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神奇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11423900000008

第8章 《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并不长,却记载着几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弗洛伊德、荣格等。然而,在弗洛伊德蜚声世界之前,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了很系统,又极具操作性的医学心理学表述。这个表述,就在《黄帝内经》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矛盾和冲突会造成躯体器官的损害,其外在表现为产生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知觉分析和认识加工之间的不协调与内脏腺体活动相联系的结果,疾病则是不协调至极的反映。

显然,这一点与《黄帝内经》中的观点不谋而合。《黄帝内经》关于医学心理学的论述,涉及面广泛且具体。它对心理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关系,作了精彩绝伦的总结,给人类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黄帝内经》认为健康的精神活动在防御疾病方面可以起到重大作用。在治疗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体现中医心理治疗特点的方法,主要有:言语开导法、移精变气法、情绪刺激法、情志相胜法、气功行为治疗法、方药疗心病法、心理暗示疗法等。

(一)方药疗心病法

我们知道,人的意、志、思、虑等出自人的大脑。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其根本却在肾,而脑的活动又有赖于心供给脑所需的血液与氧气。因此,肾与心对大脑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这正是《黄帝内经》论情志不离五脏的道理。

元代张子和在路过亳州的时候,遇见一个得了一种无缘无故大笑的“笑病”的妇女,已经病了半年左右了,请了很多医生都无法治愈。张子和看过以后,取成块的盐,用火烧过,放冷后研细,又拿来一大碗河水,将盐三两倒入水中一起煎熬,放温后给妇女喝下,接着用钗伸进妇女喉中,令她呕吐,吐出热痰五升。没过多久,妇女的笑便止住了。张子和说,《黄帝内经》指出:神有余则笑不休。所谓神,即心火,这位妇女的病就是心火太过而造成的。这碗盐汤刚好有清心火、解热毒的功效,祛除了热痰,病自然就好了。

又有一个妇女无缘无故地哭泣不止。有的人说她是中了鬼邪,于是家人画符祈祷,还请来了巫师作法,但是都没有效果。家人只好请许医生来治病。许医生说,《黄帝内经》说过,肺与悲相关。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一段话,说是妇人脏躁,悲伤哭泣,像有神灵作怪,甘麦大枣汤主之。张仲景的这个方子,以补脾而达到治肺的目的,即补土生金。补脾以调理肺,肺调理好了,妇人哭泣不止的病也就好了。

正常的心理活动有利于脏腑功能活动,对于防御疾病保持健康是有益的,可是一旦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持久,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脏腑机能紊乱。《黄帝内经》指出:许多疾病,是因为情志失调而导致的。人的五脏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循着一定的规律和次序相互影响,一旦人的情绪异常,这种异常的情绪,可能打断五脏原有的和谐状态,导致人生病。

永宁的陈秀才,因打官司输了,一怒之下大口吐血,昏倒在地。这时正好齐秉慧路过此地,陈秀才的家人急忙请其来救治。病人的哥哥略懂一点医术,他问齐医生,用止血药可以吗?齐医生说不可,如果这时候强行止血,会引起气闷,病人会更加不安。病人的哥哥又问,用补血药可以吗?齐医生说不可,如果此时用补血药,会引起胸痛,病人会因疼痛而无法忍受。病人的哥哥说,补血也不行,止血也不行,敢问先生将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齐医生说,病人是因为怒气伤肝,怒气结在胸中,才引起吐血的。治疗当用散血平气汤,以舒散肝木的郁气,这样病人才能痊愈。

(二)心理暗示疗法

《黄帝内经》的医学心理学理论,精妙而完善。它不仅从生理、病理上作了系统的论述,在治疗方面,也制定了行之有效并且易于操作的理论原则。这些原则,经后世医学家的继承而发扬光大,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心理治疗大师。

元代卫德新的妻子,在一次旅途中住在一家客栈的楼上。当夜遇到盗贼抢劫,惊恐中卫妻坠落床下,吓昏过去。从此以后,卫妻每次听到什么响声便会惊恐不已,甚至昏厥不省人事。家里的人平时走路都轻手轻脚,生怕发出响声来,收拾碗筷的时候更是小心翼翼,生怕吓着夫人。一年多过去了,卫妻的病依然如故。医生们当做心病治,用了人参、珍珠等补益、镇惊的药都没有效果。后来家人请来了名医张子和。

张子和观察诊断后说,惊吓属于阳,是由外物刺激引起的,恐惧属于阴,是在内部自发产生的。人受惊吓,是自己无法预料的,因为是外界刺激,是突发的。而人感到恐惧,自己是知道原因的。于是,张子和让卫妻坐在一把高椅上,叫两个侍女分别握住她的双臂,在她的面前放了一张小茶几。张子和手持一个木块,在茶几前坐下,与卫妻面对面。

张子和对卫妻说,夫人看我这里!话音刚落,他猛然用木块敲击茶几,卫妻大吃一惊。张子和说,我用木块敲茶几,夫人何必惊慌呢?等卫妻稍稍平静下来,张子和又是猛击一下,这次卫妻受惊吓的程度比头一次减轻了许多。稍等片刻,张子和连续敲击茶几,又叫人用木杖敲门,同时,偷偷地突然击打卫妻身后的窗户。一通乱敲后,卫妻渐渐地适应了,惊恐也随之消失了。她笑了,问张子和这是为什么。张子和告诉她,《黄帝内经》说过,对受惊吓的人需要“平”,平就是平常的平,平常之事,人们司空见惯,必定不会受到惊吓了。

类似这一类的医案还有很多,最神奇的莫过于情志相胜法。著名的《范进中举》一文中,就录入了范进的丈人用情志相胜法治好了范进因中举大喜而导致癫狂发病的精彩片段。

情志因素一直是《黄帝内经》中所关心的内容,人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支持,没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仅以药物的治疗也是难以奏效的。正因为如此,平时我们就要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不可大喜,不可大悲,不可大惊、大恐、思虑过多,这样,才能排除精神障碍,才能减少疾病的出现,才能更好地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