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11559800000019

第19章 通讯的写作(6)

8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门楼村。村里新建的楼房很气派,仍有村民侍弄着田里的西瓜。不过,村民们对“西瓜兄弟”的故事却有不同的讲述。80岁的门清祥老人回忆说:“那时候村子很小,不到100口人。种西瓜的兄弟俩不姓李,姓赵。老大叫赵喜成,老二叫赵喜龙。”兄弟俩在二三十年前先后去世,都没有留下后代。

此前,人们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也看法不一。一些人认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门清祥老人肯定了后一种说法:“当时过的是刘邓的军队,把共产党的军队称为‘八路’是当地老百姓的习惯。”

不论“西瓜兄弟”姓李还是姓赵,都印证了一个事实: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国民党的军队纪律涣散到处扰民。

黄泛区成了“绿的海洋”

半个世纪过去了,昔日的黄泛区改变了模样。在豫东平原采访,碧绿的庄稼一眼望不到边,路边、村头、河渠旁到处是高高的树木。在“西瓜兄弟”的家乡,门清祥的孙子告诉记者,现在这里的村民种植最多的是芦笋和桃树,因为芦笋和桃树的经济效益要比西瓜好得多。

和搬口乡到处是芦笋不同,记者在淮阳县王店乡大李村见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庄稼地里除了长势良好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黄花菜、蔬菜、果树、花木等经济作物也随处可见。在黄泛区农村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绿”字。

当年刘邓大军从这儿经过的时候,包括淮阳在内的黄泛区交通非常不便。如今的淮阳,公路密如蛛网,全县大多数乡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仅穿越淮阳的高速公路就有4条第七章新闻专访的写作。

(第一节)新闻专访写作基本知识

一、新闻专访的含义及特点

1.新闻专访的含义

专访是对事先选好的新闻人物、单位、部门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常用的专访类型分人物专访、事件专访和问题专访。

人物专访是为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思想品质、理想追求而写的专访。

事件专访是为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而写的专访。

问题专访是就某一热点、焦点问题向有关单位及权威人士、代表人物进行采访后所写的报道。

2.新闻专访的特点

所谓专访,就是通讯员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或问题,事先选定采访对象,经现场采访之后,根据谈话记录整理而成的一种新闻报道体式。专访与通讯有不少相似之处,人们称它为“特殊的通讯”。那么专访有哪些特点呢?

(1)访谈性。和谈话消息一样,专访也有着明显的访谈特色。

从形式上看,专访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双声对话,具有一定的“口述实录”性质。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问答的过程中次第展开。这种谈话是双向互动的,不像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那样死板。

在交互的问答中,话题不仅始终在双方的兴趣范围之内,而且双方有着较多的相互讨论和情感交流。

(2)针对性。专访的访问对象,是事先确定的,不是在采访活动中临时抓到的,这也是访谈类新闻的共同特点。

(3)记言为主。通讯以写人、述事、写景、状物为主,而专访以纪言为主。纪言为主是专访的内容,主要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其中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中心。在专访中,记者除了提出问题、做些适当的插话之外,基本放弃了话语权利,即便是转述,也不得违背采访对象的原意。

(4)特定的访问对象。和访谈录消息一样,专访也有更强的针对性。谈问题,为给受众以某种启示;访人物,为昭示人物某种精神,点亮社会心灯。

(5)专一集中的访问内容。这是专访有别于其他体裁的通讯,又不同于访谈录消息的重要特征。“专”是通讯员根据目前形势和受众的期待,事先就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针对一个专门的目的和意图进行采访和写作的一种特征体现。写人物,不像一般人物通讯,刻画人物全貌,而只写人物的某一种精神,某一方面的业绩,甚至只写某一件事。写问题,只写一个,且多取一个小的角度。和访谈录消息比较,专访所访谈的内容更为集中专一。

(6)文学的笔触。这是专访区别于访谈录的最重要特征,也是它和通讯的共同点。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由于体裁间的融合、借鉴、转化、移植,形成了一些既像访谈录又像专访的作品,是正常现象。因材设体,不拘一格,一切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处理。通讯的三个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专访都具备。所谓文学的笔触,就是说它运用描写、抒情等形象化、情感化的笔触,而不像访谈录那样,基本都是问答、叙述的方式。

二、新闻专访的组成部分

新闻专访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

一般由正题和副题组成。正题揭示主题思想,副题说明采访对象,前面冠以“访”或“记”字样,如《直如蛛丝绳,清如玉壶水——访刘绍棠》。

有的专访的标题只有正题而不设副题,如《××专访》。

2.正文

正文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1)开头。一个漂亮而得体的开头,可以立刻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专访的开头样式很多。从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分,有叙述式、描写式、抒情式、说明式、议论式等;从内容的安排上分,有开宗明义式、介绍说明式、烘托渲染式、直接问答式等。如何开头,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去定。

(2)主体。本部分是专访的核心内容。这部分要立足于采访过程,以表现主题、突出主题为宗旨,展开内容。其写法主要有纵式和逻辑式两种形式:前者是按照采访过程去写;后者是根据逻辑关系,用主题的红线,把一次采访的几个场面,或几次采访的重要场面、重要谈话,巧妙地联结起来,融为一体。

通常专访主体的写作都是将叙述和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交织在一起的。

(3)结尾。精彩的结尾,应该对主题起到升华、深化的使用,给读者留下无限的回味和深层次的思考。

三、新闻专访的写作要求

通讯员在写新闻专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记言准确传神

专访和谈话录消息一样,记言是最重要的特色,同样要求记言必须准确而传神。专访不仅要准确记录谈话的寓意,还要准确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要抓住被访者个性化的语言与风格,再现于作品。对于被访者的话,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转述即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更具现场谈话氛围,间接引用便于概括集中。

2.再现场景

这里的场景,是指访问现场。再现场景于作品,一是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二是以景写人,用场景衬托人物身份、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

3.透出时代气息

专访,访的是当代人物,写的是当代人们关心的事情或问题,因此,时代感便成为专访的生命。时代感,主要是通过问题的针对性和人物的精神、观念体现出来的。

选题要切准时代脉搏,要写当代人们关注的问题,写当代人们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普遍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专访对象,要选择具有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或者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只要问题切准了时代脉搏,人物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专访的时代精神、时代气息也就在其中了。

4.新鲜活泼

新鲜是指内容而言,活泼是就形式而论。内容新鲜,一是要及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人新事;二是要选择好新闻的由头,这里就有一个时机问题。

5.专访要“专”

专访的“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专题性,写人、写事、写问题都要求集中、专一,不宜散。二是媒体专栏、专页、专版的“专”有特色。不同的媒体,面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不同的媒体应形成自己专有的、不同于其他媒体的专访栏目,谈论自己的受众关心的问题,访问自己的受众关注的人物,采用贴近自己受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第二节)新闻专访写作问答

一、新闻专访的结构形式有哪些

新闻专访的结构形式可分为问答交谈式、人物自述式和散文式三类。

1.问答交谈式

问答交谈式是以“问”和“答”为记言的主要方式。专访中的“问”

与“答”,常伴有对话,即采访者有时不是纯粹地“问”,也输出思想、观点,和被访者形成对话,这种对话可能是双方认知的共鸣、互补,也可能是观点的交锋,在共鸣或交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无论是共鸣还是交锋,都使专访的“问”与“答”显现出交流、交谈的色彩。

2.人物自述式

人物自述式专访,是指由人物以自述的方式谈自己的思想、情感、业绩。谈话录中的人物直接叙述,一般是针对采访者的提问,回答问题,陈述观点。这里的人物自述,主要是述人物自身。一般在人物自述之前,由采访者交代背景,介绍人物。

人物自述式专访比一般人物专访的取材面宽,具有人物通讯的取材幅度,但表达手法却没有人物通讯那么多样,这可以说是体裁演变发展的新尝试。

3.散文式

散文式写法和谈话录消息的记言叙述式写法看似相仿,实则不同。记言叙述式是用采访者的话语串联被访者的谈话,基本是记言。散文式则是将记言、叙事、写景、描绘人物音容笑貌融为一体,有时还可以融入采访者的议论和抒情,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二、写作新闻专访应注意的问题

写作新闻专访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好专访对象,确定采访目的、方法,收集必要的资料,列好采访提纲等。

2.采访的主题要鲜明、深刻

专访看似一问一答,对主题没有严格的要求,其实专访的新闻价值就在于主题是否鲜明、深刻。

3.要处理好人称变换的关系

变换人称时,要注意衔接过渡,切勿因人称变换的原因,使读者分不清哪些是采访者说的,哪些是被采访者说的。

4.要带着浓厚的情感来写

只有作者有情,笔下带情,文章才能流露出真情,才能收到感人的效果。

(第三节)常见新闻专访类型的写作

一、人物专访

1.人物专访的含义

人物专访,就是抓住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人物或单位,用第一人称出场的形式写,常用问答式介绍访问内容。

这种报道以“访”为主,即以叙述被访人的看法、意见为主,围绕被访者对某特定问题的看法,写他在这方面的经历和见闻。

2.人物专访的写作要求

人物专访写作要求如下:

(1)要交代清楚访问对象和访问原因。

(2)对被访问者的描述要有重点。

(3)要抓住特点,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4)要注重描写人物语言,给人以访问的实感。

(5)人物专访的结尾,可写一点作者的感受或对被访者的祝愿和希望。

3.怎样写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通讯员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1)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

这样,交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

例如,有一篇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于是,作者满怀感情地写道:

“果然不负众望。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2)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一块黑板常常不够用,老师擦了写,写了擦,又累又不卫生),到他从书上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建楼房是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增加居住面积。

(3)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他四十多岁了,高兴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学——甚至某页第几段都说得出来,令听者目瞪口呆。”

文字不多,却活脱脱地勾画出当代文坛“怪人”——深通中国古典文、史、哲,能书、能画、能篆刻、能谱曲,熟悉戏曲的中年作家钱世明的形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物专访,内容一定要真实,引述采访对象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必须是原意,作者不能随意改动或发挥,无根据的拔高和添枝加叶是不允许的。所以,在专访时,要细心倾听,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作品和数字等要当场问清楚并记下来,以免张冠李戴。文章写完以后,最好送采访对象过目,听取本人意见,以免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4.人物专访写作范例

为使夕阳更壮美

——记江苏科技大学的老专家们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一句传诵千古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后人根据此句归纳成“夕阳红”。江苏科技大学老专家协会成立的五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夕阳红老专家。

奉献余热辟新天

最近这五年,正值江苏科技大学发展的五年。这五年,是这所称为“造船工程师摇篮”的高等学校进入了全盛时期。除了原来的东校区外,又完善了南校区和西校区,而且新辟了张家港新校区,这里凝聚了许多老专家的心血与聪明才智。2005年,江苏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祝山、原副校长冷静和原纪委书记沈贻森等,带领部分老专家和一批年轻同志,奉命开辟张家港校区。他们竟然能在一片空白之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区。目前已培养出了两届毕业生。他们从校区的内外管理到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的配备,实验室的规划等方面,精心策划,从无到有,克服困难,开拓进取,臻于功业。

与此同时,初具规模的江苏科技大学南校区,仍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