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信仰告白
11423600000026

第26章 后记

这本小册子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王易、邱吉和陈锡敏等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老师提供的,作者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老师们经过初步筛选,将可以用的内容集中起来,最后交由邱吉老师进行整理编辑,最终以五个板块的内容呈现出来,与读者见面。

虽然它只是一所高校的学生关于信仰的思考,在专业代表性上特征不一定突出,但就其时代感、同辈群体特征而言,其典型性和代表性依然存在。因为,这一代大学生,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面临着共同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当代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心理和思想,而这些被社会因素影响后形成的群体心理和思想,自然具有诸多共性特征。将其选取编辑出来,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谈论信仰——这个与人生有重大关系的问题,就学生本身的文字表述能力而言,要很好地驾驭它,实属不易:一是由于阅历尚浅,二是由于平时文字训练不够。但不论是简短的话语,还是隽永的文字;无论是朴素的描述,还是有点“大”、有点“空”的表白;无论是带着一些稚嫩禅味的感悟,还是充满哲理的论述,都是大学生们思想成长的标记,也是他们对人生思考的结果。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以尊重学生们的思考为前提,不刻意为了避免某种“不合时宜”而擅自做修改,除了句子不通顺之处或有错别字加以修改外,其他内容基本保持原样。这样,既让大家能够对社会未来的接班人的思维水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让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对如何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留下真实的思考空间。其次,这些文字,尽管有深有浅、有粗有细,即便其中立意有些“高”的短文,请读者先不要轻易去解读他们的“动机”,甚至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加以否定,他们也是多样性中的一分子。尼采说:一切作品中,我只爱作者用他的心血写成的书,你能体会到,心血就是精神。但作为读者,只要我们细细去品读,文中的那些文字,都是学生们内心的独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本书名最终确定为《信仰告白》,这样更贴近文意本身。

有些许遗憾的是,本书最后一篇——《心之所念,佛陀所在》的文章,因为未署名,特地委托各院团委老师寻找作者,几经周折,依然未果,但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不忍割舍,只能以佚名的方式列出来。如在此书出版之后,写作此文的同学若能见到,请与我们联系,再版时重新署上名字。

这本小册子在编辑的过程中,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和生、梅雪、赵畅和赵紫玉同学,他们在前期做了最初的海选工作,后期又做了校对工作;同时,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的贾邱皓、高效、赵阿宝、李梓童同学,他们做了前期的录入工作;另外,还要衷心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王瑞老师,没有他的鼎力支持,这本小册子就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

编者

2014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