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花鼓戏
11424000000010

第10章 花鼓戏传承价值及发展

(一)花鼓戏传承价值

花鼓戏,以其曲调丰富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厚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流行的地方小戏。由于各地的社会生活、风俗、地理环境、语调音系、声腔特色各有差异,再加上其他地方剧种所施加的影响不同,因此,在全国各地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花鼓戏的艺术种类,对地方戏曲的发展和区域文化特色的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纵观文学艺术发展史,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必然经历发生、发展、繁荣和趋于衰落的历史过程。像全国其他地方戏曲一样,湖南花鼓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商潮的冲击;影视、舞厅、卡拉OK及种类繁多的体育比赛的冲击,使花鼓戏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再占据强势地位。但是,它仍然具有相当的群众基础,是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节假日,一些中老年戏曲爱好者自发地聚集在公园一隅,或湘江之滨,或城市的其他休闲地带,切磋和表演湖南花鼓戏,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观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仍有广大群众盼望看到花鼓戏。对这样一种与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剧种,当然有必要进行文化传承和研究。

从全国范围内看,花鼓戏在蔚为大观的地方小戏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京剧、话剧、歌剧等品种,根植于本土的剧种有19个之众,花鼓戏不仅高标突出,流布全国,而且是中华戏剧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全国300多种戏剧中,作为地方小戏剧种的花鼓戏也位列前排。并且,列于花鼓戏之前的除10个大戏剧种之外,地方小戏剧种只有二人转、采茶戏、黄梅戏,由此可见花鼓戏在全国戏剧中的地位。

综上可见,湖南花鼓戏既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现实存在,又是湘楚文化的重要体现;既是全国人民喜爱的传统戏剧,又在全国戏剧百花园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研究并传承它的艺术特质、文化内涵,无疑是我们的责任。

(二)花鼓戏未来发展

花鼓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应在花鼓戏建设上以更多的经济资助,改变保护资金严重缺乏的经济局面,在专业人才的吸引上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大力邀请专家和资深演员到地方进行指导,并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管理。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市场元素、时代气息,花鼓戏才能重新展示其魅力。

首先,培养“传人”和“观众”双管齐下是重要的手段。戏曲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以人的身体记忆为载体而传承,因此,保护与继承地方剧种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人,通过一个整体的表演艺术团体,将它的表演技艺传承下去。演唱花鼓戏的艺人普遍老龄化,许多留存的艺人大多也都进入耄耋之年。着手民间艺术队伍建设,培养艺术骨干,壮大民族民间艺术活动队伍,逐步发展新的民族民间艺术“传人”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培养花鼓戏名角的同时,还要培养懂戏的“戏迷”,他们的鉴赏水平越高,民间艺术的技术水准就提高得越快。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将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并可定期举办一些民歌、戏曲大奖赛等,提高鉴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观众水平。

其次,在发扬传统的同时,应加强花鼓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在民俗内涵上建立花鼓戏形态保护机制,通过多渠道对花鼓戏进行原生态保存。一个地域特定文化生态的变异决定其兴衰存亡,花鼓戏要摆脱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在政府“生态保护”的呼声中应打破行政区划确立“文化区划”,实施“文化整合”,即以文化为“区划”整合花鼓戏资源。此外,在保留花鼓戏传统魅力的同时,应当找到拓展演出市场和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契合点,用时代的音符传承花鼓戏。在内容方面,花鼓戏的视角应对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展示他们的喜怒哀乐,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从而扩大自己的听众群。在形式方面,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唱腔体系需要在横向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新元素、新思维,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使得花鼓戏能以丰厚的底蕴和强烈的时代感向前发展。

第三,应该加强市场化运作和花鼓戏品牌宣传。在现代化的社会,花鼓戏也可以引用市场机制,通过文化经济运作,在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安排经典曲目。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尝试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曲目进行挖掘、整理、创作改编,使其适应市场需求,举办各类展示和演艺活动;支持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名老艺人传徒授艺。比如这几年湖南省宣传部承办的“公共大戏台”,让戏剧再次光鲜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古老戏剧艺术与现代传媒的完美结合,此外,各地方政府举行的大型民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依托传统的民俗节日,以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表演花鼓戏,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又在刺激花鼓表演的复苏的同时展示了湖南的民情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