,城市化率为60%左右。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开始迅速缓慢下来,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维持在76%左右,届时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

从人口学上考虑,有一点是中国学界的一个严重误区,即中国人口会随着时间推移规模越来越大,甚至达到15亿、16亿,以至一直这样无限止膨胀下去。我们以为,由于20世纪70年代人口“一胎率”政策和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影响,中国从21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人口严重老化,人口也将出现负增长趋势。这种趋势将在21世纪3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里加速,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爆增的人口全部死亡为止。到2050年起中国人口总量将大大萎缩,如果中国政府管理人口政策得当,届时中国总人口将维持在9到10亿上这一合理的水平上。虽然人口总数较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很巨大,但与中国过去人口总量相比,中国将第一次出现较为合理的人口总量水平。加上205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处于世界第一,人口负增长以及总人口的急剧减少,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因为分母化的因素处在世界发达国家前列。由此生发,我们有理由认为,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总量将是7亿左右。

从现在起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我们上述的76%,期间相距40多年,其中城市化加速进程主要发生在2005年至2020年间,时间跨度也至少在15年左右。城市化是一个产生巨大需求的的社会现象,为此,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曾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他说城市化是近代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和源泉。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也表明,城市化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支撑。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当前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便可以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1.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认为,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财富积累将步入新的航道。与国际已有的经历相对照,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在1970年达到一万亿美元,在10年后的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7万亿美元;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在1978年达到了一万亿美元,其后的1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4万亿美元;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在2000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随后的情况将会如何演变呢?我们注意到,当达到一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值后,美国当时的城市化率超过87%,日本的城市化率是64%,而中国2000年的城市化率仅为32%,这个巨大差异就是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巨大潜能。

中国从现在起将每年有2000多万的城市新增人口,需要与之配套的设施之巨是可以想见的,比如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住房和住宅等消费品。与此相对应的是钢材、水泥、能源、电力需求急增,又加快了经济重工业化的进程。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特别是汽车社会的来临,将继续加剧与传统城市结构的矛盾,进而推动新的城市化进程,为轨道交通、机场、港口、城市间高速公路、城市其它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产业带来发展契机。这个需求每年需要上万亿元的投资,而这样巨大的需求少说也将在中国持续至少20年。巨大的需求必将带来连续不断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在中国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我们关注到了中国组团式城市群的崛起。所谓“组团”,是指区域内不同规模尺度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之间通过形成网状联系和等级系列的相互协调,共同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也就是以城际合作、城乡一体的形式,在使区域的社会经济生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使组团中的每个城市附着于一个坚实的社会经济基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注解26,中国市长协会,“组团式城市群新一轮财富增长平台”,《新浪网》,2004年3月4日。)

组团式城市群已率先在长三角、珠三角形成,而且这种经济区发展的成熟度正处于由南向北逐渐展开的过程当中。处于北方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目前还属于争论阶段。该区域牵涉到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几个地区,发展的难度更大,就是北京和天津之间的战略联盟目前也还没有达成,机场、港口还不能共享,很多基础设施等还处于分割状态。一旦当上述“三维制高点”在中国成熟与完备后,全国将有人口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80%,工业总产值的90%%,进出口总额的95%在此地域上生成,即以区域非均衡的经济发展,达到全中国相对均衡的社会进步。依据计算,有可能使用国土面积的20%,获得中国财富总量的80%,彻底减轻了全国其余高达80%面积上的发展重负,完成在高水平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公平,由此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

在组团式城市群战略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长江三角洲的15城市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成立于1992年,由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湖州、宁波、嘉兴、舟山、绍兴15个城市组成。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南京、苏州、宁波等15个城市的市长于2004年2月15、16日会聚南京,举行峰会,讨论如何连手打造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据新华社报导,这个名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市长峰会”的会议,将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重点讨论“世博经济与长三角经济合作”,并协商解决8个方面的问题,从“培育建立区域性科技市场”到“推动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早在1976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世界存在六大“城市群”观点时,就已经把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列入世界的前六大城市群之一,其它五大世界城市群为: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域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四、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五、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注解27,陆彩荣,“戈特曼创想的科学效应”,《光明日报》,2003年8月22日。)而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则为第六大城市群,由上海、浙江、江苏3个省市的沿江地区及杭州湾地区城市构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超过7400万,面积1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全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10个;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城市中,长三角则占了4个,接近半数。长三角地区只占全中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却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25%。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巨国效应的分析,我们的结论是:中国未来经济保守说还将高速增长二三十年。当然,在这期间我们并不排除由于外力影响(包括地震等在内的自然灾害、战争、世界经济危机等因素)致使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暂时的震荡、阻断甚至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