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红楼绝唱:曹雪芹
11424400000005

第5章 四合院里的童年

(一)淘气的神童

5岁就遭遇家变的曹雪芹,来到北京蒜市口的一个小四合院,那时这里是“犯罪之家”,父亲曹頫的命运吉凶未卜。曹雪芹虽幼小,生来却极其聪慧,也是一个早熟的天才,正像他的祖父曹寅一样。他4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一般来说,一个学生要读完这些艰深的书,快的也需要读到20来岁。4岁就已经读完这些书,是不可想象的奇事。他对事物有高度的敏感。他对一切人、物、事都具有深刻的观察和认识的能力。不幸的是,他是罪臣家的孩子,家境和世态在他心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作为一个孩子,他从生来就是不幸的,童年对他来说,是一场噩梦。

他那时当然还不叫“雪芹”,这是后来的称呼。他那时该是叫做“霑哥儿”,满族旗人的习俗是如此的。霑哥儿在北京熬过了三年。

小霑哥自幼深受文化教养,特别讨人喜欢的是,他待人接物礼数周详,举止优美,进了学房,竟然超过了王公家的子弟,老师对他已经是另眼相看了。他一开始读书,更把老师惊得怔住了。

中国的学童,自古多有聪明颖悟智慧超群的,常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霑哥则真是一目数行俱下,只念一两遍,就能背诵如流了。他不但学得快,而且悟性极高——他能明白书上所讲的道理,得其精义,不只是背死书。

渐渐地,先生发现这个令人喜爱的学生也并不只是聪明过人,他另有些奇怪脾气,淘气、会思索,常常发出疑问,使先生张口结舌,回答不出。还不时有一些令人惊讶的怪话怪论,听起来十分大胆,使先生为难,而先生也只好以申斥他不守规矩、胡言乱语而不了了之。

因为家境的关系,霑哥上学时年龄已比一般满族世家的孩子晚了。上学也只能念那些规定的四书五经。这对小孩子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

然而霑哥儿是一个聪颖而又淘气的孩子,死板地认字、背书这种学习,是不能使他感到满足的。于是他很快就偷偷地转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即“杂学”。

什么叫“杂学”呢?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读经典是为了作“八股”文章,由考官在四书里选择一句话作为文题,考生必须以“代圣人立言”的口吻来发挥题目的意义,文章要按规矩分为八个段落,故名“八股”。除这一“正学”之外,其他一切学问都得归入“杂学”范围,身份就要比“正等”低级得多了。

曹雪芹最厌恶这种假学问,他在小说里写那些醉心于八股文的人,叫他们做“禄蠹”。他写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说他“愚顽怕读文章”,今日读者多已不懂了。其实,那“文章”二字,并非与现在的含义一样,在那个时代,它专指“制艺”,即八股文,也叫“举业”。

小雪芹天性不守规矩,求知欲强,感情丰富敏锐,他需要的不是应考的假学问,而是真正才华横溢、抒写性灵的中国古代诗词文赋,以及被士大夫轻贱的民间通俗文学——小说、剧本、弹唱曲词等在中下层社会流行的文学形态,当时也叫做“闲书”。

而曹家政治地位的骤降,也使曹雪芹得到了远比内城和皇城里的孩子们多得多的接触“杂学”和“闲书”的机会。

(二)启蒙老师

曹雪芹从少年时就“不务正业”(学八股制艺),专爱“旁学杂收”,但他想要寻觅“杂书”,却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祖父一生的藏书,抄家时已经被抢掠一空,而他此时尚小,还不到读那些古书的阶段。由于他所居之地接近中下层社会,所以曹雪芹读的“杂学闲书”,就是流行当世、十分易见的各种小说和剧本。

明清时期,长篇章回小说和元杂剧、明传奇剧本都极受读者欢迎,其流传之盛,超过任何官定的课本(四书五经)。尽管正统士大夫非常鄙视这种作品,但从明代以来,情况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众多天才作家由于科举无从施展才华和智慧,便把精力投入到了小说和剧本的创作中,因此质量很高;二是从明代中叶起,出现了一派“批点家”,专门给流行的头等小说剧本做出“批点”,刊刻行世——所谓“批点”,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批评的形式,指对作品逐字逐句地进行品评鉴赏,并将评语写在正文的句下或句旁。

在“批点”方面,出现了一个人,名叫李贽,人称李卓吾先生。此人的出现对中国通俗文学的流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李卓吾先生,也是曹雪芹真正的“启蒙老师”。

李卓吾比曹雪芹早降生了二百年。他写了大批的著作,因为他的见解与世俗正统不太和谐,所以遭到很多人的仇视,被诬称为“妖人”,官府将其缉拿下狱。他没有“悔过”认罪,坚称他著的书是对人有益的,结果弄得官府没法定案,只得将其困在狱中不予发落,最后他用剃头刀割断了自己的喉咙,离开了人世。

小雪芹也绝不是一个学究式的人,他在读小说、剧本时受了李卓吾点评的巨大影响。

曹雪芹的另一位“老师”也是一位奇人。此人官居御史,人称谢御史,名叫谢济世。他曾被曹雪芹的表兄福彭聘到平郡王府教导小世子庆明,因此,小雪芹就有了跟从谢老师听讲和学习的机会。

那一年,十二三岁的雪芹,在表兄府里,附学伴读,接受了谢先生的教诲。

师从谢先生,曹雪芹首先受到了高尚德行的熏陶——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勇揭私弊,敢于冒死坚持真理,不迷信偶像。谢先生对天文地理及动植物都善于观察分析,富有科学精神,学识十分丰富,不只局限于对书本文字的空谈玄议。谢御史回到北京以后,出门在街上行走时,民众都争相观望他,都想看看这位不畏强权的奇人。

谢御史过于刚正,在朝廷中不受同僚欢迎。他上书建议改进科考专凭“八股文”与字迹合格取士的旧规陋制,并多次进呈自己的论著,可惜都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1738年,便自请外任去了。从此,平郡王府不见了这位老先生的足迹,雪芹的从旁受益,自然也宣告结束了。

失掉良师的亲授,雪芹的“杂学”,当然更离不开各种社会人群,也更离不开各种书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