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108影响人类的重大事件
11456000000036

第36章 覆灭的“无敌舰队”(4)

1940年9月,日本与德、意法西斯签订了三国同盟,矛头直指美、英。日本日益明显的南进侵略势头,引起了美、英当局的密切关注。美国开始限制飞机、航空汽油、军事器材的对日出口,用所谓的“道义禁运”向日本施加压力。日美关系的恶化,引起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深深不安。

为此,他决定偷袭珍珠港,并专门制定了“z作战计划”。

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批准了偷袭计划,并向海军官兵下达了秘密动员令。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湖岛南端。美国为了对外扩张,控制通往亚洲和澳洲的交通枢纽,经常派出太平洋舰队在这一带活动。珍珠港自1940年夏季开始,成为太平洋舰队的海军基地。岛上的美国大兵活动极有规律。每到周末,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国海炮火中的珍珠港军军官,有的携夫人上岸度假,有的在军人俱乐部陪女友跳舞。水兵们有的喝得烂醉,有的在赌博,没有丝毫战争迹象。

在偷袭珍珠港前,日本海军做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为了掌握准确的情报,日本间谍化装成旅游者潜人了珍珠港。东京要求日本间谍准确了解美国主力舰队进出珍珠港的情况。

在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日本外务大臣收到了报告美舰活动情况的电报:6日傍晚泊在珍珠港的舰队,有战列舰9艘,轻巡洋舰3艘,潜艇领航舰3艘,其他船只多艘;舰队的航空队没有进行航空侦察的征兆。这封电报是在开战前的6小时由日本潜伏在珍珠港的间谍发出的。

就在密报发向东京时,日本舰队以最快的速度,静悄悄地向夏威夷挺进,而且全体官兵在下午4时左右已做好了出击准备。

到了6时左右,200多架舰载攻击机和战斗机已经逼近了珍珠港。

日本为了迷惑美国,一直在唱和平高调。偷袭之前,在日本海内主要港湾组织了与偷袭珍珠港毫无关系的登陆演习,并邀请各国驻日武官参观。与此同时,日本展开了微笑和平外交,委派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好友、海军上将野村一郎为驻美大使,与美国进行和谈。就在偷袭前一个星期,日本还以撤侨名义,派出一艘邮船驶往美国,以表示日、美两国近期无战事。

日本参战队的舰船自1941年8月开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一切都在绝对保密中进行。当参战的日本航空母舰秘密驶向夏威夷岛附近海区时,日军派出大量舰机在日本本土活动,并模拟航空母舰编队,频繁进行无线电联络,给美国造成“其主力舰队仍在本土活动”的错觉。

日本放出一系列烟幕弹,使美国海军战备的弦松了,周末照常放假,夏威夷群岛到处是一派和平景象,然而,和平的背后却暗藏杀机。在诸多准备基本就绪后,至此,日本进入了临战状态。

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同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国会宣布,与日本宣战。美国电台向全国广播:

“珍珠港遭到卑鄙的偷袭!”罗斯福总统说:“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

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美国曾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更扩大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军事史上是成功的范例。但在政治上,日本的炸弹却帮助美国扫清了孤立主义的迷雾,开始了美国从世界最强经济大国向世界最强军事大国的转变,并且使美国迅速正式投人反法西斯阵营。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上的失败,是美国长期以来对日绥靖的后遗症和军事判断上的失误相混合的产物。

这次战役,在战争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宣告了航母时代的来临。日本偷袭珍珠港,使以航母为主进行的海空袭击战,逐渐成为海战的主要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证明,在航母编队面前,没有飞机护航的舰队只能沦为靶标,而航母海空袭击战的成败将对战争的进程和战争的结局产生巨大影响。

珍珠港事件的主谋山本五十六出身下级武士。曾在哈佛留学,既有实战经验,也受过充分的理论训练.是当时日本海军中最出色的将领。在珍珠港事件以后,山本经历了中途岛海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的惨败,为鼓舞士气,他亲临前线。由于他具体行程的电报被美方破译.经罗斯福同意1943年4月1 8日晨,16架飞机分作两批,在预定地区设伏。当护航的日机被诱离时,4架美机直扑山本‘座机追击扫射,山本五十六头颅和左胸连中两弹,机毁人亡。

这不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也不是最后一场战争,却无疑是20世纪最为豪华的一场战争。

高科技的盛宴--海湾战争1990午8月2日凌晨2时,中东小国科威特,皓月当空,一片寂静,190万居民正沉睡在梦乡之中。这时,在它与伊拉克交界的边境地区,突然枪声大作,炮声隆隆,一场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开始了。拥有1.8万平方公里、2万军队的科威特当然不是拥有百万大军的伊拉克的对手,不到10个小时,科威特王宫就被攻下,科威特城完全落入伊军之手。

这场突如其来的海湾战争令全世界感到震惊。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总统布什立即召集政府官员开会,紧急商讨美国的对策。

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严重威胁到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利益。正如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助理所指出的:如果伊拉克进一步入侵沙特,那么全世界40%的石油就将控制在它的手中,这对西方世界来说是致命的。经过紧张讨论,美国制定了代号为“沙漠盾牌”的行动计划,决定向海湾地区增派重兵,迫使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在美国要求下,8月4日和6日,安理会先后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并宣布对伊拉克实施强制性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

从1990年8月到1991年2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增兵到50余万。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甘示弱,一方面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另一方面向科威特地区增派25万援军。

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对2票通过678号决议,要求伊拉克在6个星期内从科威特撤军,否则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就可以随时发动军事进攻。从12月1日到1月15日的45天被称为“和平的最后希望”,但从海湾地区的局势来看.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战争日益临近。

1991年2月17日凌晨2时40分,一场以“沙漠风暴”为代号的军事行动开始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的空袭,在40天空袭中,伊拉克的指挥系统、生化武器工厂、核设施、导弹基地、工业设施、补给线都遭到严重毁坏,但伊拉克没有屈服。2月24日凌晨,在科沙边境,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地面炮火支援和空中火力掩护下,兵分二路对伊军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整个地面战斗持续了100个小时,伊军损失惨重,被赶出科威特。28日,布什总统宣布军事行动结束。

海湾战争是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的典范之作,在整整42天的战争中,空中作战贯穿于战争的始终,独立的空中作战达38天之多,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投入各型作战飞机3500多架,对伊拉克进行了全面的地毯式轰炸。仅在第一天的空袭中,多国部队就出动飞机1000多架次,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100多枚,投下1.8万吨各种炸弹,相当于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威力的1.5倍。高密度的轰炸摧毁了伊拉克的绝大部分防空系统、通讯和指挥系统,并且摧毁了伪装失败的装甲坦克车辆等重型陆军装备,极大地削弱了伊拉克的军事抵抗力量,使伊拉克军队的士气极度低落。

除了常规的战机以外,大量先进的造价昂贵的飞机也参加到战争中来,比如F-117隐身轰炸机、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B-52轰炸机。

早在开战几个月之前,美军的20多架F-117隐身轰炸机就

进驻了海湾地区。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给F-117下达的命令是:首先打掉伊拉克军队的通讯指挥系统。F-117是美国空军的“王牌”,它的最大特点是能“隐身”。虽然F-117的飞行速度不是很快,但它携带的激光制导炸弹却非常厉害,常常是“弹无虚发”,命中率很高。因此海湾战争一打响,伊拉克军队设在巴格达的通讯大楼就被炸了。

1991年1月17日凌晨,8架美国陆军的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通过超低空飞行到达了位于沙特阿拉伯正北、用于探测入侵战斗机的伊拉克雷达阵地的上空。短暂的枪声之后,伊拉克设在边境旁的这两座雷达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在第一枚“反雷达导弹”击中雷达阵地的22分钟之后,多国部队的近百架各种型号飞机,飞过了伊拉克防空网的这个突破口,急速北上,攻击巴格达的重要军事目标。事后,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称赞这些“阿帕奇”直升机“把伊拉克防空设施的眼睛摘了下来”。

1月16日6时30分,第596轰炸机中队的7架B-52轰炸机,从美国本土的巴克斯代尔基地起飞向伊拉克进发。飞机上携带着装有常规弹头并能在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机群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空进行了两次空中加油,飞行了16个小时,终于抵达海湾上空。1月17日2时30分,B一52轰炸机携带的35枚空射AGM一86C型巡航导弹,分别向伊拉克的8个重要目标飞去。这目标包括发电厂、电力输送网、通信枢纽和预警中心,目标全部被击中。

正是这些先进武器,把海湾战争推向了高潮。与战史上任何战争相比,海湾战争都称得上是一场大战。6个航母集群的300多艘军舰,4000架飞机,12000辆坦克和12000辆装甲车,30多个国家的近200万军队参加了这场战争。42天的战争中,有38天是空中打击,地面战只进行了100小时,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歼灭了伊拉克42个师,伊军伤亡10余万人,被俘17万人,有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车、2917门火炮被摧毁,美军仅阵亡184人,而耗资却达610亿美元之巨。现代战争越来越呈现出依靠高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特点。

在1991年前,全球最严重的一次石油污染是1979年墨西哥湾钻井喷发造成的,有102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但与1991年1月海湾战争时,伊拉克军队从科威特撤退放火烧油井,并从油罐放油入海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次放出的石油多60倍,在油田形成一个黑色的大石油湖。751个油井的大火到1991年11月全仗利用喷射引擎才全部扑灭。

砍头固然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然而面对着涌动的历史大潮,逆流而上者的下场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