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11455700000044

第44章 文学篇(1)

他是传说中的还是现实中的人物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史诗与他有关。他承载的更多的是文学滥觞的象征意义。

边走边唱的盲诗人

——古希腊诗人荷马

(公元前9世纪或前8世纪)

相传荷马为古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古代作家,如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较晚的修昔底德,公元前4世纪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肯定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已遗失的古代史诗,也曾有人说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后人的拟作。

关于荷马的传说颇多。古代曾有一篇《荷马传》流传下来,那是纪元前后的人根据传说杜撰的,不能当做可靠的史料。最早关于荷马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公元前6世纪克塞诺芬尼的讽刺诗,但是根据希腊地方志家鲍萨尼阿斯的记载,在公元前7世纪初的诗人卡利诺斯的诗篇里已经有关于荷马的记载,所以荷马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8、7世纪已经为人所共知。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说法也不一致。有人说他是雅典一带的人,有人说希腊北部,有人说是在希腊东部靠近小亚细亚一带;这些说法以东方说较为普遍,也较为可信。多数古代记载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生在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这两处都在爱琴海东边。关于荷马这个名字,西方学者们也有过不少考证:有人说这个字是“人质”的意思,就是说荷马大概本是俘虏出身;也有人说这个名字含有“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荷马这个名字是附会出来的,因为史诗原来是许多散篇传说组合而成。实际上这些都是猜测。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这倒是颇为可能的。古代的职业乐师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

《伊利亚特》来源于希腊特洛伊战争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据考证,最早的时候,史诗中的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情节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此后数百年间,这些诗体故事又经过许多荷马式的行吟诗人代代口头相传而日趋完整。到了荷马时代,这些诗体故事,又经过荷马的剪裁取舍、整理修改和补充完善,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天才表现出来,从而最终创造出结构完整、生动感人的艺术杰作。

《奥德赛》是一部描写伊大嘉国王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回国途中在大海上的十年漂泊生活和他的家庭生活的史诗。这两部史诗就是人类早期最宏伟的文学杰作——荷马史诗。史诗的最后定稿,即今天所见的荷马史诗,是公元前3至公元前2世纪由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的。从此以后,希腊人一直认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自己民族至高无上的文学杰作。许多世纪过去了,荷马的声誉却经久不衰。

荷马史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艺术技巧或者从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从公元前8、7世纪起,就已经有许多希腊诗人摹仿它,公认它是文学的楷模。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

荷马史诗为后世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艺术形象和技巧。各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荷马史诗的影响。托尔斯泰喜爱《伊利亚特》,在他的名著《复活》及《战争与和平》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的隐喻,使作品人物形象非常逼真鲜明,故事情节的叙述也具体生动,人物心理的描写更细致,更生动。这无疑是受了荷马的影响,并将其予以充分地发展的结果。至于在维吉尔的《伊尼德》、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等巨著中,荷马史诗的影响更是随处可见,不胜枚举。即使在当代,许多著名作家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荷马的影响。在历史上没有哪位作家能像荷马这样具有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著名的《金苹果的故事》。传说珀琉斯和忒提斯结婚时,邀请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来参加婚礼,惟独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厄里斯怀恨在心,偷偷来到婚筵上投下了一个“不和的金苹果”,那苹果上写着:“赠给最美丽的女神。”结果,神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特都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争执不下,就去找宙斯。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都答应给他最大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国王,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特许他娶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为妻。于是,好色的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狄特:后来,帕里斯到斯巴达做客,在阿弗洛狄特的帮助下,骗走了斯巴达王的妻子绝世美人海伦,还掠去了许多财物。这一行为,激起了希腊各部落的公愤,他们推举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为首领。调集10万大军和一千多条战船,渡海攻打特洛伊。特洛伊人也联合附近的部落,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耳为统帅,与希腊联军抗衡: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也各助一方,宙斯保持中立。战争进行了十年,最后希腊联军采用了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战后,希腊人各携财宝、奴隶还乡他背负着死刑的十字架,却成为了历史的巨人。他用十余载的心血构建了纸上的天堂和地狱,最终却客死异乡。

被放逐的天才诗人

——意大利文学家但丁

但丁1265年5月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幼年相继失去母亲和父亲,靠亲友抚养长大。这种特殊的环境使他比普通孩子显得早熟,而且学习更为刻苦。他广泛涉猎修辞学、文学、伦理学、史学、哲学、神学等各种知识,十分欣赏荷马、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的作品,从而培养起对诗歌的最初兴趣。

在情窦初开的青少年时代,但丁曾经热烈地迷恋过一个名叫贝雅特丽齐的姑娘,他最早的诗歌创作就是为赞美心目中的情人而开始的。但不幸的是,贝雅特丽齐芳年早逝。但丁悲痛万分,把他在那些年中创作的31首情诗用散文加以连辍,描述他早年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这就是但丁的第一部诗集《新生》。当时他大约27岁。

在但丁生活的年代,他的故乡佛罗伦萨已是意大利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地区。青年时期的但丁积极参与佛罗伦萨的政治生活,站在代表早期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贵族、主张民主的威尔弗党一边。1293年威尔弗党主持佛罗伦萨市政以后,但丁曾参加该市最高行政会议并担任公职。后威尔弗党内部发生分裂,形成白党和黑党两派。但丁由于支持白党,在政治斗争失败后遭到黑党的放逐,被迫浪迹意大利各地。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加深了他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了解,使他的思想趋于成熟,也为其后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流放期间,但丁完成了三部重要著作。《论俗语》一书批判了拉丁文的一统地位,主张突破天主教会的戒律,把俗语作为文学和科学的语言,从而奠定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基础。《飨宴》则是第一部用意大利俗语写成的作品,它打破了中世纪著述必须使用拉丁文的规矩,批判了封建等级观念,歌颂了人的伟大。《帝制论》一书首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政治和宗教平等的观点,主张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向神权至上论提出了挑战。

为了进一步启迪人心,寻求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复兴,但丁立志要写一部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表现人类如何由迷误经过苦难的磨炼而达到真和善的幸福境地。通过长期酝酿和精心构思,在1307年前后,他开始创作长诗《神曲》,并为此花费了十多年的心血,直至1321年才全部完成。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共100章,堪称世界文化史上划时代的鸿篇巨著。它以众多的人物和广阔的场景反映了意大利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深刻变革,揭露了天主教会的虚伪腐败和封建统治的专横残暴,表达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思想,标志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

《神曲》的情节很简单:一个人(一般认为此人就是但丁)奇迹般地被赋予作一次超越尘世的旅行的本领,这使他访问了地狱、炼狱和天国的一些幽灵。他有两名向导:一名是带他通过地狱和炼狱的维吉尔,另一名是把他引入天国的贝雅特里齐。通过从1300年耶稣受难日之夜到复活节后几天种种虚构的遭遇,但丁获悉了正在等候他的流放(当然,流放在他写《神曲》时已经开始了)。这一构思使但丁不仅得以根据他正在经历的流放生涯来创作一篇故事,也使他能够说明他借以克服个人不幸的办法,并为解决意大利的困难提出各种建议。于是一个人的流放便成了一个国家的各种问题的缩影,也成了人类堕落的典型。

在用全部身心完成了《神曲》这部伟大诗篇之后,但丁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1321年9月,他因病在客居地拉文纳与世长辞,终年56岁。

同莎士比亚一样,但丁根据历史人物创造了多方面的典型,并在这一过程中极大丰富了现代神话的宝库。叶芝把但丁誉为“基督教世纪的主要创造力”。他的创作标志着欧洲中古文学向近代文学的过渡。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在但丁的《神曲》中,地狱分为九层,形状如漏斗,越往下越小。有些层又分若干圈。罪人的灵魂依照生前罪孽的轻重,分别被放在不同的圈层中受苦刑惩罚,罪行愈大者愈居于下层。但丁按照基督教的观点,把生前贪色、贪吃、易怒和邪教徒的亡灵放在地狱中受苦,但他更把那些社会上各种作恶的人放在地狱的下层。如第八层里受罪的是淫媒和诱奸者、阿谀者、贪官污吏、买卖圣职者、占卜者、高利贷者、伪君子、盗贼、诱人作恶者、挑拨离间者、诬告害人者、伪造者以及罗马教皇。在第九层受罪的则是叛国卖主的人,被冻在冰湖里,他们是但丁所痛恨的人。

从古老的欧洲广袤的美洲大陆,从灯火通明的舞台到五光十色的电影银幕。他的剧作所向披靡、无人司比。他不属于英国,他属于全世界;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所有世纪。

戏剧之王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原来是自耕农,后靠从事手工业和经商而逐渐富裕,母亲是一显贵家族的旁系后裔。莎士比亚7岁时曾被送到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学习拉丁文、历史、哲学和诗歌;13岁以后因家道中落而被迫辍学,未能进入大学深造。1584年,他与年长8岁的哈撒韦结婚,生过三个子女,但儿子早天,只有两个女儿存活下来。

大约在1587年前后,年轻的莎士比亚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只身离开家乡来到伦敦谋生。当时的英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和对农村的渗透,“圈地运动”不断高涨,大量失业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城市“流浪汉”的队伍在伦敦街头随处可见。这一切使初到伦敦的莎士比亚明白了生存的艰辛,他不得不在剧院门口给人看管马匹,靠伺候那些有钱的绅士获得一点儿微薄收入。

莎士比亚自小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他长期在剧院内外工作,人缘熟,做事勤快,为人实在的莎士比亚,逐渐博得了剧院各方人士的赞许。慢慢地他由勤杂工变成了临时演员。在个别演员缺席或因故迟到时,串演一些小角色。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在空闲时,他还去观摩其他剧院的演出。英国剧作家马洛的悲剧深深感动过他,对他后来的历史剧和悲剧的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伦敦有几家固定的剧院,需要经常变换节目,迫切需要剧本。1590年,莎士比亚便试着开始创作戏剧,为这些剧院提供可演出的素材,他的编剧工作是从改编旧剧开始的。后来当他成为剧团的股东时,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剧本创作打下了基础。

16世纪末,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剧本在伦敦舞台上竞相演出。为迎合观众,莎士比亚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的英国史实中取材,在1592年以前,编出了《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和《错误的喜剧》三部剧作,在剧院演出后引起了轰动效应,尤其是他的《亨利六世》使剧院售票率直线上升。他的一炮走红引起了当时名噪一时的戏剧作家格林的嫉妒和攻击,莎士比亚为了用实力证明自己并不比这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才子”差,他开始写诗歌和喜剧。1593年他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斯》发表,此诗描写了爱神维纳斯追求美貌猎手阿都尼斯的故事,表现了爱与美相统一的主题。该诗一出版便风行一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莎士比亚成了令人瞩目的后起之秀。

从1593年到1600年,莎士比亚一共完成了9部喜剧,并把其中的6部搬上舞台。1595年完成的《仲夏夜之梦》成为莎士比亚喜剧走向成熟的标志。该剧肯定了爱的力量,把神话世界与现实矛盾相结合,具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抒情性。《威尼斯商人》(1596)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代表作。该剧除了具有莎翁剧作所固有的抒情浪漫风格外,还具有讽刺性,除了表现爱情主题外,又表现了悲剧中欺诈报复的主题。它与随后的《无事生非》(1598)、《皆大欢喜》(1599)、《第二十夜》(1600)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喜剧。

从1601年到1607年,他用他的悲剧大力批判了现实的黑暗,悲愤阴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色调。1601年他创作了他所有剧作中最著名的《哈姆莱特》。这部取材于12世纪丹麦历史的复仇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由此成为世界文学史中最著名的典型人物之一。它与《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往往通过英雄的毁灭以及对人性的复杂性深刻的剖析,揭示权势和金钱导致人普遍堕落的事实。悲剧主人翁往往代表着人性的善和人类的正义力量,他们以自身的毁灭显示人类向善、趋善的力量,给人以自救的信心。这也正是莎士比亚的悲剧显得悲壮而崇高、哀而不伤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