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神奇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11423900000005

第5章 内外相应的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医学最基本的部分。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脏腑的论述:肝、心、脾、肺、肾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藏象学说以五脏六腑为中心,联系躯体、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

这种整体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包括脏与脏、脏与腑、脏腑与外在体表组织等。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五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绝妙的生命系统。

有趣的是,为了更形象地阐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黄帝内经》把古代君臣拿来做比喻:心为君主、肺为宰相、肝是将军、脾是仓禀官、肾是作强官。

心为君主之官,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首要位置,所以是君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心气旺盛,就能推动血液顺脉流动营养全身,如果血液流动不畅或血脉空虚,就会有心悸、眩晕等病理表现。

肺是宰相之官,它的生理功能是主气,掌管呼吸。在正常的情况下,肺气的上升和下降使全身气道通畅,身体内外的气得以交换,对体内的水液运行和排泄起到调节作用。如果肺的功能失调,会导致痰淤、水肿、胸闷等病症。

肝是将军之官,它主疏泄和藏血。肝是急躁、以武力取胜的将军,有主升、主动的特点,它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并调节情绪。当它功能正常时,就会气血通畅、心情舒展,这是脾胃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当将军发怒的时候,就是肝功能失调的时候,会出现胸胁胀痛、头晕、头痛、易怒等症状。

脾是仓禀之官,它主管运化、升清并统摄血液。脾功能正常,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会健全,而如果脾功能减退,就会引起腹泻或大便干燥,食欲不振、倦怠、消瘦的病症。

肾是作强之官,肾主藏精,主水液。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肾精的盛衰对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精气对各脏腑组织有濡养滋润的功能。肾阴肾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肾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出现烦热、盗汗、耳鸣、眩晕、腰膝酸软的病理现象。

看起来,五脏异常所产生的病理情况不太容易掌握,但是若与阴阳五行学说相互参考就更容易理解一些,因为《黄帝内经》一直将阴阳五行渗透进每一个细微的角落,而所有大法都是融会贯通的,掌握了其中一点,其他的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还是用医案来加强对藏象学说的理解。

元代有一位妇人,三十多岁,忧思不已,饮食没有节制。她脸色发黑,没有光泽,沿嘴唇一圈发黑更为明显。她总觉得饿,饿了也不想吃,气短而急促。罗谦甫为她诊断后说,脾胃在中,传送精微物质,以营养其他脏腑。人的脾胃之气受到损伤,就会影响到其他脏器。这位妇人忧思不断,使得脾胃气结,饮食失调,使水湿上泛。脾胃之气耗损,不能正常发挥土克水的功能,导致水反过来抑制土,肾水为黑色,所以妇人面色发黑,脾胃属土,脾开窍于口,于是黑色也出现在口唇上。《黄帝内经》说:“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这里阳明指胃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胃气不足,脸上便没有光泽。所以对于这种病症,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对此,罗谦甫对症下药,几剂药服下去后病果然好了。

清代王孟英被请去为一位朱氏夫人看病。这位夫人向来怕吃药,就算是味道极甘的药,也是吃下去便吐。最近这位夫人每天下午三点以后发冷,夜里发热,睡觉出汗,咽喉发干,咳嗽,两胁疼痛,后来饭量逐渐减少,月经也减少了,人也逐渐消瘦,精神很差。王孟英诊断后说,这个病是由于太过抑郁,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所致。他想到这位夫人怕吃药,就想出一个妙方。以甘草、小麦、红枣、藕四味煮汤,每日多饮几次。病人尝药以后很喜欢,每天喝个不停,连续服用两个月后病愈。这里的红枣补心,气香开胃,藕舒缓情绪,加上甘草、小麦,能够益气养血,润燥缓急,正好对应病人的病症。

秦伯未先生曾诊治一名男子,年龄33岁,全身浮肿已经好几天了。病人阴囊积水如斗大,大小便闭塞不通,喘息胸闷,皮肤干燥无汗,什么都吃不进去,甚至连水都难以下咽。用西药利尿,刚开始还有点效果,但不久就失效了。用了大剂量的健脾利水温肾的中药,也没有效果。秦先生想到中医理论中有“肺为水之上源”“导水必自高原”之说,在消肿治法里有“提壶揭盖”的措施。于是毅然用大剂量的麻黄汤加减,病人服药两剂后肺气开,利下小便近万毫升,水肿随之消退了。

显然,中医的五脏表里相通、上下相通,将人体上上下下联系成一个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工作团队,各司其职,又相互沟通,它们演示了人体生命运动方式,构成了一个绝妙的生命系统。

古代医家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他们应用藏象学说不但能了解人体全身的功能,还能够测知隐微的病情。因此,古代医学对人类的研究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