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11433600000035

第35章 邓小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16)

三、第四次全球化发展浪潮中中国共产党的新回应——和谐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及其意义在每一次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共产党人都及时地做出了杰出的回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又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并不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世纪晚期,国际社会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特点,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做出了新的判断和新的选择,提出和重新提出了“两个务必”、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五大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先进性教育活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使中国的发展走上了一条新的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方式的和谐社会发展道路,在全球化背景条件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球化理论、思潮、运动做出了新回答、新注解。

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标志着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发展理论、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基本形成。

第一,在这篇讲话中,他首先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逐步把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的认识过程和发展历程,从而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而后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和特征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他从国内、国际、我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三个方面全面、详尽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他指出:“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在此基础上,他明确分析和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方面有利条件和将要遇到的困难。从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指导思想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在此基础上,他全面、系统、一次性地论述了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

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而指出了这种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和特征,并逐项展开论述了其内容要求和特点,论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了明确的内涵、概念、方向和目标,初步构建起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

第四,他非常明确、具体地描绘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目标和指导思想,提出了“六个必须”,这就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五,在当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他指出必须重点抓好十项工作,即“十个切实”,分别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第六,特别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从而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总之,在新的全球化背景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道路,选择和平崛起、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新回答、新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全球化发展道路的新理解、新探索。

和平发展与强军备战

——论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张伊宁赵雪平

天涯咫尺,地球如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现代化发展选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民族的兴衰存亡,事关全球的安全稳定。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首次向世界阐发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并赢得了世界的广泛理解与赞誉。该战略强调:中国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同时以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崛起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时间;中国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永远不称霸。这一新的发展战略布局,倡导“和平共处”,反对“武力征服”、“以暴凌弱”,主张“共赢互利”,反对“零和游戏”、“损人利己”。它深刻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动不居的情况下,以其卓越胆识和恢弘气魄,对党的三代领导人在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实践上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创新。

(一)

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中国和平发展的创新思维,张伊宁,“经典作家关于军队问题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少将,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等。赵雪平,“经典作家关于军队问题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成员,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军事思想专业博士生、少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是迎接新时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理念,是新安全观、新开放观和新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谋求富国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路径选择。

崇尚仁德、追求和平、反对动辄兵戎相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自古即有修齐治平,讲信修睦,“宾服四夷,协和万邦”的“仁德尚义”精神,有着全胜不斗、修德抚众、安国保民、泽被众生的深厚文化底蕴。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儒佛相济,德治仁政,御辱图强,乐善好施,积极倡导“亲仁善邻”,申明大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极力反对以邻为壑,贪饕无厌,穷兵黩武,滥杀无辜。

过去,中国“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即使万不得已而用武,也是“兴义兵以诛暴强”,举仁师以安天下。中国历代的国防政策和安全战略完全是守御内敛、和平自卫型的,中国从未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也未向海外派驻过一兵一卒。重防御、卫主权、爱和平、保稳定、求统一、谋发展,始终是中国国防观念和对外政策的主题。

承传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代又一代人对“天下大同”的孜孜追求,决定了中国具有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古代诸子百家的仁德礼义、慎战柔武思想和“万事和为贵”、“万物人为上”的“和合”理念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论积淀。《周书》认为,修兵举师乃为“助义、正违、顺天行”,若用兵无已,征伐无度,则“武不止者亡”。西周吕尚提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老子》认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他还强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即使国家强大显赫了,也要“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万勿恃强凌弱,兵加四海。孔子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司马法》提倡“善谋不斗”。《孙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强调保民利主,“安国全军”,“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晏婴呼吁以仁义服天下,主张“强不暴弱,贵不凌贱”,若用兵,则“为众屏患”,“允当则归”。墨子提倡圣王之道,兼爱非攻。如此林林总总,诸子百家之诤言,不一而足。历史经验表明,“自古知兵非好战”;“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不义而强,其毙必速”,无论大国,还是小国,企图凭借实力对外炫耀或贪婪扩张,最终必将难逃历史的惩罚和衰败的厄运。将来中国即使真正强大了,也要谦逊亲和,与人为善,“贵而不骄,胜而不恃”。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平等共存,友好相处,并向世界展示一个强大自信、高举和平义旗、遵从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积极公正角色的良好形象。

富强、民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均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非和平”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百年近代史,是一部血泪斑斑、备受外族入侵的蹂躏史。屈辱的经历和无尽的磨难,使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比其他任何人更能深和平

刻体味到独立的来之不易与和平的弥足珍贵。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都是和平发展的伟大宣言。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决不先发制人,中国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努力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的严峻形势,极富远见地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并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怎样把自己国家发展起来,这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我们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这个我们说到做到”;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一贯坚持正义的原则立场,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和以富压贫的强权政治,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和平、求稳定、谋合作、促发展,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的主张。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应该成为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家园”,中国人民进入新世纪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近代史上,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通过扩张与掠夺、强权与争霸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急剧失衡,甚至诱发大战。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将打破近代史上某些大国“崛起必称霸,争霸方崛起”的常规。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人类的发展进步,民族的繁荣富强,应该也只有通过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③中国积极倡导新型安全观,致力于以互信求安全,以对话促合作,以务实精神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强国之林。对此,就连美国国际战略家布热津斯基也承认,中国在维持全球均势方面起着中心作用。在我们这个多元世界里,一个强大而独立的中国是维持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