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11455700000015

第15章 宗教篇(4)

感到惊讶和烦恼的美因茨大主教把“论纲”刊记件送到罗马,要求禁止路德的言论。于是1518年路德接到了教皇要他赴罗马受审的诏令。按照惯例,他有遭受火刑的危险,但他的观点符合了民心,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不满教皇权威的德皇腓特烈的支持。在他的大力周旋下,路德避免了任何严重的刑罚。在民族情绪高涨的情况下,路德又于1519年至1520年书写了许多充满激情的檄文和告民众书,从而助长了德国的革命热情。1520年,路德被视为异端分子,被开除教籍,查封了著作。

在改革派诸侯的保护下,他隐居宁瓦特堡,致力于《圣经》德文本的诠释。这项工作历经20余年才得以完成,不仅为德意志人民对抗罗马教廷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德语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亲自编写《教理问答》。参与制订《奥格斯堡信纲》,为新教的创立奠定了神学基础。

1521年,发生了由闵采尔领导的德国农民战争。在革命风暴面前,路德毫不踌躇地抛弃了运动中支持他的下层人民,倒向了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

1522年路德回到维登堡,连续8次讲道,反对暴力,阐述了不愿靠暴力和流血来维持新教福音的观点,呼吁和平,甚至要诸侯无情地镇压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很快地被诸侯残酷地镇压在血泊之中,正当其领袖闵采尔等人头颅被示众之时,路德却新婚燕尔——他与一位叛逃的修女塔林娜·冯·苞拉于1525年结婚,开创了改革神父独身制的先例。

马丁·路德晚年热心于组建新教教会,他的家庭成为名流荟萃之地,还免费为贫困学生提供食宿。1546年2月18日,这位给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武器的巨人在他的家乡与世长辞,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当年他点燃宗教之火的维登堡大教堂。

1967年在许多西欧国家,其中包括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广泛地开展了纪念宗教改革450周年的活动。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新德意志报》曾就此指出:“我们纪念马丁·路德和他于1517年10月31日发表的《维登堡论纲》,是因为这是勇敢的举动,它发起了反对封建落后性的教权——政权束缚的广泛人民运动,这一运动在伟大的农民战争中明显地反映出了它的历史性质,这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形式。”

路德并不是完人,虽然他抗议教廷的权力,他自己却不能容忍与他意见相左的人。也许这是由于德国的宗教战争比英国及其他国家的更为残酷。此外,他极为憎恶犹太人,他的那些语气强硬的反对犹太人的著作,为20世纪德国出现希特勒时代铺平了道路。

她将西方社会流行的孤独称之为“西方昀麻风病”,并倾其一生的爱心去医治;对于那#垂死的、患病的、被抛弃的人来说。她是真正的人间圣母。

上帝的小花

——印度修女特里萨

特里萨修女原名艾格尼丝·贡捷·鲍亚吉乌,1910年出生于一个信奉罗马天主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家庭。她的故乡杂居着许多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的人们,当时是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省,它曾是分裂出来的马其顿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地区,但地理分界线始终混乱不清,后来属于南斯拉夫共和国。当她7岁时,她父亲被人谋杀。

艾格尼丝在当地上学,学的是塞尔维亚语。12岁那年,她初次感悟到自己的职业是“帮助穷人”。于是她热心公益活动,参加了罗马天主教的一个儿童联谊组织——玛丽会社,并开始对到国外传教充满向往。当她的哥哥拉孔尔得知妹妹要当修女的消息时大吃一惊。他极力反对艾格尼丝的行为,他说:“难道你就要这样毁了你的一生吗?”但艾格尼丝却说:“我决不是在毁掉我自己,恰恰相反我是在爱我自己,爱那些千千万万的受苦人。”除了哥哥拉孔尔,反对她做修女的还有母亲,然而,艾格尼丝不顾家中的百般阻挠,意志坚决。

17岁这年,艾格尼丝加人了在孟加拉湾工作的洛雷托修女团。她先来到爱尔兰,在都柏林的洛雷托修道院学习英语,接着她出发到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大吉岭山坡驻地见习,并于1937年在此正式宣誓加入洛雷托修女会。她选了特里萨作为自己。的教名,以此纪念传教圣女——利西尔斯的圣·特里萨。

在大吉岭见习期满后,特里萨修女来到加尔各答的圣·玛丽中学当历史和地理教师。在这所专收孟加拉湾女孩的学校中,特里萨度过了她近20年的教师生涯,也度过了她一生中最不受尘世干扰的20年的恬静生活。

然而,修道院正处于加尔各答最肮脏的地区之中。这个被称为“恐怖的黑夜之城”的地方拥有全世界最多、条件最坏的贫民窟。每每看到那些居住在恶劣环境下的赤身裸体的儿童、躺在小巷里瘦骨嶙峋的饥民和病人,特里萨修女那颗善良、仁爱的心就会隐隐作痛。尤其当她目睹1946年发生在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之间的残杀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一系列血腥场面后,她毅然离开修道院,正如她自己后来所叙述的那样,“我听到了主的召唤,放弃眼前一切,随他到贫民窟,帮助那里最贫困的人。”她脱下修女会黑白相间的衣服,披上镶着蓝边的白棉纱服行走到街上,走进了穷人之中。她在印度巴特那生活了3个月,向在那里从事医院服务的传教修女学习护理和药物配制知识。同年她加入印度国籍。起初,在一些人眼中,特里萨修女是个怪人,直到她在加尔各一答郊外,在印度政府拨给的一块土地上建立了麻风病中心,这才表明她实际上是个理想主义者,而不是什么怪人。当时印度加尔,各答的街头巷尾也有很多麻风病人,但人们对他们的帮助顶多不过是在他们的破口袋里丢一两个铜板。许多人相信即使只是碰一下麻风病人擦过的地方也会被传染。市民们的这种恐惧与暴力无关,这是一种对他人、对贫穷者、对将死的人的恐惧。人们因她医治麻风病人这件事而不再怀疑她的动机,她不再仅仅是个信仰天丰教的外来者,她对麻风病人的照顾改变了许多加尔各答人对她的看法。年轻的医生们开始报名充当志愿者。这都使特里萨嬷嬷不再显得那么遥远。

1950年,特里萨修女在加尔各答成立了自己的慈善传教团,旨在“全心全意无偿地为最贫困的人服务”。慈善团的修女们每天工作近16小时,每次她们在街上看到的都是肮脏、疾病与灾难。但当她们亲眼目睹特里萨修女用破裂的手从乞丐的伤口里往外挑蛆、轻抚麻风病人残肢的情景,就会不顾劳累与肮脏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特里萨修女还从市政厅那里申请到卡利神庙附近供香客休息的两个房间,用以收容那些街头病人、医院拒收的和无人照看的人。这里,被人们称为“纯洁心灵之地”。

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这个慈善教会,那身镶着蓝边的白棉纱服也开始为全世界的人所熟悉。随着公众和志愿者的增加,她们的服务项目也逐渐增多。除了开设初中学校,她们还办了诊所、药品分发处、弃儿之家、濒死者之家、麻风病人村等等,教会甚至还提供紧急援助,参与救灾。

特里萨修女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慈善传教会基地,到了70年代,她在5个大陆中建立了57个基地,无论是罗马、委内瑞拉,还是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居住地伯克,世界上的大部分土地都留下了特里萨修女的足迹。另外,她还在越南南方、柬埔寨的金边建立了难民营。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修女特里萨。在接受奖金时,特里萨修女那极为谦恭的态度让在场的每一位来宾都深受感动。她说:“作为我个人来说,这份奖金我受之有愧,今天,我以全世界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的名义接受这份荣誉!”

第二天,全世界的许多报纸都报道了特里萨获奖的消息,人们把她称为圣母。

1997年9月5日,这位人间圣母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87岁。

特里萨所从事的慈善事业在全世界影响重大,她一生因此获奖无数,而且遍及几十个国家。当她于1997年9月5日走完87岁的人生历程时,印度政府特地为她举行了在印度只有总统和总理才有资格举行的国葬。前往参加她的葬礼的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四百多位政府要人,其中包括三位女王与三位总统。在特里萨的葬礼上,加尔各答大主教说:“或许她给我留下的最重要启示就是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特里萨产生创建“临终关怀院”的念头是偶然的。那一天特里萨去巴特那医院开会,路过车站的广场边时,看到一个垃圾桶里有个老妇人在痛苦挣扎并呻吟着。她赶紧近前,发现老妇人浑身爬满了蚂蚁和老鼠,头上被老鼠咬了一个洞,伤口布满了苍蝇和蛆虫。特里萨不顾一切地抱起这个老妇人,直奔医院。虽然特里萨后来救愈了这位老妇人,但这件事时她震动很大,联想到每天早晨都有人推着车子像清理垃圾一样在街道上收集那些贫苦人的尸体,特里萨开始频繁奔波于加尔各答市的各个部门。在市卫生部门的帮助下,特里萨终于找到了她的“临终关怀院”的理想场所。之后没用半天时间,修女们就送来了几十位最贫困、最痛苦的病人,其中有一个老人在住进来的当天晚上就去世了。临终前,这个老人拉着特里萨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