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工作重在做到位
11571700000004

第4章 职场懒病:工作到位的拦路虎(1)

当你认为自己的工作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当你马马虎虎应付上司检查的时候,当老板看不见你,你在偷懒的时候,当你耍了一些小聪明欺骗了老板而暗自庆幸的时候,你知道山姆·沃尔顿,这位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在干什么吗?他在80多岁的时候,仍然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巡视他那庞大的连锁店帝国;他在南美洲考察的时候,曾经因为在超市里不断爬上爬下测量货架之间的距离,被超市报警送到警局里。

正是因为这种工作到位的职业精神,才让他成了世界500强老大的领导人,而不是别人。如果换成是你,面对同样的工作,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激情呢?

不可否认,在工作中,总有些人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过一天少两个半天”、“偷个懒老板也不知道”、“我照着做就可以了”、“这没什么了不起的”,这些“懒病”永远不会帮助你成功,只会一点点吞噬你的工作激情,把你的工作成果败坏得所剩无几,使你距离优秀员工的光环越走越远。

职场懒病

1.害死人不偿命的“差不多哲学”

对于“差不多哲学”,做得最到位的,表现得最入木三分的,当属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

这位“差不多先生”跟普通人并无二致,也有一双眼睛,只是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脑袋也不小,记性却很差,思想也不缜密。他总是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挂在嘴边。

小时候,他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被骂了,他反而说:

“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长大了,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就是不认真,老是把“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地骂他,他却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他去搭火车,因为他走得太过从容,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

他瞪着眼,摇头叹息:只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跟明天走,也还差不多。不过这火车公司也太认真了,早两分钟开,跟晚两分钟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去请汪大夫。家人一时寻不着汪大夫,把兽医王大夫找了来。“差不多先生”也知道他们找错人了,不过“有病乱投医”,管不了那么多了,心里还安慰自己:“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结果这位兽医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活人跟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话一说完,就断了气。

其实我们身边“潜伏”着很多的“差不多先生”,甚至我们自己身上很可能就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成本高了点,时间长了点,利润少了点,浪费多了点,打包歪了点,检验迟了点,对人对己都不斤斤计较,不求过得硬,只要过得去、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工作从来不曾到位,总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甚至要大家帮他“擦屁股”。

不要否认,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生活的:早上六七点钟就起床,准时打卡,准时上班,却很少能够及时完成工作;晚上八九点才回家,整天似乎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却很少能够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做什么事情都在应付差事,把“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认真”当做自己的口头禅和行为准则。

然而,就是这种做事粗糙,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和行为,是公司管理不善的一大弊病,恶疾不除,工作质量是绝对上不去的。

这种不清不楚、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哲学”有很多的常用代名词,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比如“大概”、“大约”、“大致”、“估计”、“好像”、“基本”、“几乎”等。那么,差不多到底是差多少呢?

夏林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家报社一直做得不温不火的。他工作非常努力,当时副主编的位置空缺,他很想爬上去。

在一次聚会中,夏林认识了一个朋友的老同学,这个人是当地很有名的一个地产商。一聊之下,得知此人最近一段时间正要在本地开发一块楼盘,而且计划在媒体上投资几十万的广告。听到这个消息,夏林高兴坏了,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如果给报社拉来这个大客户,自己肯定升职有望。于是通过自己的朋友,争取到了这个业务。报社得到了消息,就准备提拔他为副主编。

项目奠基的那天,夏林和另外一名记者以及广告部的人员,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相关内容绝对能够支撑两个版面。采访一结束,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邀请他去吃饭。却之不恭,他就向另外一名记者和广告人员交代了一下就去了。当天,他们吃喝玩乐,非常尽兴,直到很晚才回家。

第二天,他一上班,就有人告诉他出事了:他们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本来应该是“雨华园一期昨日奠基”,可摆在他面前的大标题却是“雨华园一期昨日奠墓”。这对于特别重视“彩头”的南方企业来说,简直是晦气十足,更何况还是刚刚启动。

地产商一怒之下取消了广告订单。一些准备投放广告的老客户,也取消了计划。

事情还没有结束,报社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极为严厉的处理:夏林及另外一名记者、排版人员均被除名,总编职务降半。原本想在报社大展宏图的夏林,不得已离开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不久之后离开了那座城市。

这就是“差不多哲学”惹的祸!“基”与“墓”两个字看起来非常相似,绝对对得起“差不多”这个词,但最终的结果却差远了,简直是一字千金——这一个字给报社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致使其信誉度也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工作不到位,不如不执行!“差不多哲学”只会害人害己,绝不能让它肆意滋生,必须想办法努力克服,彻底根除!只要抱有消灭“差不多”的决心,把自己的工作完全做到位,那么,你的提升和发展就指日可待。

2.“混日子”会一点点蚕食你的生命

曾经有一部一度热播的电视剧,名叫《士兵突击》,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是一名老兵对一名新兵说的:“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了你!”

这句话和“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如出一辙,声色俱厉地告诉我们那种“一张报纸一杯茶”般的“混日子”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有害无益,甚至毒害颇深。

冯某大学毕业已经十几年了,他既没有西装革履地出入写字楼、办公室,也没有像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那样创业,自己当老板,而是以打零工和拾荒货维持生计,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只得露宿街头。面对这种惨境,三十六七岁的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感叹道:“我就是混日子混成现在这副模样的!”

现在的他因为无家可归,不得不在长途汽车站的一个角落处安家,而全副家当也不过是几包被絮和衣物,而且这还是他和其他几名拾荒者的共同财产。

冯某毕业于某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在他考上大学的那一年,他的父亲病逝。毕业之后,他也曾经在几家机电制造公司找过几份工作,但都由于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原因,先后辞职了,而且每份工作的时间都不长。

不久之后,他的母亲也病逝了。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完全可以出去闯一闯,于是了无牵挂的他就和朋友跑到了武汉,合伙做起了生意,可没过两年,一场风波,让他们的生意梦想破灭了。

随后,他四处求职,可因为年龄偏大,加之没有一技之长,一直没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他不觉心灰意冷,索性给人家打起了零工,他去过搬家公司,做过快递员,基本上都是体力活。没活干的时候,他就捡报纸,拾塑料瓶换钱。

开始的时候他每个月还能赚几百块钱,勉强够吃饭、租房,到了后来,他的生活越来越潦倒,甚至不得不露宿街头。

有人建议他去应聘保安、服务员,因为这种工作对学历、年龄、从业经验等都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他说自己这些年打零工闲散惯了,不愿意受约束,很多时候就是过一天算一天。

一次他生了病,认真地回顾了这些年的经历,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用心工作过,以至于荒废了青春。他说假如能有钱治好病,他将重新书写人生。

其实,在一些公司里,类似冯某这样的,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说,职场上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在做事:早晨闹钟响过好多次,才能强迫自己挣扎着起床,开始一天痛苦的工作之旅;神情恍惚、睡意朦胧地听着上司布置工作;工作中,一副懒懒散散的样子,不是聊聊QQ、浏览无关网页,就是一天跑80趟厕所,中午恨不得一个午觉睡到下班,心里总是“晴间多云”,好像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快下班的时候,总是想着一会儿到哪个酒吧喝一杯,到哪个舞厅跳一曲;下班反而最有精神,奔出公司的动作总能给人留下“飞一般的感觉”,一天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这就是一些人的真实工作写照。他们只有一件事情做得比较到位,就是看到自己工资少得可怜的时候,就一鼓作气地炒了老板的鱿鱼,然后陷入找工作、换公司、再找工作、再换公司的怪圈而不能自拔。于是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逝了。结果自己往往是一事无成、一无所获、一穷二白!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为人与人之间实际上没有多大不同,优秀者和平庸者之间的关键差别、迥异之处,就在于心态。面对工作,我们应该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对待。

很多人都以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表示得过且过的意思,其实是一种误读,实际上它和“混日子”的工作状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位香客到寺院去烧香,问方丈怎么样才能修成正果。方丈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香客大惑不解。方丈把他带到了钟楼上,让他观看和尚撞钟。

原来这座寺庙每个小时都要撞一次钟,不分昼夜,不论冬夏,而撞钟的和尚只有一个。这个司钟和尚自从担任了撞钟一职后,就没有离开过钟楼。他盘膝而坐,口念佛号,从未间断。每个小时撞一次钟,一分不早,一秒不迟,而且声音悠远、洪亮,似乎要唤醒沉睡的人们迷途知返,同证彼岸。

香客大悟,原来成佛之道不在于懂多么深奥的佛理,最主要的是脚踏实地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这应该就是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工作的负责吧。我们的日常工作,通常平凡而又单调,工作似乎也是日复一日地重复。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没有事业、没有前途。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用心地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事业,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够做到极致,像司钟僧人一样把撞钟当成毕生事业来做,不管是什么工作,你都能够获得成功。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本意是一种敬业,是一种执着,是一种责任感,是博大精神的佛家智慧之光。摈弃那种“混日子”的“打工心态”吧,相信你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一定能够让自己不断取得进步,走向成功。

3.“坐不住”会让你急功近利,不得反失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城市越来越拥挤,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环境越来越压抑,人们总是显得无所适从,很难静下心来读一读书,很难静下心来听一听钢琴曲,很难静下心来善始善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特别是那些刚进入公司工作的员工,更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坐不下来。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新入职的员工连一点浮躁情绪都没有的话,可能表明他缺乏上进心。不过,如果浮躁情绪持续酝酿,甚至那些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员工,仍然心浮气躁,“坐不住”板凳,就表示他需要调整对工作的态度了。

高飞大学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发现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正在招聘行政职位,就投递了简历,还附上了一封短信,说自己非常期待在该公司就职。人力资源部见他言辞恳切,给了他到这家公司就职的机会。

一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很羡慕他进入了这么一家大公司。他也因此而沾沾自喜。可没过多久,他就烦躁不已。因为尽管是大公司,行政工作也是很清闲的,简直让他闲得难受,而且行政部的工资相对于销售部和市场部来说,比较低。

做了一段时间,他觉得很郁闷,在他看来,销售部和市场部的人,无论是学历,抑或能力和素质,都不比他强多少。只不过应聘的时候,只有行政部有岗位空缺。于是他请调销售部。领导一看,这个员工如此有上进心,说不定是个可造之材,正好分公司的销售部有空缺,就把他调了过去。

高飞兴奋地上任去了,到了新岗位,工作异常卖力。可这个新鲜劲还没到一周时间就过了,因为他发现销售工作又苦又累,而且那个城市的整体市场潜力不大,尽管他的薪水有所提高,但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值。

于是他又开始寻找机会,想调到人力资源部工作。他的工作表现已经让他的顶头上司头疼不已了,一听他又要求调换工作,一口回绝了,说这样频繁地换岗位,是公司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也是违反公司管理制度的。高飞只能委委屈屈地在那个城市里郁闷地工作着,不久之后,他就辞职去了别的公司。

人们找工作,基本上都是自己应聘某个自己喜欢或者对口的岗位。一般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把实际的工作情况和自己的理想进行对比,然后下一个结论,在这些结论中,大多数都是岗位不理想,领导不理想,公司也不理想,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工作已经成了负担,做完都很难,更不用说做好、做到位了。

你的结论果真属实吗?未必。很可能是因为你自己心态浮躁,对自己、对岗位、对上司、对公司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所谓“欲速则不达”,要求上进也好,追求理想也罢,都没有错,但这些都应该给予正确的判断。如果你“坐不住”,急功近利,最后只能错失良机。

如果从一开始,你就认定了某个行业,某种岗位,就应该一直坚持下去,不要轻易做出改变,除非它与你的兴趣严重不符,或者你自己的能力严重欠缺,已经到了混不下去的地步,否则,尽量不要频繁地跳行业或者换岗位。这种跳来跳去的行为,不会对你的职业成长有什么帮助,只能是大把大把地浪费你的时间。

浮躁是一种病,更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心浮气躁,工作起来,必然缺乏耐性和韧性,高兴起来,觉得秋高气爽,前途光明,一旦受挫,就觉得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心灰意冷,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工作状态。这样反反复复的时间长了,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头没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对任何工作都没了激情,整天疲于应付,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人生价值更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把工作做到位了。

为什么我们会“坐不住”呢?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我们没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自己和工作缺乏全面的思考和把握,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做才能实现目标,等等,我们都不清楚,因此只是在盲目地重复,尽管时间用了一大把,却看不到效果,看不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