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分管人 七分做人
11571100000041

第41章 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打造金牌团队(9)

为员工画好蓝图,给员工留下空间,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会画得更好。多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事务,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和权力,他们会取得让你意想不到的成绩。

美国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是一个典型的对部下“放任自由”的人物,公司的很多事情都交给员工去打理。他鼓励员工“先斩后奏”的做法,经常告诉自己的员工:“很多事情你们自己拿主意就好,不用事前向我请示。每件事情都向我汇报会错失掉很多时机。”索罗斯之所以能对权力收放自如,对部下充分授权,是因为他曾经在这方面遭逢“滑铁卢”。

索罗斯有一次刚从国外出差回到办公室,还没有坐下来,秘书就抱着一大叠正等他签字的文件。索罗斯看见文件后,一问才知道,出差这些天的文件都积在办公室,而且有几个文件还非常重要。索罗斯非常生气地说:“部门的经理都在忙什么,这些文件为什么不让他们签,你知道耽误的几天浪费掉多少机会吗?”秘书非常委屈地告诉他:“这都是你自己定下的制度,每份重要文件都必须交给你亲自过目。”

索罗斯听后,才忽然想起自己曾经在一次经理会议上说过这句话,心想:“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索罗斯立刻召开部门经理会议,向大家宣布一个重要决定:“除非碰到你们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否则不要耽误我打球的时间。”从此,索罗斯的办公室再也见不到文件堆积的现象了。

有的时候,索罗斯还自我解嘲道:“这帮家伙现在都把我放在一边,不再理我了。”正是因为索罗斯敢于授权,鼓励下属承担重要任务,他才有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上面。

上司向部下分配工作时,如果指示得过于具体,有时反而不好。一位懂得基层人员心理的上司,在向部下分配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部下的自尊心,留一些可让部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余地,部下才会积极主动的完成任务。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给下属留下发挥才能的空间,这个世界上毕竟不是只有领导者才有智慧的。

卓越领导的智慧:事必躬亲,是对员工智慧的扼杀,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形成惰性,责任心大大降低,把责任全推给管理者。

有奖励才有卖力

李悝任魏文侯的上党太守,希望百姓都善于射术,便下令说:“如果有些似是而非的诉讼案件难以决断的时候,就令他们比射箭,射中的就胜,射不中的就负。”命令刚一下达,人们都日夜不停地练习射箭。等到与秦国交战时候,大败敌人,就是因为人人善射的原因。

韩非总结说“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如果奖赏太少,又不一定能得到,部下便会丧失活力,如果奖赏丰厚,且确实可能获得,那么部下一定会拼命努力。奖赏有保证才能提高士气。

李悝的招数被《亮剑》中的李云龙也生动地运用了一把。为了让战士们练兵,李云龙杀了猪让炊事班煮了,热气腾腾的,在当时那个吃饭都不饱的年代,那才叫诱惑。他让手下的士兵扔手榴弹,谁能扔到那个筐里就可以吃肉,当然还有其他强项的也可以吃肉,达不到,怎么办?对不起,到一边闻味儿去。于是,李云龙手下的兵,个个军事技术过硬,嗷嗷叫……如何提高部下的士气呢?这是组织管理的重点,也是古往今来令领导者头痛的问题。根据西方的“期望理论”,提高士气决定于三项要素的乘积。

成功的几率;报酬的确实度;报酬的魅力。

说通俗点也就是奖励要“看得见、摸得着、能实现。”

所谓“无利不起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基于这种想法,领导者以赏罚控制人,驾驭人。我相信确实有为了远大理想而舍生忘死的人,也相信那些想吃肉的李云龙的兵们都想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但不能否认,利也是人类行动的一大动机。

然而,领导者对“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道理嗤之以鼻,对下属吝啬对之,肯定会输得很惨。项羽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正是如此。楚汉争霸时,投靠了刘邦的陈平对西楚霸王项羽评价道:“项羽表面上很爱他的士兵,他的士兵生病他也会因此落泪,但当他要奖赏他的将士时却特别吝啬,手里拿着发给下属的‘印鉴’(相当于公章、任命书)连印鉴的角都磨光了,却迟迟不肯发下去。”下属得不到应该有的赏赐,就会觉得他并不是真的爱惜他的下属,连看见士兵流泪的事也显得虚伪了。时间一长,英雄的“本色”会被下属看得很清楚,跟着他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有个有趣的现象: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不管企业领导人是如何完成原始积累的,你去看看他们的宣传,都在提用“好的企业文化吸引人,以精神鼓舞人,以良好的发展前景留住人”。提精神的多,提利益的少。但如果企业没有发展,没有不错的待遇,估计是留不住任何人的。除了老板外,如果某天一猎头公司打电话给你:“有间公司准备以您现在两倍的薪水,请您去做某某总监。”你还坐得住吗?

外交上都在讲没有永运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何况企业和人之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连霸王这样这么有个人魅力的人,下面的人都会因为利益而背叛他,那么不愿意拿出有竞争力待遇的企业家,背叛的人还会少吗?

所以,还是要向李悝和李云龙同志学习,让你的下属“跟着你有肉吃”,还有不打胜仗的道理吗?

奖金永远是激励士气的有效工具,没有资源配置,“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既要别人忠心,自己又没有诚心、诚信,这样一来,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卓越领导的智慧: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不管企业领导人是如何完成原始积累的,你去看看他们的宣传,都在提用“好的企业文化吸引人,以精神鼓舞人,以良好的发展前景留住人”。

奖得多不如奖得及时

在巨海品牌课程《总裁三项修炼》高级研修班中,我分享到:“奖励的几大原则:奖励要心花怒放,奖励要众人之下进行,奖励要及时。”奖励应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门艺术。

马戏团里的海豚每完成一个动作,就会获得一份自己喜欢的食物。这是训兽员训练动物的诀窍所在。人也一样,如果员工完成某个目标而受到奖励,他今后就会更加努力地重复这种行为。这种做法叫行为强化。对于一名长期迟到30分钟以上的员工,如果这次他只迟到20分钟,管理者就应当对此进行赞赏,以强化他的进步行为。可能大家会想不通,为什么迟到了20分钟还要赞赏他呢?很简单,因为他进步了。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成绩考了8分,回家后中国的家长和外国的家长绝对是两种态度。外国家长:“宝贝,你太棒了,这次竟然考了8分,妈妈真为你高兴!”然后抱着孩子在那里亲啊亲!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外国的家长有问题。其实,孩子上次考了6分,这次考了8分,进步了,所以就要受到表扬。

中国家长要是知道孩子考了8分,就会怒火攻心,根本看不到孩子即使取得了8分的成绩,相比原来的6分,还是进步了不少。于是乎,他们一顿批评,“你怎么这么笨啊!真不成器啊!”大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只要进步了就要奖励,而且要奖励得及时。应用在管理中也同样有效。

管理人应当想办法增加奖励的透明度。比如,对受嘉奖的员工进行公示。这种行为将在员工中产生激励作用,以奖励为代表的正激励的效果要远远大于以出发为代表的负激励。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我们若不断地赞扬年轻人,他们必会产生自信,此时,我们便予以严格的督促。这样,他们仍会对自己的能力深具信心,因而能够摆脱低落的情绪,接受更进一步的指导。”赞美本身对于指导下属确是一项极为有用的手段,只需看准时机,适时地对下属加以赞美,往往可使下属工作的效率大为提高。

一般说来,当下属工作顺利时,上司容易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下属由于在感情上较少有所起伏,而变成对工作漠不关心。反之,在下属成功时,如果能够适时地给予赞美,则其学习意愿相对地也会提高。

在职业球赛中,大部分的关系机构均会提供大笔奖金,作为争夺冠军的诱饵。因此说,正是针对“即时确认”效果所作的安排。

早期的美国福克斯公司,急需一项重要的技术改造。一天深夜,一位科学家拿了一台确能解决问题的原型机,闯进总裁的办公室。总裁看到这台原型机非常精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琢磨着该怎样给予奖励。他弯下腰把办公桌的大多数抽屉都翻遍了,总算找到了一样东西,于是,他对那位科学家说道:“这个给你!”他手上拿的竟是一根香蕉,而这正是他当时能拿得出的唯一奖品了。

自此以后,香蕉演化成小小的“金香蕉”形的别针,作为该公司对取得科学成就的科研人员的最高奖赏。由此看出,美国福克斯公司领导对及时表扬的重视程度。

对于下属员工,不管是多么小的构想,或微不足道的用心,只要一发现,就给予他适当的奖励。即使是简单的一句“谢谢”,也能让他感觉到上司的关怀,可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着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要想达到最大的诱导效果,你应尽可能在行为发生后立即加以肯定与奖励。”及时的一个微笑,胜过事后的千言万语。

卓越领导的智慧:赞美本身对于指导下属确是一项极为有用的手段,只需看准时机,适时地对下属加以赞美,往往可使下属工作的效率大为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巨海品牌课程《总裁三项修炼》高级研修班中,我分享到:“管理就是教育,给员工鱼吃不如教会员工钓鱼的方法。”

培育下属,是企业管理者责无旁贷的事情,但是,如何有效地培育下属,这才是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难题。有的领导认为,无私的传授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所拥有的技能迅速全面地灌输给下属,然后让他们去实践是正确的做法。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反而有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有句老话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帮助一个饥饿的人,最快的方法就是给他一条鱼。对于那个收到鱼的人而言,晚餐因此有了着落。但是,吃完了这条鱼后,又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了。其实,以长远的眼光来看,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教他学会钓鱼,这样他就不用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了。

上司把自己的顾客转给业务不佳的下属,就像是给他一条鱼。告诉他“要怎么开拓市场”、“要抓住什么样的顾客”之类的要点和秘诀,是教他怎么钓鱼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是否屡次见效呢?其实未必。原因就在于领导并没有抓住员工的心理,并没有激发下属学习的动力。关键在于领导如何去培养下属学习的动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激情”,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都知道,没有动力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最多也只是暂时的强化记忆,过不了多久,就会把它忘到脑后。真正有效的培育是在于如何使员工能自发的、主动的去寻找学习机会,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可能让员工创造出奇迹。激发员工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同样是授之于渔。

培训员工,是一个企业对员工的使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重要的不是教会员工一次“点石成金”的法术,而是要教会员工如何练出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这才是关键。这里的“法术”是指员工现状需要的技能,而“手指”是指员工自发学习的动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只有给他一根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才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给他一条鱼,是让他一天有饭吃;教他钓鱼的方法,是让他一生有饭吃。告诉他们如何去解决问题,这才是培育人才的精髓所在。

卓越领导的智慧:没有动力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最多也只是暂时的强化记忆,过不了多久,就会把它忘到脑后。真正有效的培育是在于如何使员工能自发的、主动的去寻找学习机会,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可能让员工创造出奇迹。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争霸天下,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精英汇集的大时代;而在1300年前的唐初,群雄同样争霸,却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为什么生逢乱世总是精英汇聚,又为什么天下之才都为唐太宗李世民所用?关键在于,李世民懂得观人之长、察人之短,又懂得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把人才放在正确位置上,组成最佳团队的道理。

在如今企业界,团队组合也向来是管理学中的一大难题:优秀的人才往往难以管理,而人才性情又各有不同,什么样的人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一切难题,向来都是决定CEO能力的关键指标。

一般来说,公司内部员工人才进出,可以总结为三种人:第一种是执行力强的人,他们遇到事情往往直接去做,从不考虑后果,也不会考虑办不成该怎么办;第二种是空想家,他们永远在衡量得失,一直在谋划,就是不开始行动;第三种人是既不执行,也不谋划,但他们往往对公司内部消息、人际关系特别在意,也喜欢传播消息。

有时我们总是说第一种人“没脑子”——不可以用,说第二种人是“胆小鬼”——也不可以用;至于第三种人,更是被批评为游手好闲。但事实上,不是人才不可以用,而是CEO有没有识人之心、团队组合的意识。对此,优秀的领导者认为:“假如让第一种人去策略部门,企业战略的行动细节一定想不清楚,让第二种人到第一线去做销售,他的执行能力也一定完不成任务,但是如果把两者互换,团队效果则必定不一样。”那第三种人呢?至于第三种人,他们可以变成组织“润滑剂”、沟通部门;有时也能成为CEO了解企业内部情况的工具。所以说,人尽其才,没有什么人是不可以用的。

唐代有如此的人才高峰,关键是有“伯乐”识得千里马。而伯乐李世民的人才观,则是认为人心难测,人才更是千百种性情,如何识人,进而驭人有术、组建合理的团队才是CEO成功的关键。

组建团队,经常会遇到用人、调度、组合的难题,不过问题关键又总是离不开“信任与授权”。中国古代经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海尔董事长张瑞敏都提出了“疑人要用,用人要疑”的谋略智慧。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恩怨,大胆重用原来太子党集团的重要谋臣魏征、韦挺等人,也一样起用父亲唐高祖李渊的老臣裴寂等人,使得贞观时期,各种不同利益派别的人都能被使用,各种意见汇聚长安,创下中国政治历史上的一大盛世景观。曾经有人因为门户之见,反对李世民重用原太子党和李渊老臣,说是怕政策执行不力、受人钳制。李世民一听,马上怒气冲天地对他说“天下尽是我的,哪里来的门户”,假如不用他们这些人,不听各种不同利益派别的意见,你又如何做到“兼听则明”,如果做不到,不就是变成“偏信则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