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发展观的变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11433700000006

第6章 和谐思想的渊源与蕴意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伯阳父(史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及其对执政党的要求历来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表明,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的深刻变化,社会的和谐发展愈益突出和重要,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当然,构建和谐社会应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在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推进的基础上,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态势的日益自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国际性视野中找到自身发展样式拓展了新的历史机遇,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从而使人类社会发展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为此,科学地揭示“和谐”及“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和内涵,是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和谐思想的渊源

和谐(harmony)(希腊语harmonie,源自动词harmozein,意指“适合一起”,也被译为调和或和谐)在古希腊哲学中,在毕达戈拉斯学派那里,和谐是个关键术语,用来表示音乐的英阶,同时也表示由太阳、月亮与恒星构成的宇宙规模的合乎比例的运动。当毕达戈拉斯学派说数是第一原理时,他们的意思是指所有自然事物是由包含某一和谐比例的因素构成的。这便是毕达戈拉斯学派的和谐数学观。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万物是对立的和谐。古希腊医学也把健康视为身体中各对立因素的和谐。古代中国的《大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正是“和”的精神推己及人的具体实施过程,即所谓己和、家和、国和、天下和也。儒家思想中“太和”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即社会生活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这样大体上构成了“普遍和谐”的观念。现代西方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科学主义从结构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宇宙的和谐等方面论述了和谐。人本主义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批判人的异化现象和高扬生命的和谐等方面涉及“和谐”问题。宗教哲学和思辨唯心主义则主要从上帝创造的有序结构、和谐宇宙等方面论述和谐。

二、和谐的蕴意

我们认为:和谐是与对抗相对应的一对哲学范畴,它们相互对立,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成为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谐范畴着重强调的是矛盾的同一性方面,它表示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有序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和谐范畴主要揭示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内外发展的协调性、有序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这一范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和谐是同一性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同一性的唯一状态。我们知道事物的同一性除了相互依存以外,还有相互转化的另外一种状态。和谐强调双方之间的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条件(例如,在政治生活中,只有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才能有高度的集中,只有在民主制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集中制的充分发展,反之亦然)。

第二,和谐是以内在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如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低的差异,而不是外在的差异。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指对立面之间的协调性、有序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例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协调一致)。

第三,和谐是强调矛盾双方协调发展阶段,而不是矛盾双方对抗阶段。

第四,和谐并不排斥斗争。一方面,和谐是由双方的相互对立造成的;另一方面,和谐状态得以维持也是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结果。

第五,社会领域的和谐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追求。这是因为自然状态的和谐是以自发的形式实现的,而社会发展的规律虽然也是客观的,但社会又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因此社会规律实现、和谐状态的维持以及维持的长短、程度,都是与人的意识紧密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