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突出工会维护重点,着重解决劳动关系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和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工会工作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工会维护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复杂的、经常性的工作,内容极为复杂多样,因此,工会在履行维护工作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劳动关系领域中的基本问题,重点是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新型劳动关系中矛盾的焦点问题。工会若想积极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维护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依法办事,加强监督检查,不断建立和健全各方面有效机制。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工会还要十分重视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切实为他们的根本利益着想,一方面协助和督促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合法合理地解决困难职工的真实困难和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发挥好中心的作用。
(4)权衡劳动关系双方的经济利益平衡点,从战略上有效地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从本质上讲,劳动关系作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社会经济关系来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工会在维护职工经济利益时,应把握好双方的经济利益平衡点。一方面,要积极通过促进工资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及制定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通过集体协商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工资权和社会保障权。另一方面,在维护就业权和工资权时,工会还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从中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严峻就业形势来看,对工会而言,提高工资收入和稳定就业岗位的要求已成为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两难选择。
面对资本全球化流动的现今社会,工会若一味要求提高工资,导致的后果可能是资方转移投资,工人失去就业岗位。这一点,在西方工业国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工会在维护职工工资分配权益时,应坚持“就业优先”的观念,立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维护就业岗位。在这方面,要强调维护职工的职工培训权。工会要对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转型进行预测性分析,努力提高职业培训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高度重视技能再教育,切实帮助在职职工和待岗职工设计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5)加强源头参与,创造协调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政策法律环境。参与是搞好维护的重要渠道,在基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关键是要通过源头参与在政策法律上给予保证。因此,各级工会要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好具体形势,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工会工作,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保持不间断地沟通,认真准确地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根据社会利益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变化,积极参加有关改革改制的领导或工作机构,尽量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影响面大、党和国家关注、广大职工关心的政策建议。
要积极主动地同各级人大、政协合作,把立法参与制度建立健全并使其呈现多层次,发挥工会在人大和政协机构中代表的作用,积极参与有关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制定,大力推动建立和完善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把职工的意愿和要求体现在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之中,从源头上和根本上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的建设,积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工会法律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服务职工的法律援助活动。
(6)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力争在基层把矛盾解决掉。和谐劳动关系的机制主要是以制度为载体。加强和谐劳动关系的机制和制度建设,既可以有效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预防劳动关系矛盾发生,也可以使发生的劳动关系矛盾及时得到解决,把一些群体性事件解决在基层和萌芽之中。
和谐劳动关系的机制和制度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即领导机关和基层。
在领导机关,主要是建立工会与同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在基层,包括两层含意,一是要坚持和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其组织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发展和调整职权内容,使之更加体现时代特点和要求,真正同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在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职代会和其他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形式实行民主管理。二是要全面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推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
除上述情况之外,还要全面深化厂务公开制度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努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要依法把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建立起来,及时有效地调处劳动争议尤其是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减少和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群众性劳动安全卫生监督制度、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和法律援助制度等等。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并有效地发挥作用,最终实现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预防群体性事件,把矛盾解决在基层的目标。
(7)强化教育引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和社会稳定。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工作同样具有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的传统优势。各级工会要实现和发挥好这一优势,努力做好对职工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这也是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广大职工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他们处于改革发展的第一线,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他们的切身利益产生影响。要通过工会的宣传阵地,利用工会的各种文化设施,教育和引导职工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职工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改革开放的意识,尽到主人翁的职责;教育和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有机地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职工群众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强法制观念和市场风险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达到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平衡心理、理顺情绪,从而使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调动,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和社会稳定。
(8)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树立工人阶级伟大形象。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劳模精神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是鼓舞和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也是树立工人阶级伟大形象和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会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适时评选和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以劳模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
②与政府有关部门会合起来,切实关心和爱护劳模,积极推进劳模政策的落实,帮助劳模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认真研究劳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探索和健全培养劳模、选树劳模、表彰劳模、关心劳模、向劳模学习的机制。
③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同时,工会要把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弘扬劳模精神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通过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
3.工会在协调企业劳动关系中的主要工作
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必要性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特点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劳动者成为劳动关系真正独立的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企业和劳动者的选择行为市场化.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的相互选择。在劳动关系双方的各自利益,既存在不一致,甚至对抗性的一面,同时也有一致性的一面。此外,企业和劳动者双方以契约的形式来确定劳动关系,政府则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进行规范协调。
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特点与现状看,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来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的《劳动法》,将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劳动争议调解作了基本规定,表明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轨道。2006年1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企业工会贯彻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原则,协调企业劳动关系,推动建设和谐企业。”
(2)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在劳动关系发生变化过程中,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劳动者无论在何种性质的企业中,都仍明显地处于弱者的地位。这种劳动关系的失衡,在法律关系上,表现为劳动合同权利义务的不平等;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造成经营者侵犯劳动者的各种合法权益。如经营者违反劳动法规,无视安全生产,置职工劳动保护于不顾;经营者无视工人身心健康,强迫工人长期加班加点,而且不按劳动法规的有关规定付给职工合理报酬;有的企业还通过增加定额工作量变相侵吞职工加班费;经营者肆意压低、克扣职工工资,职工经济收入无保障,福利待遇被变相取消;经营者以言代法,随意辞退职工,尤其以“待岗”名义使职工失去工作权利。
在制衡机制上,则表现为无章可循或执法不严,劳动者总是处于被侵害被制约的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
①就全国来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严重畸形,供大于求十分严重,使得企业在招工时拥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而劳动者的选择余地则很小。
②我国立法和执法体制不健全,导致了在劳动关系上长期无法可依。
③劳动者的本身素质较低,缺乏自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客观上要求建立规范、有效、深入职工群众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规范劳动用工,有组织地争取合法权益,及时解决劳动争议。
(3)是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突出维护职能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是独立的,政府对企业运行基本没有干预和行政管理,从而使企业职工利益的实现方式,直接受到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工会来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理论上讲,工会应该全方位地维护职工利益,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工会应该首先找到“切入点”,这样才有可能由此拓展在市场经济中工会的活动范围。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建立,正是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工会代表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主体的一方,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从而可以避免劳动关系行为的随意性,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双向沟通,及时化解矛盾。
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避免和化解矛盾,协调、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通过帮助职工平等自愿、合法地签订劳动合同,把双方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协商一致地在劳动合同中明确下来,从而在源头上避免争议的产生,也为以后发生纠纷提供了明确责任的依据。通过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实际上解决了企业内部职工与企业间利益关系调整问题。
双方处在平等合作的位置上,既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一旦发生劳动争议,都与企业生产工作和劳动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果处理得不妥当、不及时,就有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劳动争议调解“不损面子,不伤和气”,能及时就地化解矛盾,把大量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或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利于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2)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协商一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规范劳动用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而集体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可以有组织地将有关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集体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加以规范,履行中受集体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时可以弥补个别劳动关系强弱失衡的不足。劳动争议调解遵循自愿、合法、及时、公正的原则,程序简便,又不收费,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宜于履行。这一些都能有效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可以规范劳动关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职工劳动、生活进行统筹规划,使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成为经营者与职工群众的共同目标和责任;另一方面,保证在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基础上,保障和提高职工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这就必然促使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真正的目标共定、效益共创、责任共负、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4.工会帮助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方法
劳动合同的含义
(1)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法》确立了我国的劳动制度,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这一规定首先确立了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用人制度的基本形式,即当事人双方必须订立劳动合同。”《劳动部有关〈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中指出:“建立劳动关系的所有劳动者,不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原来所称的固定工,都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法规定“‘应当’在这里就是‘必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