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大珩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11520000000010

第10章 梦游清华园(2)

叶先生终身未娶,多年来一直是独身一人生活,身边只有一个老男佣。王大珩和同学们无事时常喜欢往叶先生处跑。虽然叶先生在为人上书卷气很浓,从没有多少客套话和格外热情的表达,但却从不令学生有冷淡和生分之感。学生们对叶先生的人格、人品有一种很深的信赖,只要碰到困难首先就会想到去找叶先生。当年,于光远是王大衔的同班同学。同学们见于光远在生活上十分拮据,就跑去找叶先生,请他帮于光远想个办法。叶先生当时并没说什么,但之后很快就为于光远找到了一份到中学代课教书的差事,让他能挣点薪水补贴生活。要知道,清华当时是不允许在读学生去外面兼职的,要上上下下做多少工作,学校才肯对于光远网开一面。但事后,叶先生对自已的努力却只字不提。

“七七事变”后,叶先生积极支持我党在冀中根据地的抗日承活动。他通过曾给他当过助教的冀中军区供给部研究所所长熊大缜,一面介绍清华大学学生到冀中根据地参加工作,一面筹集资金为吕正操部研制黄色炸药、购买电台和医药用品。蔡元培先生曾在日记中记载过叶先生四处筹款的活动。蔡元培先生写道:致孙夫人函,由企孙携去。……企孙言平津理科大学生在天津制造炸药,轰炸敌军通过之桥梁,有成效。第一批经费借用清华大学备用之公款万余元,已用罄,须别筹,拟往访孙夫人,嘱作函介绍,允之。

“一二?一运动”时,叶先生以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的身份主祭在“一二?一运动”中牺牲的四烈士。他亲自出面与当时的云南省主席、昆明卫戍司令交涉,要求保护学生,允许学生抬棺游行,并积极组织法律委员会处理惨案控诉事件,伸张正义。

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派飞机到北平,准备把文化界的名人接到南京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叶先生都在拟接人员名单之内,但叶先生却没有和梅贻琦一起走。叶先生早已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对共产党抱着深切的希望,他拒绝了国民党的邀请,毅然留下来等待北平解放。

但后来,叶先生却在“文革”期间因熊大缜的冤案受牵连,被投入了监狱。

熊大缜是叶先生的助教,清华有名的才子。当年熊大缜本来已经准备去德国留学了,但“七七事变”后,这个热血青年却放弃一切去了冀中根据地,参加了抗日的队伍。当时,熊大缜在吕正操手下当供给部部长,所需的很多人才和物资都是通过叶企孙先生帮助解决的。但1939年,熊大缜却在働奸运动中被污为特务杀害了,年仅26岁。叶先生与熊大缜情同父子,他了解熊大缜,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有才气、有活力、有热情的年轻人。叶先生从来就不相信熊大缜会是特务。

叶企孙先生被放出来之后,王大珩去看望他。记得那是一个秋末冬初的夜晚,王大珩小心翼翼地敲响了叶先生那清冷的家门。等了很久,叶先生才弓着身子出来开门。与先生四目相望的那一刻,王大珩哽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许多年没见面,如今先生面容憔悴,表情木然,举止迟缓,目光中的灵动已全然不见了。王大珩知道先生这些年受了很多的苦,但还是没想到先生的变化竟会这么大。师生二人没有任何客套式的寒暄,只默默地相引着走进房间。

叶先生告诉王大珩,自已因为熊大缜的牵连,被怀疑是国民党CC特务,在监狱关押了一年多。现在虽然释放了,但仍处于继续接受审査的阶段。

王大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熊大缜是王大珩的学长,他虽然不了解熊大缜,但这位当年名满清华的才子曾给他留下过很深的印象。王大珩至今还记得熊大缜那英俊开朗的容貌,记得他在校园各项活动中活跃的身影。与叶先生一样,王大珩也不相信熊大缜是特务。他不相信一个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的人会是特务,不相信一个为救国而甘愿放弃个人前途的人会是特务,不相信一个把自己的先生、同学都吸引到抗日阵营中的人会是特务。听说熊大缜在被处死前竟提出不要枪毙他,他宁肯被石头砸死好省下子弹去杀日本鬼子。王大珩怎么也无法相信做出这种壮举的人会是特务!

师生二人相对而坐,许久无言。

正是秋冬之交的落寞时节,窗外瑟瑟的秋风把枯叶操纵得漫天飞舞,初冬的寒意趁机推搡着门窗,从破败的缝隙中哄挤进来,肆虐地占据了一切空间,心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拥堵得满满的。

冷,他们都感到了一种沁入骨髓的冷。

离开叶先生家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走出大门外,王大珩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黑暗中久久地伫立着先生那郁郁的孤独身影。先生是明显地衰老了。那一刻,王大珩心里突然有些惶然,他为先生担忧,不知道先生独自一人能否平安地走过这个凛冽的严冬,不知道前面等待先生的还有些什么。

那以后,有关先生的消息就越来越糟糕了。有传言说先生的精神越来越差,甚至干脆就说先生疯了,说看到先生弓着背,穿着破棉鞋踯躅街头……后来,就得到了先生病逝的消息。

叶企孙先生的问题至死也没能搞清楚。直到1986年,有关方面为熊大缜平反昭雪,叶先生的问题才随之得到了解决。只是此时,熊大缜已默默含冤九泉近半个世纪之久,叶先生也已故去几年了。

81岁时,王大珩在接受采访时曾有过下面一段对话:

在您一生中,哪位先生对您的影响最大?

叶企孙叶先生。

他对您的影响是否主要是在治学方面?

不!不仅是做学问,更主要的是做人。

做人?

对,做人。叶先生做人真诚正直,不温不火。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从不哗众取宠,也绝不趋炎附势。

您最钦佩叶先生的是什么?

他有一颗诚挚的爱国之心。只要是对国家民族有利的事情,他就一定要倾尽自已全力去做,而且无怨无悔。我常记起与叶先生最后一次见面的那个晚上,即便在那个时候,即使是面对我,叶先生也没有一句怨言。

最要好的同学一钱三强

在清华的所有同学中,王大珩最要好的就数钱三强了。王大珩与钱三强相识70载,两度同窗,终生相交。在王大珩一生中的几个关键的转折时刻,钱三强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他们两人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80年代以后,王大珩从长春调到北京。当时,中科院有两处宿舍可供王大珩挑选。一处在三里河,一处在中关村。两处相比,三里河地理位置好,离市区近一些,房子面积也大。都以为王大珩肯定会要三里河的房子,没想到王大珩却同老伴商量说,就住中关村吧,三强他们都住在中关村,离三强近一点,互相走动起来方便。就把家搬到了离市区较远,房子较差的中关村。

每当提起这件事,王大珩的老伴常温厚地笑他说:“纤是这个样子的,恋群,恋老朋友。恋得很呐!”

上大学后,直到三年级以前,王大珩和钱三强两人还谁都不知道,他们以前就曾经做过同学。大三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很密切了。有一次,他俩坐在窗台上闲聊。聊着聊着,两人突然发现,他们都曾在孔德学校读过书,而且是在同一个班级!他们不由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同学几年,互相会没有一点印象呢?说了半天才弄明白,原来问题出在他们各自的名字上。钱三强的名字是后改的,他在孔德学校时的名字叫钱秉1936年夏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合影。

穹。后来,是他自己为了自励自勉,执意更名为“三强”的。王大珩自然不会知道钱三强就是在孔德学校时坐在后面那个高个子同学钱秉穹了。而王大珩在孔德学校时,是一直被同学们错称为“王大行”的。王大珩名字中的“冲”字太生僻,初上学时,同学们都不认识,就随便读作了“行”。反正名字已经叫开了,王大珩也就将错就错没去纠正。因此,在钱三强的印象中,他的孔德同学里当然只有一个叫王大行的年纪最小的同学,而没有一个叫王大珩的了。

最初引起王大珩注意的是钱三强那不同于自己的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活跃的思维能力。上大学后,王大珩一直是班上公认的好学生,书读得扎实,考试成绩也好。钱三强的成绩虽然不及王大珩,但钱三强读书多,知识面广,思维十分活跃。第一年普通物理课程结束时,先生从下一步将要学习的课程中找出了几道难题,让学生们自己去琢磨推敲。开始王大珩一头钻进了死胡同,思路一直打不开。正在王大珩死抠死算怎么也解不开这几道题的时候,碰巧钱三强与王大珩谈起了他最近读到的几本相关的书,谈起了书中最使他感兴趣的一些论点和自已的体会。虽然,钱三强谈的问题与王大珩所做的题目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的思维方式和论点却提醒了王大珩。与钱三强谈过话后,王大珩发现自己的思路仿佛突然间打开了,很快就把那几道题做了出来。从此,王大珩十分喜欢与钱三强在一起。他觉得钱三强身上有许多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点。

大学三年级时,全班10个同学组织了一个“读书会”。读书会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准备一个课堂以外的题目,拿到读书会上为大家讲解。王大珩经过认真地准备,从经典材料中选择了一个热力学中与辐射有关系的题目。他的题目做得很出色,在读书会上讲得也很成功。王大珩本来觉得自已还不错,但听了钱三强做的题目后,他立刻发觉了自己的差距。当时,核物理学的研究刚刚开始,钱三强选择的就是这一先进学科中有关人工放射性方面的题目。仅从各自不同的选题上,王大珩就看出了自已与钱三强的高下之分:钱三强的眼睛总是盯着前面新的东西,热衷于了解新学科的发展方向。而自己更多的则是死读书,喜欢抠书本,钻研过去的理论。很多年以后,王大珩每当谈起这件事时,还总是真诚地说你们看看,我就是个死读书的人。

三强比我强。三强书读得多,读得活,看问题具有创见性。”

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往往就在于他总是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从别人的长处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聪明人之所以聪明,还在于他总是能及时地割舍掉自已的缺点,迅速地从别人身上吸取更多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大珩就是极聪明的一个。王大珩通过钱三强那不同于自已的新鲜、活跃、无拘无束的学习方法中,看出了自己思维中的拘谨、保守倾向。他开始认识到了父亲封建家长式教育给自已留下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