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底世界(上)
11448700000044

第44章 风暴潮

风暴潮是发生在近海岸的一种海洋灾害,它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它是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常给沿海一带造成危害。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出平常潮位的现象,该现象被称为风暴潮。又可称其为“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等。

风暴潮

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可将风暴潮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台风风暴潮是由台风引起的,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凶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国家,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温带风暴潮是由温带气旋引起的,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偶尔也有发生。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该类型的风暴潮主要常见于中纬度沿海地区,其中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

而这两种风暴潮在我国均有发生,我国也是世界上这两类风暴潮灾害都非常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在我国风暴潮这种气象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从南到北的海区沿岸均无幸免。

那么风暴潮究竟有什么特征呢?风暴潮的周期介于地震海啸与低频天文海啸的周期之间,一般为1~102小时。风暴潮的高度与台风或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外围的气压差成正比例,其中心气压每降低1hPa,海面约会上升1厘米。而如果是较大的风暴潮,则就会引起沿海水位暴涨,发生海水倒灌,这时海水就会泛滥成灾,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

风暴潮有很多名称,如“风暴海啸”或“气象海啸”,而在我国的历史上又多称它为“海溢”、“海啸”或“大海潮”等,并把风暴潮所带来的灾害称为“潮灾”。风暴潮的空间范围一般由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但有时其区域也会随大气扰动因子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有时其影响范围也会达到一两千公里,且影响时间更是可持续数天之久。

风暴潮能否成灾会有很多因素,但却往往取决于其最大风暴潮位是否能与天文潮高潮相叠,如能相叠则会造成无法想象的灾难。当然,除此之外,也要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岸上及海底地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承载能力。如果最大风暴潮位恰与天文大潮的高潮相叠,则会导致发生特大灾难。1992年8月28由于受到此类风暴潮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建国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风暴潮灾害。其持续天数达到了4日之久,其范围从南到北先后波及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和辽宁等省、市地区。此次风暴潮波及的海岸线长达近万公里,且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袭击。受灾人口多达2000多万,并且造成了194人死亡,毁坏的海堤为1170公里,受灾农田193.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多亿元。从这一系列的数字不难看出风暴潮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的损失有多么惨重。

但并不一定就是遇天文大潮或高潮才会给人类带来如此惨重的灾难,有时如果风暴潮位非常高,也会造成严重潮灾。如8007号台风风暴潮就属于这种情况。当时正逢天文潮平潮,由于出现了5.94米的特高风暴潮位,仍造成了严重的风暴潮灾害。依风暴潮专家的意见,对地风暴潮所产生的灾害,一般划分为特大潮灾、严重潮灾、较大潮灾和轻度潮灾四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