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底世界(上)
11448700000029

第29章 四大洋海底地貌

太平洋海底地貌

在2000多万年前人类诞生时,地球已经为人类创造出充足的生存条件——陆地、海洋、空气和森林。人们生存、繁衍的这片土地,有一望无垠的平原,有高耸入云的峻岭,有奔腾不息的江河,有连绵起伏的丘陵,有宽阔的高原和深凹的盆地,还有数不胜数的湖泊等。那么,你知道浩瀚的太平洋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吗?

其实,大洋底地貌类似于陆地,既有巨大高耸的山脉、辽阔平坦的海底平原,又有深达万米的大海沟。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

在太平洋中部,绵亘着一条雄伟壮阔的海底山脉,其呈西北东南走向,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至上阿莫士群岛,总长达1万多公里,将太平洋分成东西两半。在这条中太平洋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分布许多零散的海底山。它们有的淹没在深海中,有的露出海面变成岛屿。夏威夷岛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它们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岛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0米,最高达9270多米,比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在中太平洋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辽阔的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由此可见,海底山脉的规模是十分巨大的。

有趣的是,太平洋最深的地方不在其中央,而是位于西侧的大陆架地区。在这个地区,存在着一系列巨大的岛弧和海沟带。岛弧和海沟紧密地联在一起,构成地球表面起伏最剧烈的地带,地形高差达15000米。岛弧内侧与大陆之间是一系列边缘海,岛弧外侧则紧挨着深邃的海沟,其中深度超过1万米的就有4个。

太平洋边缘的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海沟,面积加在一起,约占太平洋底总面积的10%。

大西洋海底地貌

大西洋与太平洋有很大的不同,它四周的陆地多是广阔的平原、高原和较低的山岭,而洋底的地貌却十分复杂。

在大西洋中部,有一条呈南北走向的大西洋海岭。它从冰岛海岸起向南延伸,穿过大西洋南部,直到南极洲附近,全长达15000公里。海岭走向与大西洋的表面形态保持一致,略呈S形。海岭宽度一般在1500~2000公里,约占大西洋总宽度的1/3.其高度不一,大约在200~4000米之间。海岭中间的部分最高、最陡峭,山峰距海面只有1500米,有的甚至露出海面成为高峻的岛屿,如亚速尔群岛的山地,高出海平面2000多米。沿着大西洋海岭的脊部有一条非常陡峭深邃的大裂谷,深度达2000米,宽30~40公里,长1000多公里。它是地壳裂开的一道大缝隙。海岭由许多横向断裂带切断,这些断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系列海脊和狭窄的线状槽沟。其中位于赤道附近地区的罗曼希断裂带,全长350公里,深度为7864米,是沟通东西大洋底流的重要通道。

大西洋海岭和凸起的高地将海底分割开来,在东侧与西侧各形成一系列深海海盆。东侧主要有西欧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几内亚海盆、安哥拉海盆和开普顿海盆。西侧主要有北美海盆、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在大西洋的南部,还有大西洋—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深度达5000米,中央地带宽阔平坦,盆地中堆积着大量的深海软泥。在这些海盆之间,又有几条岭脉、高地较为突出,有的露出海水形成岛屿。如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这些海盆约占大西洋底总面积的1/3.

大西洋边缘的海底地貌亦十分复杂,有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起、海底峡谷、水下冲积锥和岛弧海沟带。大陆架面积仅次于太平洋的大陆架面积,为620万平方公里,约占大西洋总面积的8.7%。大陆架宽度变化较大,从几十公里到1000公里不等。如几内亚湾沿岸、巴西高原东段、伊比利亚半岛西侧的大陆架,形状都比较狭窄,一般不超过50公里。而在不列颠群岛周围,包括整个北海地区,以及南美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以东的大陆架,宽度几乎都超过了1000公里。在大西洋不同的海域上,大陆坡的形状也不相同。沿欧、非洲的陡峻狭窄,沿美洲的较宽较缓。在大西洋海底大陆坡和深海盆之间,分布着一些大陆隆起,较大的有格陵兰—冰岛隆起、冰岛—法罗隆起、布茵克隆起和马尔维纳斯隆起。在格陵兰岛与拉布拉多半岛之间的中大西洋海底峡谷和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刚果河、莱茵河等江河入口处,分布着一些半锥状的水下冲积锥,面积仅数百平方米。此外,大西洋还有两个岛弧海沟带,即大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双重岛弧海沟带和南美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的岛弧海沟带。其中大安的列斯岛弧北侧的波多黎各海沟,长1750公里,宽100公里,深8648米,是大西洋最深的地方。

印度洋海底地貌

印度洋底分布着一条“入”字型的中央海岭,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了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特征。

印度洋海底的中央海岭,是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澳大利亚海丘组成的,三者的交汇点是罗德里格斯岛。中央海岭的北部有一条分支,为中印度洋海岭,它由一系列岭脊组成,一般高出两侧海盆1300~2500米,有些高出海面形成岛屿,如罗德里格斯岛、阿姆斯特丹岛等。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叫阿拉伯—印度海岭,再向西延伸进入亚丁湾,与红海和东非裂谷系统连接。西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海岭的西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经爱德华群岛后,称为大西洋—印度洋海丘,与大西洋海岭南端相连。南极—澳大利亚海丘是中央海岭的东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岛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印度洋中央梅岭由一系列平行于中脊轴的岭脊组成,岭脉崎岖不平,宽度最大可达1500公里,其中还有许多横向断裂带展布。

“入”字形的中央海岭,把印度洋分为三大板块,即东部、西部和南部三大海域。东部区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隔为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和南澳大利亚海盆。这些海盆十分广阔,海水较深。西部海域区海底地貌最复杂,它被海岭和岛屿分割出一系列海盆,主要有索马里海盆、马斯克林海盆、马达加斯加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这些海盆面积不大,海水较浅。南部区域地形地貌则较简单,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东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的深度约为4500~5000米。

印度洋各边缘海的大陆架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约占印度洋总面积4.1%。在四大洋中,它的大陆架面积最小,而且大陆架普遍比较狭窄,只有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澳大利亚北部、马来半岛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边缘的大陆架较为宽阔。印度洋的大陆坡也不宽,但有一些大陆隆起以及水下冲积锥。最典型的大陆隆起有非洲沿岸的厄加勒斯海台、莫桑比克海台、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台等。水下冲积锥主要分布在恒河和印度河入海口附近。此外,印度洋底还有一个岛弧海沟带,它从安达曼群岛西部出发,到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以南,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其中爪哇海沟长4500公里,深达7450米,是印度洋最深的地方。

北冰洋海底地貌

北冰洋不仅地四大洋中面积最小,而且海水比较浅。北冰洋海底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陆架非常宽广,特别是亚欧大陆北部最宽,宽度一般为400~500公里,最宽处近1700公里(水深50~150米),阿拉斯加以北大陆架较窄,仅有20~30公里。这些大陆架最初属于陆地,第四纪冰期以后才下沉入海中。

北冰洋海底的另一大地貌特征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岭、海盆、海槽和海沟交错分布。北冰洋中部有一横贯的海底山岭——罗蒙诺索夫海岭,起自新西伯利亚群岛附近,延伸到加拿大北部的埃尔斯米尔岛东北侧,全长1800公里,宽60~200公里,高出洋底3000米,岭脊距海面约1000米左右。洋底山地坡度陡峭险峻,火山活动频繁,系构造断裂褶皱山,山脉的主要构成物质为沉积岩和变质岩。

海岭将整个北冰洋一分为二,面向北美洲为加拿大海盆,面向亚欧大陆的为南森海盆,两部分在海流、海水运动方向和水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加拿大海盆以西有一条门捷列夫海岭,长1500公里,高度相对较小,坡度平缓。在南森海盆外侧有一北冰洋中央海岭,又称南森海岭,由几条平行的海岭组成,自拉普帖夫海经格陵兰岛北端到冰岛接大西洋海岭。不得不承认,人类目前对北冰洋海底地貌的了解还不全面,但可以确定的是,为冰覆盖的北冰洋不是陆地,不是群岛,也不是完整的深海盆。它究竟还隐藏着什么奥秘,还有待人们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