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108影响人类的重大事件
11456000000066

第66章 借人类一双慧眼

——x光的发现

1896年初,世界各地的几位一流的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收到了几张非常特别的照片。一张照片显示一枚放在箱子里的指南针,另一张照片是一套在一个盒子里的天平砝码。最惊人的是一张显示一双手的骨骼结构的照片!这是德国会兹堡大学的威廉·伦琴教授寄出的。几天之间,他成了举世闻名的神秘x光的发现者。

伦琴1845年3月27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的伦内普,毕业于著名的瑞士苏黎士工业学院。毕业后,由于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伦琴取得了累累硕果,很快成为知名人物,并先后应聘为多所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894年,他出任沃兹堡大学校长。

1895年11月8日,伦琴像平时一样把一只放电管用黑纸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把房间弄黑,接通感应圈,使高压放电通过放电管,黑纸没有漏光,一切正常后他截断电流,准备做每天做的实验——放电实验。突然,眼前似乎闪过一丝微绿色荧光。

伦琴以为是自己的错觉,于是又重新做放电实验,但荧光又出现了。伦琴大为震惊,他一把抓过桌上的火柴,嚓的一声划亮。原来离工作台1米远处立着一个亚铂氰化钡小屏,荧光是从那里发出的。但是由放电管阴极发出的射线——阴极射线是不能通过数厘米厚的空气的,怎么能使1米远处的荧光屏闪光呢?莫非是~种未发现的新射线?

伦琴兴奋地托起荧光屏,一前一后地挪动位置,可是那一丝绿光总不会逝去。看来这种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与距离没有多大关系。那么除了空气外它还能不能穿透其他物质呢?他试着用书、薄铝片挡住射线,荧光屏上照样出现亮光,当他用一张薄铅片挡住射线时,亮光没了。现在可以肯定确实是有一种新射线。

伦琴有两个习惯,一是喜欢一个人干,经常连助手都不要:二是没有得到最后结果决不透露一点消息。此后,伦琴就整日钻在实验室里。

这天,妻子贝尔格偷偷溜进实验室,伦琴破天荒邀请她协助实验。突然,贝尔格喊道:“妖魔,你这实验室里出了妖魔!”“贝尔格,你冷静点!我就在你跟前,别怕,你刚才看见什么了?”“刚才太可怕了,我的两只手只剩下几根骨头了。”伦琴一听,一拍额头,说道:“亲爱的,我们是发现了有种妖魔,这家伙能穿过人的血肉,也许这正是它的用途呢?不要慌,我们再来试一遍。”

这次,伦琴将自己的手伸在屏幕上,果然显出五根指骨的影子。然后他又取出一个装有照相底板的暗盒,让贝尔格将一只手平放在上面,再用放电管对准,这样照射了15分钟。底片在显影液里捞出来后手部的骨骼清晰可见。

1895年底,他以通信方式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伦琴在他的论文中把这一新射线称为x射线,因为他当时确实无法确定这一新射线的本质。

直到1912年,他的同胞劳厄才从晶体绕射的新发现判定X射线是频率极高而且是最短的电磁波。随后,莫塞莱证实它是由于原子中内层电子跃迁所发出的辐射。

由于这一射线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够透过人体显示骨骼和薄金属中的缺陷,在医疗上和金属检测上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一个月内许多国家都竞相展开类似的试验并广泛用之于医疗诊断。一股热潮席卷欧美,盛况空前。

但除了很多表示祝贺的人之外,还有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更有甚者对此表示强烈谴责,他们认为,这是对神圣人体的亵渎。更有趣的是,投机商人见有利可图,大做广告,警告女士们,今后穿什么衣服上街都不安全了,企图以此招徕顾客去买他们的x光保险服。

x光一时间还得到许多显贵绅士的青睐,竞很快流行为一种新娱乐工具——绅士们穿名贵的礼服,也借x光来展示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甚至还能看见皮夹子里的硬币。不过,后来人们知道x光对人体细胞有杀伤作用后,就再没有人随意通过x光去观赏自己的骨骼系统了。

论文发表以后,伦琴在自己研究所里举行第一次报告,并现场作了表演。在报告中,伦琴激动地谈道:“x”射线的发现,将对物理学尤其人体医学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一位年迈的解剖学家激动地说,这是他有生以来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学术大会,于是就带领与会者向伦琴欢呼。大家提议,把这种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如今x射线已经在晶体结构研究、金属探伤、医学和透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福音。为了表彰伦琴教授的杰出贡献,诺贝尔奖金基金会决定把第一年的物理奖授给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

从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各国科学家都开始紧张地研究x射线,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基本粒子——电子。……x射线引来了众多的发现,渐渐地打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

x光在医学上的帮助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医学是历经千万年积累的成果。在世界步入激动人心的21世纪之际,美国《时代》杂志介绍了二千多年来对世界医学做出重大贡献的17位关键人物。其中一位就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肉眼看不见的x射线,从此诊断人体疾惠时,便多了能透视肉体的“法眼”。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生下就会打洞”。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的遗传规律,直到这一天才得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