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底世界(上)
11448700000021

第21章 海陆的过渡地带

在海洋的底部,有险峻的高山和峡谷,也有广阔的平原和盆地,就像陆地一样连绵起伏。从地质学角度讲,海洋边缘的浅海区域,是被海水淹没的大陆,称作大陆边缘,它是厚而轻的陆壳与薄而重的洋壳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下面分别作以介绍。

大陆架

大陆架就是环绕陆地的浅海地带,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又称为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大陆架的概念有自然的大陆架与法律上的大陆架之分,两者的含义有关联而又不同。

1.自然的大陆架

自然的大陆架其领域自海岸线(一般取低潮线)起,向海一侧延伸,直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大陆坡折处为止。陆架坡折处的深度约在20~550米之间,平均深度为130米,也有人把200米等深线作为陆架下限。大陆架平均坡度为0~0.7°,宽度差别较大,在数公里至1500公里间。全球大陆架总面积为2710万平方公里,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陆架地形大多都较平坦,但偶尔也会出现小的丘陵、盆地和沟谷。除了上面部分基岩露出来,大部分地区都被泥砂等沉积物覆盖。大陆架是大陆的自然延伸,起先是海岸平原,后来因为海面上升而沉于水下,变成一片浅海。

大陆架的形成大多是因为地壳运动或海湾冲刷。地壳的升降运动使陆地下沉,淹没在水中,形成大陆架;海水冲击海岸,产生海蚀平台,淹没在水中,也会形成大陆架。大陆架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两岸、北冰洋边缘等。倘若将大陆架海域的水抽干,使大陆架变成陆地,那么大陆架的面貌与大陆基本没什么区别。在大陆架上,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在大陆架海域中,到处都能发现陆地的影子。泥炭层是大陆架上曾经生长植物的一个印证。泥炭层是指由泥炭形成的堆积层,它含有尚未完全腐烂的植物枝叶,其中有机物的含量极为丰富。黑色或灰黑色泥炭会像燃料一样熊熊燃烧。在大陆架上还会时不时地看到贝壳层,许多被压碎的贝壳堆积在一起,形成不同厚度的堆积层。大陆架上堆积的沉积物,大多都是陆地上的河流带来的泥沙,很少有海洋的成分。除了泥沙,奔腾不息的河流就像传送带,把陆地上的有机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陆架。大陆架由于得到陆地上丰富的营养物质的供应,已变得十分富饶,这里盛产鱼虾,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备。大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地球的地质演变,它也会慢慢地发生改变。

2.法律上的大陆架

由于大陆架有着丰富的资源,所以对大陆架的划分和拥有权,一直以来都是颇具争议的话题。为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领海基线)起,自然的大陆架宽度不足200海里,通常可扩展到200海里,或扩展至2500米水深处(二者取小);如果自然的大陆架宽度超过200海里而不足350海里,则自然的大陆架与法律上的大陆架重合;自然的大陆架超过350海里,法律的大陆架最多扩展到350海里。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沿海国所有,但在相邻和相对的沿海国之间,具体如何划分仍存在一些问题。

大陆坡

大陆架下面的部分,坡度明显增加,深度也急剧加大,直到2000~3000米的深度,这个较陡的斜坡,就是大陆坡。它仿佛是一个盆子的周壁,又像是一条长长的带子缠绕在大洋底的周围。它是大陆架伸向海洋的过渡地带,宽度大约在20~100公里,总面积和大陆架相差无几。大陆架与大陆坡合在一起被称为大陆边缘。

大陆坡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上面的介绍我们可知,陆坡是轻而浮起的大陆和重而深陷的洋底之间的接触过渡地带。随着大陆慢慢裂开后,其间会形成狭窄的小海洋。根据地壳均衡原理,新生洋壳的高度要比两侧大陆低,如此一来,必然会在大陆与新洋底之间形成陡峭的新生陆坡。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的陆坡,曾经就是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破裂形成的地块边壁,此后在海底扩张、大陆漂开和边缘下沉的过程中,由于长期侵蚀逐渐塑造而成。生成不久,还没有被外力作用强烈改造的陆坡,沉积盖层微薄,构造地形与火山地形非常显著,坡度较陡。发育成熟的大西洋型陆坡,不规则的原始地形覆盖了厚厚的沉积层,坡度下降。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陆坡的发育与板块的俯冲或仰冲作用有关,陆坡下部可有俯冲刮削作用形成的增生混杂岩体,褶皱、断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如果按照地形特点分,大陆坡有两种。一种是地形较为单一、坡度较为均衡,像北大西洋沿北美、欧洲及巴伦支海等地的大陆坡。这类大陆坡上半部是个陡壁,岩石裸露缺乏沉积物,向下大约2000米深处,大陆坡的坡度突然缓和起来,深度逐渐增加,成为一个上凹形的山麓地带。在大陆坡的斜面上,有一组平行的“海底峡谷”,把大陆坡分为两半。另一种大陆坡地形复杂,坡面凹凸不平,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南海的大陆坡就是这种类型,坡面呈阶梯型,是一些棱角状的顶平壁陡的高地,与一些封闭的平底凹地交替着分布。平顶高地上有一些粗大的砾石岩屑,而平底凹地里堆积着一些沙子、石块和软泥。这类大陆坡上的海底峡谷谷底也呈阶梯型。除了以上两种类型外,大河河口外围的大陆坡,坡度较为平坦,整个斜坡堆满了河流带来的泥沙。

由于经常有河流经过,再加上海洋的作用,陆坡沉积物所含的有机物较为丰富,如果陆坡上有很厚的沉积层,通常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陆坡区还有人类尚未开发的锰结核、磷灰石、海绿石等矿产。在陆坡一些上升流区,会形成自然的渔场。

大陆基

大陆基是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被称为大陆隆或陆基。是大陆坡坡麓附近各种碎屑堆积物的联合体总称。它一部分堆积在大陆坡上,另一部分覆盖着大洋底,通常分布在水深2000~5000米的地方,面积约为2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5.55%,在无海沟分布的海区陆基发育较好。大陆基的坡度约为1:100~1:700,一般是上部较陡,下部较缓。除了被海底峡谷切开之处及少数海山外,地形大多较为平坦。浊流沿海底峡谷将大量陆源沉积物输送到陆隆地带,大陆基上还有滑塌沉积、等深流沉积、半远洋沉积等。大陆基的主要沉积物是粘土及砂砾,其中以中粉砂为代表。现代大陆基一般沉积速率约4~10厘米/千年。大陆基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周缘地带,也有少量分布在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陆侧,如南海海盆的部分边缘。大陆基宽度不等,约100至数百公里,有的宽度已超过1000公里。

海沟

海沟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沿着岛弧和大陆海岸山脉外侧延伸分布的狭长深海洼地就是海沟。它多为弧形和直线形,分布在大洋边缘,与岛弧或大陆相邻。海沟是一种颇为壮观的海底地貌,长数百至5900公里,宽为40~120公里,水深多为6000~11000米。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521米,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有人曾比喻说,把珠穆朗玛峰放进去,也不会露出水面。

绝大部分海沟呈不对称的“V”字形横剖面,洋侧坡(又称外壁)较缓,陆侧坡(又称内壁)较陡;沟坡上部较缓,下部较陡。平均坡度5~7°,例外的是,汤加海沟有的沟坡达45°。海沟斜坡地形十分复杂,切割较为强烈,有很多峡谷、台阶、堤坝和洼地等。沟底可被沉积物充填成相对较窄的平底,沉积物多属红粘土、硅质沉积,也有来自相邻大陆或岛弧的浊流沉积、滑塌沉积。厚度通常在1公里以下。海沟与洋盆之间,经常有随着海沟走向延伸的宽缓海底高地,高出洋盆底部200~500米,称为外缘隆起。海沟始终与板块俯冲的倾斜震源带伴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从而地球上最低的地方——海沟就形成了。

大陆边缘的类型

按照地形及构造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被动大陆边缘,也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和拖曳大陆边缘等。由陆架、陆坡和陆隆组成。地形平坦宽阔,无海沟发育。它位于板块内部,构造上相对稳定。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周缘,印度洋北、西部和东南部边缘,北冰洋及南极洲周缘。②活动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和汇聚大陆边缘等。其陆架狭窄,坡度较大,陆隆为深邃的海沟取代。地形复杂,凹凸不平,是漂移大陆的前缘,属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的发生较为频繁,构造运动强烈。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及印度洋东北缘。③转换型大陆边缘,也称剪切型大陆边缘,它的形成与沿转换断层的走向滑动有关。可以是活动的,以浅源地震为典型标志,常构成海脊与盆地间列的大陆边缘,如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也可以是被动的,其陆架狭窄,如几内亚湾北缘。大陆边缘,特别是被动大陆边缘,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沉积物集聚区,沉积量占海洋沉积物总量的50%还要多,含有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