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1
11565600000004

第4章 文学(1)

先秦文学

1.《诗经》与《楚辞》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因而又称为“诗三百”,据传是孔子编订的。《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为地方诸侯国的乐歌,内容反映诸侯国的风土和风俗。雅为王畿内宫廷贵族所用的标准音乐,颂为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是典型的庙堂乐章。

三类中以国风和小雅中的部分作品文学成就最高。《诗经》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讽刺诗、爱情婚姻诗、农事征役诗,周民族史诗等等。讽刺诗表现了诗人悯时伤乱、愤世哀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斗争性。代表性作品有《鄘风·相鼠》、《魏风·伐檀》、《小雅·巷伯》等。婚恋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各言其情”,无论是“男悦女之词”,还是“女惑男之语”,也无论是写青年男女思慕幽会,还是写弃妇的悲伤悔恨,都情意真挚,感人至深。其中传诵于世的佳作有《周南—关雎》、《郑风·溱洧》、《秦风·蒹葭》、《王风·采葛》等。这两类诗较其他诗篇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较高。《诗经》中的诗具有朴素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善于使用生动形象的赋、比、兴手法,状物抒情生动自然。《诗经》在语言句式和篇章结构上也独具特色:在词汇上它多用虚词、语气词、双声叠韵词;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杂以一、二、三、五、六、七、八言;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联章复沓、回环往复的手法,再加上韵脚和谐,声调铿锵,能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奠定了后代诗歌创作的基础,成为现实主义诗派的源头。

屈原行吟图《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诗歌,是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它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屈原的创作直接促成了楚辞诗体的成熟。他创作的《离骚》不但是《楚辞》中最杰出之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按其叙述、抒情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后一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到结束。前一部分是对以往事实的追述,侧重对政治生涯的回顾;后一部分是对未来事情的探索与追求,注重诗人悲剧性格的塑造。《离骚》全诗贯穿着诗人不断求索和坚贞于祖国的精神。《离骚》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同时,突出了浪漫主义特色,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先河。其浪漫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壮烈的激情、飞腾的想象、奇幻的意境和绚丽的文采上。《离骚》的比兴手法运用得更为充分、自觉、鲜明,其善鸟香草、恶禽臭物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无不“寄情以物”、“托物以讽”,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离骚》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它打破了四言体的格局,吸收民歌形式,特别是楚歌形式,创造了句法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的“楚辞”诗体,为以后五、七言诗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又对辞赋的出现产生了直接影响。屈原还创作了《九歌》等作品。

2.《左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编写而成,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左传》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在文学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后世的史传体散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左传》的文章细密详瞻,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委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将历史性和文学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左传》以叙事精彩见称。书中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不仅写出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左传》比较重视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运用随事写人的方法,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情和心理。文章笔墨简省,故事性强,人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在动态中凸现各自的个性特征。《左传》的行文措辞讲究辞令之美。人物的言辞多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

3.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学派的士人所创作的散文。这些散文作品热切地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内容极为广泛,举出政治,哲学、伦理、艺术、教育、逻辑、军事乃至自然科学,几乎无所不包括,其理论热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作者或提出各种救世方案,设计不同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或具体探讨实现这些理想的途径、措施、主客观条件,以及人应当如何在现实中安身立命。其中影响巨大的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战国前期的诸子散文如《论语》、《墨子》、《老子》大都成书于作者身后,由其门人所编纂。它们或采用语录体,或保留了语录体的痕迹。《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的散文集,书中多为简短的语言片断。其突出特点是简洁凝炼,生动隽永。有些段落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概括出深刻的哲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对后代笔记、小说一类散文有很大影响。战国后期的诸子散文如《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则由语录体逐步演进为完整严密的单篇论文,由集体的记录发展为个人的独立创作,其题材和写作方法日趋丰富与完善。

《孟子》共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7篇,是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的散文集。《孟子》文章基本上是对话体,文章中心明确,有的放矢,近似专题论文,以善于辩论著称,且感情激越,声色俱厉,还擅长用排比句式,笔锋犀利,气势磅礴,咄咄逼人。《孟子》又多用现实生活事例讲道理,善用比喻,极富形象性,而其语言又浅近自然,明白晓畅。对后世论说文章有广泛的影响。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最富于文学性的。《庄子》中的文章独立成篇,主题明确,多为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其文章恣肆善辩、生动活泼、文理自然、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常用奇妙的幻想、虚构的情节、离奇灵活的构想,使文章海阔天空,雄伟壮丽,富于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善于通过神话故事、寓言和各种比喻进行说理,有浪漫荒诞色彩,富有形象性。《庄子》一书多“愤辞”,因而抒情意味浓郁。此外,其文章词汇丰富,句式灵活,多用韵语,声调和谐,也都大大增加了文学色彩。《庄子》对中国散文的发展影响巨大。《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集。其文章特点表现为直言不讳,无所文饰;议论透辟,善于驳论;笔锋犀利,行文明快;大量运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大大增强了其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秦汉时期的文学

1.汉赋

赋是汉代最有特色的文体,汉代的文学家大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创作,赋可以说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早作赋体的应该是荀子。据《汉书》记载,荀子有赋10篇,现遗存下来的有《礼》、《知》、《云》等5篇。西汉初年的赋家继承了《楚辞》的风格,创作出“骚体赋”。其中最有成就的应该是贾谊和枚乘等人。贾谊有4篇作品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慨。作品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真情实感,为骚体赋增加了新的内容。《鹏鸟赋》是假设与鹏鸟的对话而铺陈出的一篇文章,着重写了如何用老庄思想来排解自己的忧愁,很具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枚乘是继贾谊后又一著名的辞赋家。他流传至今的作品《七发》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有感而发,结构宏伟,气势不凡。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西汉初年到东汉中期,是汉赋发展的高峰期,《汉书·艺文志》记载汉赋900余篇,作者有60多人。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作家。《文选》中所载《子虚》、《上林》就是他的代表作。这时期的作家还有东方朔、枚皋、王褒等人。东汉末年,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都开始转变。这时期的代表者是张衡。他最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西汉辞赋的兴盛促进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开始把文学与学术区分开来,对文学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使文学观念从此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2.散文

秦汉时期,散文有了一定的发展。因为秦朝实行毁灭文化的政策,因而就有了“秦世不文”的说法。

西汉时期,散文的发展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塑造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作为一部传记文学的经典作品,《史记》在中国司马迁像散文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是班固的倾心之作,叙事简练明了,结构严谨,体现了汉代史传文章的发展变化,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3.诗歌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来自民间歌谣和文人创作。汉代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歌应属两汉乐府民歌以及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的五言古诗。

秦末汉初最为盛行的是以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声短歌。这时期,楚歌已成为帝王贵族和文人雅士抒发情感的一种流行诗体,故遗存作品很多,如《秋风辞》、《瓠子歌》及《天马歌》等。

今存汉代乐府民歌及谣辞多为东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一般多采用叙事手法,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和苦难。东汉乐府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它标志着民歌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阶段,开创了古代叙事诗的优良传统。

汉代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传统风格,反映出两汉的社会生活状况和阶级矛盾,表达出人民的思想和愿望。

汉代诗歌作品大都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其中乐府歌辞大多记载在《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中。其艺术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1.散文的重大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散文又一次重大变革的时期,是文学独立自由的时代。

汉魏时期是中国散文开自由之风的时期,这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曹操不但是政治上有名的政治家,他也是当时杰出的散文家。曹操的文章形式自由,简约严明,如《遗令》、《求贤令》等写得十分随便,有人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对散文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建安七子当中,数孔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如《荐弥衡疏》、《论盛孝章书》等,都是直抒己见,放言大胆,毫无顾忌。王粲主要以写议论文和书信为主,其中不少是对世人的忠告,非常恳切。

曹植像西晋之时,散文仍以议论为主。这时期有名噪一时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两晋之间的刘琨、郭璞散文也非常有特色。东晋时期骈文开始盛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在散文上大下功夫,如陶渊明和王羲之。王羲之的书信很出色,如《与会稽王笺》、《报殷浩书》等。其最为人称颂的是《兰亭集序》,文笔清新自然,风格疏朗。陶渊明的散文很具真情实感,其传世名作《桃花源记》寓意深刻,令人称奇。

南北朝时期因为骈文鼎盛,散文开始衰落,但也不乏一些成就卓著者,如范缜、裴子野等。范缜的《神灭论》道理透彻,锋芒毕露。裴子野的《雕虫论》代表了由文向质转变的势头。还有苏绰的《大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是散文的代表作。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史学家、小说家作品如陈寿的《三国志》、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都从各个方面说明了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俗的成就。

2.骈文的产生

骈文是指通篇为骈偶句或以骈偶句为主的文章。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区别在于是否讲究对偶与韵律。

西晋太康年间,诗文形式主义发展很快,辞藻华丽,这种趋向正是骈文开始出现的前奏。陆机,骈体文的奠基者,他的《吊魏武帝文》、《豪士赋序》、《叹逝赋序》等,大量使用对偶句,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是骈体文的典型代表作。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四声八病”的声律说的出现,对文章的骈体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南朝的颜延之、孔稚珪、王俭等著名文人都是著名的骈文作家。北朝的文人和文章显然就不如南朝多,但其文受南朝影响,也很有特色。如北魏后期的温子舁、北齐的魏收都是写骈文的好手。

3.辞赋的衰落

三国两晋之赋,以抒情咏物的小赋为主,如魏正始时期何晏的《景福殿赋》、阮籍的《猕猴赋》、嵇康的《琴赋》等,都非常有名。西晋时潘岳的《西征赋》、《秋兴赋》,陆机的《豪士赋》、《文赋》等都是艺术感染力很强的小赋。到东晋时,辞赋向清新明快的趋势发展。如袁宏的《东征赋》、郭璞的《江赋》及陶渊明的《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归去来辞》等作品,风格之独特,前所未见。

南北朝时期,辞赋兴盛,名家也很多,赋也逐步骈体化。南朝的鲍照是最杰出的辞赋家,他的《芜城赋》广为传诵。还有谢朓的《思归赋》、《游后园赋》,萧纲的《晚春赋》,萧绎的《采莲赋》等都清新自然,流传也较广。北朝辞赋名家名作极少,最突出的就数庾信,他的《春赋》、《荡子赋》等抒情小赋,格调纤弱,艺术水平高超。他最主要的代表作还是《哀江南赋》,情文并茂,下笔有神。庾信把此朝的骈体赋推向了极致,但同时也标志着“赋”这种文体的衰落。唐朝文学

1.由骈文渐入古文的唐代散文

散文在隋唐五代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隋初,不少文人不满骈文之浮华,痛骂六朝文人,然终隋一代,骈文一直居主导地位。唐初,骈文也占主导。唐太宗的重实录、反浮华,引起对文体、文风的改革运动。陈子昂于初唐真正反对骈体文而提倡写古文。其文风质朴疏朗,为改革文体、文风找到了正确方向。

韩愈像然而,用骈文写作的风气直到盛唐,甚至中唐时期都未曾真正改变。但是随着盛唐、中唐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骈文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散文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玄宗时期的张说、萧颖士等人力辟骈文流弊,开古文运动之先声。盛中唐之际,元结是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其作品短小精悍,善于讽刺,如《化虎论》等。中唐韩、柳之前,最有影响的散文家有梁肃和柳冕,其文古朴之风为韩愈所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