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108影响人类的重大事件
11456000000077

第77章 无需想像的世界

——人类拥有电视机

1925年10月2日清晨,伦敦城浓雾弥漫。

在一间充当工作室的简陋房间里,来自苏格兰的发明家约翰·罗杰·贝尔德正在进行映像接收实验。他启动了自制的播映机后,就把一个名叫比尔的木偶人放在椅子上,并调节好悬挂在木偶头上的灯光。随后,他又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调整起映像接收机来。不一会儿,映像管里出现了长方形的发光面。当播映机和接收机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后,木偶比尔的形象就会在长方形的发光表面上亮相。然而,在前几次的实验中,比尔的圆脸出现在映像管里时,却只有一片黑白相间的斑点,根本无法辨别五官的位置。这一次,贝尔德调整完机器后,弯腰凑近映像管,全神贯注地看着画面。突然,他跳了起来。斑点消失了,映像管里的木偶比尔不再像以前那样模糊不清,而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逼真形象,比尔那两道上翘的浓眉和满脸笑容清晰地出现在贝尔德的视野里,贝尔德多年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贝尔德的发明最先从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开始。在那里他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由于他没有实验经费,只好用一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一只破茶叶箱相连,箱上安装了一只从废物堆里捡来的电动机,它可转动用马粪纸做成的四周戳有小洞洞的“扫描圆盘”,还有装在旧饼干箱里的投影灯、几块透镜及从报废的军用电视机上拆下来的部件等等。这一切凌乱的东西被贝尔德用胶贝尔德和他简陋的电视系统水、细绳及电线串连在一起,成了他发明电视机的实验装置。

贝尔德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年复一年地实验,他的实验装置被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经过18年的努力,1924年春天,贝尔德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但发射的距离只有3米,图像也忽有忽无,只是一个轮廓。

为了找明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又开始了一番新试验。他想原因也许是电压不足,于是他把好几百个干电池连接起来。他接通了电路,可是不小心左手触到了一根裸露的连接线,高达2000伏的电压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昏迷了过去。第二天的伦敦《每日快报》马上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贝尔德触电的消息。贝尔德一时间成了英国的新闻人物。

贝尔德灵机一动,决定利用报纸来为他筹集资金。他设法为记者们做了一次实物表演。一家小报发表了通讯。伦敦的一家无线电老板闻讯赶来,表示愿意提供经费,但要收取发明收益的一半份额。

贝尔德同意了这个苛刻的要求。他的实验装置从黑斯廷斯运到了伦敦。但经费很快又用尽了。他的试验似无重大突破。

这个时候,一家百货店的老板又来同他订了合同。每周付他25英镑,免费提供一切材料。但贝尔德必须在他商店门前操作表演。不幸的是,现场表演又是失败。贝尔德生活日见艰难。没钱吃饭,没钱付房租。他只好忍痛把设备的零件卖掉,以此维持生活。他家乡的两个堂兄弟得知贝尔德陷入绝境后,给他寄来了500英镑一贝尔德得救了,他立即又投入试验。

成功的日子终于来到了。终日陪伴他的木偶“比尔”的脸部特征被清晰地显现在接收机上了。这一天是1925年10月2日清晨。

“成功了!成功了!”贝尔德兴奋地喊叫着冲下楼。一把抓住一个店堂里的小伙子,拽他上楼,把他按在“比尔”的位置上。小伙子吓得直打哆嗦,但几秒钟后,他也吃惊地喊叫起来:“真是奇迹,真是奇迹。”因为贝尔德的“魔镜”里映出了他的脸。

1931年的一天,伦敦城里的许多市民纷纷来到著名的伦敦大剧院,兴致勃勃地观看贝尔德的电视演示。为了吸引大家,贝尔德做了精心的准备。英国人一般都热衷于赛马这项活动,每次赛马比赛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大家在赛马会上购买彩票,幻想能发个横财。贝尔德利用人们的这个特点,专门选择转播赛马比赛作为自己的电视演示内容。当市民们从电视机里看到距23公里外赛马场上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时,激动的情绪随着马匹的你追我赶而时起时伏。贝尔德的电视公开实验取得了成功,也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电视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世界各国消除了空间距离的障碍,开阔了眼界。从六十多年前贝尔德用最原始的实验器材播映图像以来,到60年代人造地球通讯卫星上天,世界上每一个地方都能随时了解其他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甚至还能清晰地观看到人类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的活动。几十亿人通过电视观看“阿波罗”登月、人造卫星上天、空间实验站对接、航天飞机升空和世界杯足球赛、伊拉克战争……这是贝尔德当初所未曾料及的。人类进入了天下事尽收荧屏的电视时代。

1935年,德国开世界之先河,定时播送电视,当时称为“遥遗视”。节目由柏林播出,屏幕上只有180条水平扫描线,每周播出三天。德国女演员帕兹雪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广播员。

1936年柏林举行奥运会,电视作现场直播,但只有一部分播送成功。1943年盟军空袭炸毁电视台,电视广播才停止。

从最简单的工具——石头、本棍,到可以和人类下模对垒的电脑“深蓝”,人类一步步走向脑力解放的新时代。尽管这最初的一步迈得如此笨拙。

数字化时代到来——电脑的诞生

1943年4月9日,在近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史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一个决定电子计算机制造工作是否要上马的重要决策性会议,正在美国阿伯丁召开。

会议和气氛是紧张而严肃的。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美国作为同盟国参加了战争。随着战争的发展,作战部队对武器装备的要求越来越急迫。在把新研制出来的武器配备到第一线之前,需要做性能的测定和确认,美国陆军兵工局将这一任务交给了阿伯丁弹道试验场,要求每天提供6张武器火力弹道表。阿伯丁试验场当时聘用了二百多名计算能手,即使使用台式机械计算机,作出一张弹道表也需要2~3个月的时间。对于必须加紧武器生产来装备前线的军方来说,这样的速度如何能满足作战的要求呢?缩短计算时间成了当务之急。为此,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为军方起草了一个制造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展计划,经费预算为15万美元。

领导这项工作的总工程师是年仅24岁的埃克特,主要负责困难而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30多岁的物理学家莫克利担任总体设计,格尔斯坦负责组织工作。而莫尔学院有声望的勃雷纳德教授尽管自己没有把握担保能达到预定方案,但他支持了莫尔小组,因为他看到了这班年轻人的创造精神和蓬勃朝气。

匈牙利著名的数字家诺依曼当时正在曼哈顿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在计算原子核裂变反应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了极大困难。尽管有成百名计算员帮忙,仍无法按时完成判断一次核反应过程所需要的数十亿次计算。正当他为此事焦虑不安之时,1944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莫尔小组的工作,他立刻专程赶到莫尔学院参观,并参加了一系列改进设计的讨论。凭着他的洞察力,他立刻断定电子计算机的制造是解决原子核裂变计算难题的最有希望的途径,因此他果断决定投身其中。

诺依曼懂七国文字,在美国学术界已有盛名,他的参加使莫尔小组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创造了十分良好的社会环境。他的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极强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莫尔小组的整体水平。加上军方有关部门远见卓识,全力支持,莫尔小组毅然自断后路,以空前的规模招聘了30多名工程师和200多人参加工作。经过两年半日夜不停地艰苦奋战,方案修改了12次,经费开支超过了48万美元,终于在1945年12月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命名为“埃尼阿克”。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将近半年了。

“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另加1500个继电器以及其他器件,其总体积约90立方米,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间30多米长的大房间才能存放,是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这台耗电量为150千瓦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500次乘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当“埃尼阿克”公开展出时,一条炮弹的轨道用20秒种就能算出来,比炮弹自身的飞行速度还快。“埃尼阿克”的存储器是电子装置,它能够在一天内完成几千万次乘法,大约相当于一个人用台式计算机操作40年的工作量。

“埃尼阿克”最初虽然是为了进行弹道计算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但后来通过改变插入控制板里的接线方式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而成为一台通用机。它的一种改型机曾用于氢弹的研制。英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的蒙巴顿将军把“埃尼阿克”的出现誉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电脑”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从此以后,现代电子计算机经历了一代代产品的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出现了巨大飞跃: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价钱越来越便宜,效率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200亿次。电子计算机的研究沿着高计算速度、大存储容量、微型化、网络化、智能模拟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今天,随着电子计算机大举进入千家万户,其渗透几乎已无处不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也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结构、生产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从而推进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今天.电脑犯罪造成的损失极其,巨大,但由于许多机构不愿报案,以免投资者对其丧失信心,故无法统计。据1974年美国的估计,已报案侦破的电脑案件,只占总数的l/5。在80年代初期,美国每年通过电脑盗窃的款项达20亿,而报案的损失只有1亿。由上述比例,从一些案例可估计损失的严重性?例如,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的几名职员,通过电脑转账,一次就盗窃了7000万美元。

除了盗窃金钱外,还有人以电脑病毒进行破坏,造成的后果也难以估计。

仿佛是沉沉地睡了一觉,又如同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整座城市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一同加来的还有那个恐怖的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