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信仰告白
11423600000024

第24章 不忘儒释道(2)

社会中总有一些评论,说当今社会缺乏一种集体的信仰来更好地作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且鼓吹宗教带来的力量。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觉得是大众普遍将信仰高大化,让人们觉得信仰离我们遥不可及。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大多数人的心中是有信仰的,只是信仰的层次不同。有的人只求温饱,则自然安于现状:有的人兼济天下,则自然忧民忧国。当今社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道德缺失问题,只能说明,中国社会多数人的信仰层次还不高,没有形成一种高层次的信仰来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

但我不禁要问,泱泱中国,千年文化,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如今对儒家观点的普遍认同,我们从不缺少文化,从不缺少思辨,从不缺少哲学,为什么历史文化的积淀未能提升我们的信仰?为什么物质文明未能真正带动精神文明的提升?为什么历史上一次次的社会思潮没能真正将其理性的精神光辉照耀到亿万中国人的身上?

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信仰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并不是仅靠社会有识之士的号召就能改变的。只有每一个公民真正觉醒起来,才能真正让高层次的信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最后我想说,科技一年前进一步,道德一千年前进一步,希望我们能用我们的信仰,推动道德的进步,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6.道德和佛教皆融于心

2011级国学院/许乃心

信仰,是个深刻的字眼,我至今也不能用具体的简短的言辞来描述它,姑且以我浅薄的认识先来探讨一下究竟信仰是什么。

首先,毋庸置疑,信仰是有宗教意义于其中的。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他们信仰神灵、圣人、自然、超自然、生殖、神秘力量,或是其他的什么。宗教是信仰的一种,但信仰并不等于宗教。

信仰是人类的终极生存目标。有时信仰甚至会走向极端,引发恐怖主义或是区域战争,然而我更愿意相信信仰大部分时间带来的都是积极意义。它使生命的存在由毫无意义地活着变成了有追求有价值地活着。

我的信仰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可是依然没有弄清楚。我想一部分应该是道德,另外一部分则应该是佛教。

道德的部分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与底线,它教我认识责任、承担责任,教我如何调解矛盾、如何与人相处,教我认识社会的规律和原则,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然而宗教的部分则对我影响更大。我不是佛教信徒,也从未在寺院中拜过师傅听过讲经,可自己看看经书、学学佛理倒也能获得些启迪,我开始懂得万物的因果与联系,开始懂得以平等之心看待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开始懂得随和处世不强求,开始懂得生老病死与生命的无常,开始向内寻求内心深处的自省,开始相信众生皆有佛性,开始体悟“慈悲”与“善”——另外,信仰是不应该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积极的信仰应当有助于人的成长。在认识佛理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同时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修养,这于我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信仰其实也是一种制约,对心灵和行为的制约,它让我的生活有了“畏惧”感。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毫无畏惧的,一个毫无畏惧的人也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这是非常可怕的。比如当我的行为不符合我心中的道德准则,我会难过,良心会受到谴责。这就是信仰对我的制约作用,这让我有原则地活着。

信仰之于我,是生命的必需,是灵魂的安驻点,是一种让我于浮躁处安定宁静,于困苦处坚定不移,于得意处平常淡泊的力量。

7.佛学信仰使我坦然

2011级统计学院/邹逸君

很多人常常把信仰和宗教、迷信联系到一起。实际上,信仰不仅仅包含宗教信仰,而宗教也不等同于迷信。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说教、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自动建立起一套人生价值体系。共产主义是一种信仰,宗教是一种信仰,科学也是一种信仰。

我是从大约两年前开始信仰佛教的。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着强烈且执着的好奇心,一直想要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本源、生命的意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道理。然而我自小所接触到的各种学说和观念,往往都有着强烈的排他性。即唯一的真理,我拜的是唯一真神,我走的是唯一道路,其他的都是错误的,要有恶报的。然而这些学说和观念,很难讲清楚为什么这个就是唯一真理,唯一真神,唯一道路,并且难以涵盖所有的方面,它们有的自相矛盾(如基督教旧约的内容),有的偏激武断(如尼采的哲学观点),有的思路狭窄(如部分论证科学)。但是,从理论上讲,真正的真理,应该可以解释容纳世间的一切现象观念,因而必须是包容性的。只有当我深入接触到佛教之后,才发现佛法是关于宇宙生命最彻底最全面的学问,是最终极的智慧,真正地寻找到逻辑上契合完美,内容上包罗万象的世界观。

促成我学佛(我如今持居士戒,食素,不饮酒,不杀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佛法乃是去除烦恼之法。在我高二那年,我经历了目前为止最惨烈的低谷,并且开始意识到,不仅仅是名利钱财,所谓的辉煌成绩、聪明才智和所谓自由都不能真正使我快乐,而我所汲汲追求的事情都没有太大意义。我试图摆脱绝望的情绪,但用尽了办法都不能成功。所幸在这段时间里,我认识了一个性格、经历都与我极其相似的人。他也曾有过和我一样的困惑和痛苦,而正是佛经中的道理使他能够坦然面对这些,并且摆脱负面的情绪乃至偏激的性格,成为一个善良平和、积极乐观的人。于是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从佛教经义中寻找我要的答案,一读之下,宛如忽遇明师,积年之困惑顿解;终逢知己,半生之不平渐消。以前种种难以排遣的苦痛心酸折磨辗转,恍如漫天云雾,不知不觉,已被狂风吹散。在那之后,我真正开始学佛。

也许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最难堪的就是当别人抨击自己的信仰的时候。可笑的是,目前这种抨击并非来自于信仰冲突,而是来自于身边那些没有信仰的人。随着时代发展,宗教之间的互斥逐渐减少,有信仰的人往往彼此互相尊重,即使他们的信仰不同。但没有信仰的人却常常肆意嘲笑别人的信仰,更可悲的是,这些人主导了社会的舆论。很多没有信仰的人,常常在完全不理解一件事物,没有调查没有研究的情况下就对宗教信仰者怀有恶意的揣测。他们以科学为借口,抨击宗教信仰为封建迷信,却全然不在乎宗教在发展过程中正在与科学互相印证;他们嘲笑拿工资的和尚和替人算卦的道士,却从不去考虑他们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者;他们认为持戒的人行为古怪,却不明白他们所做的一些事情不过是出于人人都该有的仁爱;他们嬉笑着丑化或意淫别人敬畏的圣贤,以为显得自己高人一等,却不知道这实际上是素质低下的表现。

我认为,如果我们不理解别人的信仰,最起码应该尊重他们。

即使要反驳,那也是在真正了解这种信仰内涵之后才有资格这样做。

我作为信佛之人,会尽力使大家接纳我的特殊,也会尽力使自己做得更好,不至于使大家把我自身性格上的缺点投射到所有的佛教徒乃至所有的有信仰的人身上去。我会逐渐地让大家了解佛教及其他宗教信仰的教义,不是为了劝人学佛,而是消除他们的偏见。

也希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成为平和仁慈的人。

各人的信仰不同,根据每个人的经历智慧,不同的宗教,适合不同人的需要,哪种教义、主义、思想能最有效地去除你的疑惑和烦恼,让你得平安、得喜乐、得解脱、得智慧,哪种就是最合适你的。但其中所包含的善良、诚信、友爱、仁慈却是相同的。唯愿大家都能包容和理解别人的信仰,让信仰能够在中国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8.心中有佛,孤独即逝

2011级财政金融学院/董博堆

人的心灵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与困惑,而其中最基本却又最难以应付的问题可能就是孤独。

孤独是与生俱来,与生命同在,它来自灵魂深处,惧怕孤独,可以说是人性中致命的弱点。面对孤独,人往往变得软弱、无奈,甚至恐惧,因此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填补它,回避它。我们假装整天忙碌,没事找事,不让自己闲下来,以防孤独乘虚而入。不幸的是,所有的事物都无法让我们真正彻底地战胜和排解孤独。即使是被古今中外无数的文学作品所热情歌颂和深情赞美的爱情,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如此,狂欢之后依旧是寂寞。我并不否认爱情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但面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无限的孤独实在有些无能为力。

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起,终究还是无法超越孤独。

然而,一个人如果有了真正的宗教信仰,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宗教信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它使我们的心灵不再漂泊,不再流浪。信仰能赋予生命全新的意义和价值,能给人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勇气和无穷的力量。信仰能给人心灵停歇的港湾,给人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意无意地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若走不出牢笼,那么孤独与痛苦将会时刻与我们同在。

佛教对此的透视,十分深刻。只有当你完全放下自我,完全敞开心扉,用一颗真诚、宽容、平等的心去热情拥抱他人之时,孤独便会悄然离你而去。此时此刻,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一个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人,必定能认识到假象和虚幻,认识到自我执着所带来的无穷的痛苦,一个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人,他会用慈善之心去温暖、抚慰他人的痛苦。一个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人,内心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他始终会心存感激,哪怕是天上的一片云彩,空中的一缕清风,地上的一棵小草。

心中有佛,孤独便将消弭,消失,消逝。

9.极高明而道中庸

2013级公共管理学院/李素伟

《法苑珠林》卷九四曾道:“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信仰能够驱使人们应对不幸与灾难时坚强前行,团结一心。信仰最根本意义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意义。如果既不能遁隐于世又不想随波逐流,那么就值得拥有一个正确且坚定的信仰。

我爱学习儒学经典《论语》一书,学习孔子恒启后人、永放光辉的精神思想。提升人的心性,使人心明亮起来,是儒学经典根本价值所在。而我从中得到的精神信仰,便是中庸之道。极高明而道中庸,圣人之道,虽然高明远大但实践起来却不离于百姓日用。“庸”

为平常,修养即是要在平常生活中的言行上下功夫。的确,“天道远,人道迩”中国有重实际而轻玄想的传统。夫子教导知行合一,谨慎言语,做事敏捷,正是非,便是我对这种信仰的最好解释。

行中道是孔门弟子务必掌握的治学准则和人生大则。比方说处友问题,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而止,毋自辱焉。”夫子说:

“要忠言直告,又要善加引导。若不听则罢,不要自取其辱。”交友处人,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要有真诚之心,又必须具备智者之心。用好中道,则能使你的心境冷静地保持在仁智并施的最佳状态:忠告时要推心置腹,要将心比心;引导时要灵活有度、恰到好处,此乃“善”也。如此做了以后,若朋友不听,当即停止,不要继续。所以从处事的水准和有效性来讲,中庸为德是最高境界。

除了中庸之道,孔子的其他思想也让我获益匪浅。对于死亡彼岸的话题,儒家主张“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还没活明白,哪有工夫想那个。这的确是让我醍醐灌顶,回味无穷。此外,治国要法治、德治、礼治并举,并且同树人一样,要有百年奠基的长远规划,杜绝急功近利的不实之想和有害之举;礼本节俭、俭省从众、绝奢宁固的信念,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淳朴的美德。

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上的,信仰需要完整的理论,科学的解释,从而充足自己内心。席慕蓉在《我的信仰》一诗中写道:“我相信,爱的本质一如生命单纯与温柔;我相信,所有的光与影的反射和相投。”女诗人信仰爱与单纯,信仰自然与美好;科学家爱因斯坦信仰科学真理,无核主义。有信仰就有动力去追寻我们心中的那片热土,任凭世事变迁,依然涛声依旧。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一个人的浮世清欢、细水长流,需要信仰,需要不断领悟。在此,希望在大学中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信仰,坚持那份该有的坚持。

10.博爱基督

2011级法学院/南阿英(留学生)

信仰,既是宗教的基础概念,也是基本态度。因此,难以定义。

在人和宗教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

我对基督教有信仰。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圣子并被钉在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以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常译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