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获取材料的方式分,新闻材料可分为间接材料和直接材料:
①间接材料是新闻报道中运用最多的材料,就是别人提供的材料,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实际上是转述别人提供的材料。从新闻事实到新闻工作者,中间经过一次转述者,叫第二手材料;经过两次转述者,叫第三手材料,以此类推。需要注意的是,转述的次数越多,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运用间接材料时,要认真分析。
②直接材料正是新闻工作者从新闻现场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得来的,比起间接材料要真切得多,给广大群众的感觉也可信得多。
直接材料在报道中常常成为最重要、最生动的材料。直接材料的优点是真实可信,生动形象,而且对间接材料还有订正作用。
四、如何选择新闻材料
根据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归纳出以下几条:
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新闻报道都有其特定的报道意图,也就是“主题”,为了实现报道意图,主要靠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凡和主题有关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要取之;而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要弃之。
2.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的真实,要靠材料的真实。所以新闻选择要严把真实关,要鉴别材料的真实性,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
3.选择典型的材料
由于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是“用事实说话”,依靠的是事实的力量;也由于新闻写作受版面篇幅的限制,不能“包罗万象”,事实必须能少胜多。
因此要求新闻写作必须选择典型材料。
4.选择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材料
新闻写作的构思离不开新闻价值规律,写作中要设法突出那些新闻价值较大的内容,这就需要首先在选择材料时注意选择那些新闻价值较大的材料。
5.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材料新颖、生动才能表现出新鲜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新颖的材料指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而不是似曾相识的材料。生动的材料指形象的、感性的、戏剧性的、有色彩的材料。受众读了之后,可引发联想,调动情绪。
6.选择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
新闻选择受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两个标准的限制。新闻材料的选择,也要受这两个标准的限制。凡是与新闻政策相抵触的材料,一般不允许见诸媒体。
7.选择材料注意不重复
在同一篇新闻作品中,使用的事例应有差别、各有角度、各有意义。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实,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
五、运用背景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1.交待背景要紧扣主题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应该是与新闻事实直接有联系的,不能离开新闻事实。新闻背景的表达要为新闻事实服务,要突出新闻主题。因而在运用新闻背景材料时,切不可游离主题。那些与新闻主题和主要事实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背景材料,即使再精彩、再生动、再有趣,我们也应当毫不犹豫地舍弃。
2.简明扼要,不可喧宾夺主
新闻背景材料放在何处没有定规,是否自成一段也没有固定要求,它多穿插在主体之中。新闻背景是新闻的从属部分,一定要言简意赅,抓住最能说明问题的实质性事实,不能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写进去,以致节外生枝,喧宾夺主。它的有无和多少,应当因稿件而定。一般简讯或连续报道可以不用或少用。
3.客观真实原则
文中运用的背景,务必要同新闻事实有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照,或互相依存,或互相制约,而且在表达时要自然、严密,有机结合,切不可生搬硬拉,牵强附会。使用新闻背景常见的问题是牵强附会。如为了突出先进人物,就贬低周围的群众;为了突出现在,就把过去说得一团糟,这就违背了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
4.区别对待,不可无的放矢
新闻界常讲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自己明白的别人就明白,也不要以为自己不明白的别人也不明白。不同的媒体拥有不同的受众群,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关心程度、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新闻背景的交代也应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对不理解的内容,我们就要利用背景加以说明或解释,尽量让人明白。
六、新闻语言的含义及其特色
1.新闻语言的含义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是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2.新闻语言的特色
新闻语言,有着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品质和风格,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1)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来陈述、表达事实的新闻语言,它的特色之一就是选词造句的客观性。诚然,一个新闻工作者,对客观的事实总有爱憎褒贬之别,在语言的运用上难免增加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但为了使新闻受众把握事实的本位信息,仍然不能不受词语客观主义的制约,消息报道更是如此。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新闻倾向性,恰恰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毋庸讳言,新闻传播媒介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它所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而表现倾向性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只有客观地再现事实的本来面目,才能适应受众心理,进而收到预期的传播效应。因此,新闻语言的主旨功能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实原貌的了解和把握。
(2)准确。这里所说的准确性,包括以下含义:在时间、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语言的能指与客观事物之间高度吻合;对事物属性、特征也就是“质”的判断尽可能没有偏差;对事物的数量、程度也就是“量”的把握精确无误;排除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慎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
(3)简练。新闻以精练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应当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正如鲁迅所说:“简洁的文字,有着穿透读者心胸的力量。”
行文简练是我国纪实文体的传统。唐代着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经从历史记载的角度,提出叙事“尚简”的主张,要求做到“文约而事丰”,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众多的史事。所谓“文约而事丰”,这也是对新闻写作的要求。报纸上的消息一般篇幅较小,字数较少,而又要给读者以较大的信息量,语言上没有别的诀窍,只能靠“简练”二字。通讯、特写、解释性报道等新闻体裁,即使是篇幅较大,字数较多,语言也要尽量简练,不能因为字数而掺杂水分,信口开河。
(4)朴实。质朴无华、具体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
李白有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倒与新闻语言要求朴实相一致。新闻的语言讲究朴素,就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不必追求华丽辞藻,尽可能少用形容词、附加语,不搞那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新闻写作使用朴素的语言,自然而无造作,可靠而不虚浮,也就更能吸引和取信于受众。
新闻语言还以具体可感见长。客观存在的事实总是具体的,报道事实的新闻,它的语言就不能抽象,不能概念化,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表述具体,言之有物,实实在在,让人觉得看得见、摸得着。
(5)通俗。通俗,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大家容易懂,具有社会通用性。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载体,面对千百万读者、观众、听众,唯有以通俗的语言传播信息,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所以说,语言的通俗性也是新闻语言的一个特色。
七、新闻语言六忌
一忌空洞。在极“左”路线横行的时期,报纸、广播上空话、假话连篇累牍,人们在学习、讨论甚至在生活中,也大量使用一些言之无物的公式化的套语。这是四人帮推行的专制文化对语言实行暴力侵犯的结果,最终使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几成沙漠,语言也在长期的囚禁中干枯,变成一堆空洞干瘪的概念。时至今日,我们的新闻语言的程式化问题有的还很严重。
二忌混乱。说话和写文章都要注意语法、逻辑、修辞。这里所说的混乱,主要是指违背逻辑。逻辑混乱的文章,读者很难看得明白。
三忌语病。或许是由于新闻写作讲究“出手成章”,在语言的推敲上无暇过细的原因,目前在有的报刊广播中出现的病句实在太多,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忌含糊。语言含糊笼统,让人不得要领,这也是新闻语言的大忌。
五忌堆砌。如“胜利凯旋归来”,其中“凯”就是胜利,“旋”就是归来,等于把相同的意思说了两遍。这样的废话说多了,篇幅大了,信息却没有增加。
六忌矫饰。不要说在新闻中,就是在文学那种强调语言的“陌生化”、“反常化”的语境中,这也是雕琢过甚的败笔。别说新闻事实杳无踪迹,就连抽象的概念也被撕扯成一堆玄虚难辨的文字碎片,让人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