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代:文治兴盛
11425300000011

第11章 三幼主

宋恭帝

宋恭帝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至1276年2月4日在位。

宋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7岁,全皇后所生的宋恭帝4岁,俞修容所生赵昺3岁。

宋度宗死后,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谁为帝,众人都说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宋恭帝被立为帝。

宋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谢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

在宋理宗和宋度宗统治时期,宋朝的灭亡已不可逆转,宋恭帝继位不满二年,蒙古大军就兵临城下了。

蒙古大军攻取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权之后,渡过长江向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进发。鄂州陷落后,长江防线洞开,南宋朝野大惊,各界都把希望寄托在贾似道身上,呼吁他亲征。贾似道不得已,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出征。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三万大军在芜湖大败,成为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强烈要求处死贾似道。

谢太后认为贾似道是三朝元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能因为一时之罪失了待大臣的礼数,便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了他的家。

贾似道行至漳州时,在木绵庵内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消息传出,人心大快。

贾似道罢相后,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能扭转。但这时朝廷犯下了另一个严重的错误,竟任命胆小如鼠、畏敌如虎的陈宜中为相。

在陈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终于陷入万劫不覆的深渊。

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战事最为激烈时,朝野纷纷要求陈宜中亲往前线督战,他却犹豫畏缩,不肯出城。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东南,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哀求伯颜念上天好生之德,对宋朝皇室从宽处理。伯颜要求与宰相面谈,陈宜中一听吓破了胆,丢下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当天夜里逃出临安。

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兵临城下,局面已无可挽回。

二月初五,临安举行了受降仪式,宋恭帝宣布退位。

三月二日,伯颜进入临安。元世祖降诏,要伯颜送宋朝君臣到大都朝见,宋恭帝同母亲和少数侍从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

宋恭帝被俘后,忽必烈为了招徕南方汉人,封他为瀛国公。

宋端宗

宋端宗赵昰是南宋第八位皇帝,1276年至 1278年在位。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时,5岁的小皇帝被俘。赵昰和弟弟赵昺由国舅杨亮节等护卫,随母亲杨淑妃出逃福建,被立为帝,杨太妃听政,改年号景炎。

宋端宗在福建开仓济民,救了好多饥民的命。当地百姓甚感其恩,元军统一中国后,当地百姓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祭祀宋端宗。

宋端宗于1276年继位,时年只有7岁。在陆秀夫等人的拥戴下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

消息传到大都,忽必烈认为宋朝死灰复燃了,急令元军务必将南宋王室成员斩尽杀绝,不许漏网。

宋端宗在元军的追击下,只能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着登上海船,在海上东逃西躲,疲于奔命。

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宋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击,避入广州湾,不幸溺水,虽然被左右随从救起,但已经喝了一肚子水,一连好几天讲不出话来,病得很重。因元军追兵逼近,他和臣下不得不逃往碙州(今广东省雷州湾)。不到10岁的宋端宗经此颠簸,病势加重,几个月后便死去了。

宋末帝

南宋末帝赵昺是南宋第九位皇帝,1278年至1279年在位。

宋端宗死后,群臣灰心丧气,打算散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如何处置!古时少康以五百人复兴夏朝,现在百官都在,士兵数万,这难道不可以立国吗!”于是,陆秀夫、张世杰、苏刘义等人又拥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杨太妃依然听政,陆秀夫、张世杰协力辅佐,苏刘义负责保护小皇帝的安全。

新会县南八十里的海中有一座山叫厓山,地势险要,可以据守。张世杰认为碙洲不可久留,于是,小朝廷于这年六月迁到厓山。

张世杰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宫及军营千余间,当时尚有官、民、兵二十余万,大多住在船上,物资和粮食从广东沿海各州郡征集。

元军船队刚追到厓山时,有人对张世杰说:“元军如以舟师堵住海口,我们就不能自由进出了。为今之计,不如抢先占据海口,则得胜是国家之福,万一失败还可以西征。”张世杰担心久漂海上,士卒离心,不如与元军决战。于是,他把水军排成一字阵,用绳索将船只联结设防。

元将张弘范果然命舟师占据海口,切断宋军水道,厓山干渴十余日,将士疲乏,难以再战。这时,元军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激烈。结果,宋军大败,将领翟国秀、凌震等降元。

张世杰、苏刘义坚持到日暮,自知无望,只得斩断船索,拥杨太妃突围。这时,忽然风雨大作,浓雾四起,咫尺不能相辨,张世杰率十六只战船突围而去。

陆秀夫走到帝昺船中,对帝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而死。德祐皇帝(指宋恭帝)北上受辱,陛下不可再受辱了!”说罢,抱着9岁的帝昺投海而死,后宫和诸臣也多投海自尽。

张世杰突围后,还想奉杨太妃为女皇,图谋再举。杨太妃得知帝昺已死,捶胸大哭道:“我忍死漂泊至此,正为赵氏这一块肉,如今再也无望了!”说罢投海而死。

四天后,张世杰移师海陵山(在阳江县之南海中),遇上飓风。将士劝他登岸,张世杰说:“不必了。我为赵氏已尽忠竭力,一君亡,又立一君,今又亡。我之所以未死,是想在敌兵退后再立赵氏,以图中兴。如今风涛如此,这岂不是天意吗?”风涛越来越猛,张世杰舟覆溺死。南宋至此,彻底灭亡了。

再说宋恭帝渐渐长大,一晃16岁了。为了自保,他向忽必烈申请出家为僧。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忽必烈赏给宋恭帝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僧人。宋恭帝到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和尊。

宋恭帝学会藏文后,将《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汉传佛经译为藏文,为佛教作出了重大贡献。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宋恭帝想起当年在杭州的岁月,有感赋诗一首,题于寺壁之上:“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和无人助他中兴大宋王朝的遗憾心情。不久,有人抄下这首诗上告请赏,宋恭帝不幸触犯了文字狱。元英宗大怒,下令赐死。

宋恭帝是南宋灭亡时三位幼主中唯一侥幸活下来的人,但最后还是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